回覆列表
  • 1 # 小琳同學

    郭沫若書法特點,多創新,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他的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亦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

    趙熙書法的特點,“新”與“舊”的融合等。

    綜合上訴,影響不能說,但是借鑑還有有的,書法都有自己的特色。

  • 2 # 如塵堂藝術工作室

    在各位說起中國近代史的文豪,人們總是會想起魯迅先生,其次就是郭沫若先生了。

    郭沫若先生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魯迅先生還要厲害,為什麼呢?在如今的網路上搜索郭沫若的相關資料,他的頭銜可不止是大文豪,還有很多諸如“文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詩人”“科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評論家”等等,總之讓人眼花繚亂根本記不住,甚至讓人感覺完全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幹什麼的。但是,能夠被後人稱“家”,那一定是有所建樹的,比如書法家這個稱號,很多人就對郭沫若的書法有不同的看法,從未停止過討論。

    其實郭沫若這個人一生都被爭議伴隨,尤其是他的書法成就。就書法來說,郭沫若先生的字雖然被魯赤水(康有為先生)所蔑視,但是並不代表他就真的寫得不行。首先,郭沫若應該是一個理論加實戰型的書法實踐者。在理論方面,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開始對古漢字的研究,包括金文、甲骨文以及以後漢字的演變發展,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並且有比較專業的學術成果,包括蘭亭之辯等等,所以他是不缺書法理論基礎的,而且他對古漢字的研究,其實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學術價值,這是無可否認的。

    在他年輕時期就受碑派、蘇東坡和顏真卿等的書法的影響很深,他認為“《靈飛經》、董其昌還可以忍耐,但總是一種正工正楷的書法,令人感覺非常拘束。一旦和蘇字接觸起來,那種放漫的精神和從工筆畫移眼到南畫一樣了”。蘇字的“不用中鋒,連真帶草”的簡捷寫法特別符合當時社會變革的潮流,郭沫若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深受其影響。1927年至1928年間所寫的《民生治國》五言聯已基本形成碑派特徵:厚重生澀,蒼勁挺拔,舒展開闊,自然大氣。書之內容與書之形式的高度統一,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雄強氣概。他融帖為碑,取內擫,逆勢發筆入鋒,緊勁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結構、面積裡,外撐開張,高亢飛揚。

    在中年時期,在蘇軾、顏真卿的書法基礎上,參以宋朝米芾的筆法意趣,最後形成了其特色的“郭體”書法面貌,尤其是以行草為主。

    在其晚年時期,因一味地跟隨、學習借鑑懷素的草書筆意,又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形成了重宣情的書法取向,導致其書法藝術水平逐漸出現衰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小心要了三胎,沒錢沒人幫忙照顧,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