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禾心理

    不應該被指責!

    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但是你要知道,有“討厭父母”的心理是很正常的!

    我是心理諮詢師,看到過很多討厭父母甚至痛恨父母的例子。

    有些父母的做法,確實不合理,給孩子造成了重大的心理陰影和創傷。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小時候經常被媽媽罵,被爸爸打。長大以後,她特別自卑,很膽小,也不敢戀愛。

    小的時候,她總覺得父母打罵自己,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長大以後才發現,錯的是他們,與自己無關。

    你說,她可以討厭父母嗎?

    當然可以!!!

    不過,會有人指責嗎?

    可能會有!有些人不關心發生了什麼,只關心所謂的“三綱五常”。

    你可以選擇討厭父母,同時不要忘了,照顧好自己,為自己負責!

    曾經的事情,也許沒有隨著時間消失,而逐漸長大的你,更需要關注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以後的人生更加精彩!

    祝好!

  • 2 # 月之侶心理品讀書會

    感謝邀請,從我個人來看,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討厭父母就是你某個階段最真實的感受,也沒有其他人有權利去指責你的感受。雖然不清楚你的原生家庭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原生家庭的困擾始終是一個有待解決並且糾纏不清的問題。

    父母和孩子會相愛相殺嗎?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血緣關係,仍然是一種關係的存在,只要是關係就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

    講個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故事:

    小A從小到大在家人和外人的眼裡都是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乖孩子,可是,連父母都不知道,小A對於父母的怨恨是如何深刻。

    作為一個在嚴厲家庭教育成長之下的孩子,小A學會最多的就是服從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直到25歲,衝突和矛盾才真正爆發,小A這一生唯一一次有了自己強烈的想法,想要去做一個插畫師,可是這樣的職業在父母看來,是如此的“卑微和低劣”,以至於動用了全家的力量來勸誡小A放棄想法。

    而小A和父母的關係從此也開始了一個新的分界線,小A被壓抑的渴望自由和獨立的慾望通通在這一刻爆發,“討厭父母”從此就成為了每當別人問起他的家庭他必然要說的話題。

    看完這個案例,你認為小A對父母的討厭是不真實的嗎?或者說,你認為是不應該的嗎?

    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尤其是對於大包大攬、全權負責的父母而言,他們認為自己對孩子深沉的愛無法比擬,殊不知,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接受度越來越低。

    從心理髮展歷程來看,一個人在3歲之後就開始了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獨立、自由、渴望被認可、尊重等等心理需求都會在原生家庭當中得以實現,到了青春期之後,這種渴望更加強烈。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孩子,作為父母就必須得盡責,但這些父母不清楚的是,他們剝奪的是人類潛意識當中本身就存在的對於獨立和自由的渴望,是一個孩童走向成年必須具備的心理能力。

    一對喜歡大包大攬的父母一定是存在指責習慣的父母,因為他們會不斷地通過指責來矯正不符合他們期待的行為,同時也用這種方式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

    很多人經歷了並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他們其實想要討厭父母,但是他們害怕說出來,因為害怕別人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知道感恩,這麼無情。”同時,他們也害怕內疚。

    但是,我想說的是,討厭就是討厭,不要回避這種感受,但是,也不要沉浸在這種感受當中,如果你已經成年,那麼,你需要讓自己經濟獨立,你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不用擔心和父母的關係,你只需要擔心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物質和心理都在依附家庭的人。

    所以,不要害怕別人說什麼,你需要尊重你自己的感受,對於父母的一些行為而言,你可以討厭,但並不代表你需要否定全部,你可以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客觀地分析,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 3 # 西風飄流2

    “討厭父母”這種心理在每個人與父母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是我們在和父母日常生活中對某一事彼此產生分歧這、得不到認同時當時的正常心理反映。但這種心理應該及時疏通和排解,否則心裡的怨氣越聚越多,和父母的矛盾加劇而有可能產生悲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要相互體諒,彼此寬容。多和父母溝通,不要把彼此的付出和愛看作是理所應當;和朋友交流交流,排解自己的討厭心理。總之我們不要把“討厭父母”這種心理當成多麼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要這種心理能及時的得到排解。

  • 4 # 圓心理

    這是正常現象,是在成長中必經的一段過程。

    幼年時期在父母的懷抱,父母是“神”,父母則是無條件滿足自己所有需求的人。

    父母並非聖人,自身也會有缺點,幼年時期或多或少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青少年時期,自我的萌發,開始認識世界,充滿的躁動,對父母的種種約束充滿了排斥,父母由“神”變成了“人”,而且還要束縛我。

