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年”在民間是有悠久的歷史的。過年泛指過陰曆年(農曆年),這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之時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人們在家裡貼門神、貼對聯、掛年畫、貼窗花、包餃子、做年糕、掛彩燈、放鞭炮。

    典故:

    傳說中“年”是一種獨角猛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它就會出來掠食人畜,人們為了驅趕它,就在除夕之夜用紅色桃木做成牌子,上有“神荼”“鬱壘”之名,掛在自家門口,這叫作“桃符”,來避兇驅邪,這就是後來的春聯;

    而年畫就是門神畫,東漢的蔡邕的《獨斷》中記載,在漢代已有民間在門上貼有“神荼”“鬱壘”畫像的,到了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同時,民間還燃燒青竹,發出聲響和火花,來嚇跑年獸。根據《詩經》中《小雅 庭燎》篇中就有“庭燎”的記載,也就是燃放竹杆類的器物,後來在竹筒裡放上火藥,就成了爆竹,以後就逐漸演變為了紅紙來製作鞭炮了。在過了除夕夜之後,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大家安然無恙,出來相互拜望,拱手相賀,拜年也就由此而來。

    起源:

    相傳中國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爾雅》中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根據記載,年的最早來源實際上是來自於古代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古人把穀物的生長週期叫作年,谷熟一次為一年。《穀梁傳·桓公三年》記載“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穀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記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 ;《詩·周頌·豐年》中記載“豐年多黍多秊” 。兩漢以前,“年”意為五穀豐登。

    在曆法上,自夏時就有了夏曆紀年,以月亮圓缺週期而定,一年十二個月,一年的開始叫作“年”。不過歷代“年”的時間不一致,夏朝為一月一日,商和秦則分別在十一月和十二月,西漢恢復為正月初一,一直延續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國和俄羅斯不存在戰略糾紛,世界和平繁榮,高速列車能從英國開到美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