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夫妻外的色就是犯罪,色是人生命中最大的慾望。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孟子與告子都是戰國時人,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惡說(即人生下來本無所謂善惡),《告子》以兩人的論辯開頭,集中闡述了孟子關於人性、道德及其相關理論。《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 告子中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家。以道為本相容儒道。名不詳,一說名不害。大約為遊學於稷下的一位學士。後與孟柯論人性問題,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杯桊"。其言論見《孟子·告子》篇。由於孟子的思想與其根本對立,故《孟子》中的記載不盡可信,而告子無著作,因此其真實思想已然無從查考。 告子以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論而著稱。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桊。"孟子反辯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杯桊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杯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論性 ,在《孟子·告子》兩章 。其要點有二 ,一為生之謂性 ,其言 : "性,猶杞柳也; 義 ,猶杯 也 。以人性為仁義 ,猶以杞柳為杯 。 "此所謂性 ,乃事物之個體 ,如其言"食色 ,性也 。仁 ,內也 ,非外也 ; 義,外也 ,非內也 。 "實剝離道德與生命之關係 。二為性無善惡 。其言 : "性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夫妻外的色就是犯罪,色是人生命中最大的慾望。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孟子與告子都是戰國時人,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惡說(即人生下來本無所謂善惡),《告子》以兩人的論辯開頭,集中闡述了孟子關於人性、道德及其相關理論。《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 告子中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家。以道為本相容儒道。名不詳,一說名不害。大約為遊學於稷下的一位學士。後與孟柯論人性問題,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杯桊"。其言論見《孟子·告子》篇。由於孟子的思想與其根本對立,故《孟子》中的記載不盡可信,而告子無著作,因此其真實思想已然無從查考。 告子以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論而著稱。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桊。"孟子反辯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杯桊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杯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論性 ,在《孟子·告子》兩章 。其要點有二 ,一為生之謂性 ,其言 : "性,猶杞柳也; 義 ,猶杯 也 。以人性為仁義 ,猶以杞柳為杯 。 "此所謂性 ,乃事物之個體 ,如其言"食色 ,性也 。仁 ,內也 ,非外也 ; 義,外也 ,非內也 。 "實剝離道德與生命之關係 。二為性無善惡 。其言 : "性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