    孩子在覺知與對比中重新審視父母,從前的“神”,也沒有那麼偉大,反而是要約束我的存在,所有的矛盾都會被放大,不僅僅是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期,更多是不理解,缺乏認同而造成的矛盾。

    青年到中年時,經歷過了生活的艱辛,大多會做到從心裡與父母和解,趨於認同,覺得父母還是很了不起的。

    父母關係是人成長的一個重要話題,裡面有太多的愛恨情仇,但終將在世事紛繁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和解。

  • 5 # Ellen芳芳

    討厭父母我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因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價值觀,這些使得我們和父母的處理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

    父母和我們是有聯結 ,更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這種特殊的存在,讓我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會被指責。其實不應該被指責,指責就像一種道德綁架,無形又給我們上了枷鎖,會加重我們的心理負擔,對事情起不到促進,反而會起到一種反效果。

    需要認清的一個點就是討厭父母,是討厭人還是討厭這個人所做出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會一些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最本質的愛,所以當有這種情緒產生的時候去換位思考嗎,探尋下對方的出發點是什麼,同時自己這方也可以尋找一些方式正確化解自己的這種情緒。

    我們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和思考中進行者,凡是都有兩面性,可以看看這件事情背後帶給我們什麼禮物,凡是讓我們不舒服的,也是我們的一個成長點。

    願快快解除魔咒,還自己一個寧靜的內在。

  • 6 # 心理醫生文以療心

    每一個情緒都應該被接納,理性對待就好。

    親情的濃度過高,會製造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

    也許你只是用"討厭"的情緒來保持你和父母之間的心理邊界,儲存心理學上所說的人格中的“自我”。

    父母孩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都是有愛又有恨的,當關系裡面只有一種情緒,都很危險的。現代心理學有很多實證案例說明,太濃太多的愛,會把人殺死。

    正因為你自我察覺到這種“討厭父母”的心理,並且來這裡提問,所以我想你該是個在和父母相處時注意邊界和規則,說話時會反省自己的臉色和分寸的人。

    第一步,識別情緒,給自己的情緒命名,

    第二步,找出情緒背後的認知,情緒=感受+認知,問自己“我今天討厭媽媽的那一霎那腦子跳出的那個自動化的想法是什麼?

    看到自己情緒背後對父母的期待,分析一下自己對父母的期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第三步,表達情緒,可以寫出來、畫下來,可以聽音樂、做運作等,做一些能夠讓情緒流動的事情。

    第四步,儘量處理那些帶來情緒的問題,找到自己的成長空間。

    #心理諮詢師說# #心理師賦能行動# #自我探索#

  • 7 # 素秋慈

    討厭父母,太正常了!只是有人不承認

    給你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討厭是人的正常情緒,天下沒有完美的別人,也沒有完美的自己,被討厭和討厭人都再平常不過,即使這個物件是父母,也很正常。我從小就討厭我的父母。

    我的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遇到事情不會爭辯,也不會主持公道正義,只會老實任人欺負。直到現在,我依然討厭他的懦弱,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任憑他人踐踏自己尊嚴,這樣的脾氣秉性,實在難以喜歡。

    然而,從小長到大,我一邊討厭自己的父母,一邊深深愛著他們。其實很多怨懟,都源自於未被成全的愛。討厭父親的懦弱,卻會忍不住替他擋一些風雨;討厭母親的嚴苛,卻會懂事地替她分擔一些壓力。

    討厭歸討厭,不妨礙我們去愛他們。討厭和愛,常常就是一體。

    在父母的世界裡,誰說不是充滿艱辛與坎坷,滿心是苦無處訴說呢?當子女認為理所應當的有些事,對於有的父母就是輕而易舉,對於有的父母卻難以登天,不能求全責備。

    >>

  • 8 # 傳奇貓

    討厭,是一種情緒,情緒沒有對錯,它是認知系統下自然的反應。孩子討厭父母,是認知系統裡有這樣的感知和感受,認知系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判斷模式。

    很多家長會通過跟孩子講“孝順”道理或者講“父母不易”來試圖改變孩子看法,但在孩子看來,“孝順”和“心理感受”是兩碼事情。我們常講的代溝也是如此,成長過程中孩子對父母總會有些不滿情緒,但並不妨礙他們用其他方式去關愛父母。“討厭”只代表孩子在某些方面反對父母,而這些方面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化解,所以演變成一種不滿情緒和逃避情緒。

    凡是皆有因。家長應當反觀自己言行是否得當。父母愛孩子,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方式欠妥,對方感受適得其反,長久下去,這份愛就成了恨。

    當然,孩子如果理解父母,這種討厭也會慢慢消退。但是,說教方式行不通,因為孩子未必是不懂道理,但是情緒感受是現實。解鈴還須繫鈴人,還是需要父母做出改變,孩子感受到變化後,會自我反省,自我改變。

  • 9 # 米豆媽媽的小世界

    你問了這個問題說明你很誠實的面對自己,這是一個正常情緒不用害怕,不用自責,勇敢面對。

    我們常常因為父母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而受到傷害,我們不敢討厭,覺得那是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尊敬和愛戴。倘若自己有了負面的情緒,就會自責,感到是自己的問題。

    其實“討厭”是個正常的情緒,關鍵是因為什麼和怎樣和解

    首先,我們的父母,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有不足,也有缺點。他們的生長背景時代背景教育背景,和我們不一樣,所以雙方的不理解很正常,但是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愛我們。其實,父母有時候也有小情緒,只是不表達,不會你發現哦。

    其次,我們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的教導貌似已經過時了,其實這是個正常過程,我們日後會行程我們的一套人生哲學。

    所以,不管怎樣愛的基礎不變。方式不同。或者說不討我們喜歡。我又討他們喜歡嗎?但他們也一樣愛著我們。所以說,體諒他們有些事情的做的不好,說的不好,那是他們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源於基因,教育,時代背景的不同

  • 10 # 香妃123

    為人父,為人母讓孩子討厭是應該反思了。對待父母,孩子是不應該有這種厭討心理的。父母是孩子最親,最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應該尊重和愛自己的父母的。

    孩子討厭父母肯定是由原因的,有個別的父母,盡不到做父母的責任。吃,喝,玩,樂。孩子稍有不對,就拳打腳踢。有的為了自己的私慾,倒置婚煙破裂,對孩子不管,不問。為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了不良的心理狀況。至使孩子厭討父母。象這些情況孩子討厭父母是不應該被指責的,被指責的人應該是父母。作為一個和諧的家庭。父母是起表帥作用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快樂和幸福的,討厭自己父母的。除非判逆嚴重者,對待這樣的孩子。一味的指責沒用,適得起反,應從各方面全方位加以引導,使孩子認識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是喜歡的。

    要說討厭父母,當父母到了一定年齡,說話續道。這個時侯孩子開始討厭父母了。再就是當父母老了,許要孩子照顧時,一些孩子也會討厭父母。這種情況,討厭父母的孩子應該被指責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尊老愛幼。希望有討厭父母的這些孩子,自我檢討吧!

  • 11 # 撫弄花草的遊客

    “討厭父母”是親子關係裡心理融合必經的環節之一。

    小孩與父母的關係,在兒童期以前基本處於喜歡狀態;爾後從兒童遊戲發展出對他人喜好判斷,隨著自主性逐漸發展,結合社會環境,對父母評頭品足也日漸注意;對父母的某些言行舉止也從喜歡中分離出不喜歡,甚至討厭,到青春期達到高峰;成家立業後又逐漸跟父母走近。親子關係合合分分是一個正常的經歷過程。

    很正常的是孩子與父母分離,走向社會的先期準備的無意識,“討厭”是為了分離,分離出自主之路,並不意味著和父母關係及感情的分離,特別在青春期,這種分離的力度更大更強。

    “討厭”的是父母包辦、限制自主性探索的自由,訴求的是要有一片自己獨立自主自由的空間,父母應當予以肯定和欣賞,支援孩子分離的願望,保持孩子精神思想自由。

    日新月異,時代發展變化,新一代新思想新視野,都是父母需要學習和跟進的,如果父母能夠從中受益,“討厭父母”的這種心理不但不被指責,而且會感激你,當體驗到孩子是父母的老師,父母也會欣喜。

    父母的欣喜是天下父母的欣喜,哪有不喜歡充滿勃勃生機的孩子呢?

  • 12 # 九型吳老師

    首先,“討厭”不是“恨”。

    其次,看發生在什麼年齡段,青春叛逆期,百分之九十孩子都有討厭過父母。

    如果你自己已經為人父母,你再討厭父母,那,你離人渣就不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分裂症人控制住了,但經常受老公虐待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