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個老頑童湖北竹子

    離異家庭對孩子的打擊主要表現在精神層面,當然跟孩子的年齡有很大關係。孩子越小打擊越大,因為一個家庭父母高異了,就不完整了,孩子小的時候,像逛公園,吃飯等,看到別人家小朋友爸媽隨時陪在身邊,他就會感到有失落感,特別是在學校,孩子會覺得孤獨,自卑,不合群不愛講話,這對孩子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當然,如果孩子快成年了,這種影響就很小了,因為父母高異肯定是感情出了問題,生活中吵吵鬧鬧或打罵,孩子都耳聞目堵,無論父母誰對誰錯,雙方都過得不幸福,完整的家當然好,但爸媽沒感情了,孩子是能有斷力的,何況他也是受害者,這時父母離婚,對雙方都是一種解脫,雖然對孩子也有影響,但孩子會理解父母,所以,對他的打擊就小多了。完整幸福的家庭,對每個家庭成員特別是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夫妻之間有矛盾,儘量好好溝通解決,盡不要在孩子面前打罵吵鬧,對離婚更要慎之又慎,不是實在過不下去了就不要輕易離婚,以免給家庭特別是給孩子成長造成影響和傷害。

  • 2 # aaaaa小5

    1.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對於父母離異的感受各不相同

    離異家庭在決定離婚之前家庭中的爭吵冷戰會給孩子內心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而且越小的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越強烈。

    婚姻關係的瓦解會讓孩子感到巨大的被遺棄感,而這種來自外界環境變化的壓力會阻礙孩子正常的心理髮展。由於孩子心理髮展成熟度的不同,離異對不同年齡段孩子,心理影響的層面也不盡相同。

    1)嬰兒期的“退行”反映

    嬰兒期(0~3歲)的孩子因“親子中斷”的焦慮會產生“退行”的反映。“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和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2)幼兒期的自我價值感降低

    幼兒期(3~6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離異這件事本身,是懵懂接受的。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對兒童心理髮展八個階段的解讀,幼兒期是開始主動探尋世界的階段,面對外界的變化,他們常常會產生畏懼、內疚、恐懼的心理狀態。

    正常的兒童在幼兒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發揮主動性,克服內疚感。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鼓勵和發展,孩子會感到自己沒有價值,表現為自我責備、迷惑、焦慮。

    3)童年期孩子的“內傷”

    童年期(7~12歲)的孩子,處在小學階段,開始了社會性的發展。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在兒童與環境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

    有意識自我評價與無意識自我評價的衝突導致自我概念的模糊。

    離異家庭孩子外在表現與普通家庭孩子一樣活潑可愛,但無意識層面卻可能自我評價很低。這種意識和無意識層面間的矛盾與衝突,導致離異家庭孩子自我概念偏低。

    自我概念模糊,即對自己沒有一個穩定的看法,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往往因缺乏主見而盲從。

    這是個體心理不夠健康的一種表現,且由於問題出在無意識的內隱層面,往往是一種不易被發現的“內傷”。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害怕家庭架構的改變,歸根結底是孩子害怕失去原有完整家庭結構下父母對自己的愛。

    原有家庭結構被打破的情況下,孩子暴露在更高危的環境中。孩子們會想,原本相親相愛的父母不再相愛,是不是他們也不再愛我們了呢?

    現實生活中,因婚姻關係結束而完全拋棄 自己孩子的父母,並不多見。但是很多家庭會在有意無意中詆譭中傷對方,這會讓孩子覺得,與自己分開的父親或母親,不再愛自己,這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導致他們出現“高外顯—低內隱”現象。

    這些“高外顯—低內隱”的孩子,不僅自我概念清晰度低,而且在主觀幸福感體驗上也不如其他孩子,從而導致他們成為“不幸福”的人,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關係。

    獨裁型、懲罰型或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剝奪兒童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

    普通正常家庭中也會出現上述三種教育方式,相對來講單親家庭(包括喪偶家庭)更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

    A.強勢的單親母親

    抽樣調查顯示,離異家庭中單親母親撫養孩子的比率佔到70%左右,當一個離異的女人決定獨立撫養孩子的時候,勢必做好了獨自抵抗風雨的心理準備,而在生活的歷練中,這樣的心理暗示會催生出一個強勢的性格表象。

    很多雞湯勵志文,都會引用一句話,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實際上都是在暗示單身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

    單親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會走兩個極端,一種是嚴厲懲罰型,望子成龍,有的也是在與前妻負氣,希望自己的孩子雖然離開了生母,但一樣有出息,成才。

    另一種出於補償心態,如同我在本章開篇提到的男同學李奇,由於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感到內疚,因而千方百計補償給孩子的心態。

    這兩種教養方式實際上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控制”,無論是強壓還是放縱,都會讓孩子無法養成自我控制能力。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麼是不堪重負而厭學、逃學、網路成癮;要麼是對父母事事依賴,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為或心理問題。

    4)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異常

    青春期(12歲以上)的孩子,處在第二逆反期,這個時期是他們人生髮展的鼎盛時期,對外在環境的作用非常敏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渴求得到同伴的接納肯定和喜愛。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使得青少年經受慢性而又長期的心理困擾,從而產生情緒、認知和人際關係的失調。

    而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對較差,自我保護、心理防禦能力弱,尤其那些人格方面具有高焦慮、低自尊、抑鬱傾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的可引發心理疾病。

    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比其他年齡段要高。

    在社會關係方面,學校裡的問題,對男孩影響比對女孩更為嚴重和持久,這種性別差異,年幼兒童比年長兒童更為顯著。

    但在未來兩性親密關係中的影響,對女孩比對男孩顯著。

    1)在社會適應性方面,女孩普遍比男孩適應得好

    離婚家庭的女孩隨著年級的升高,在社會行為評定方面越來越接近完整家庭的女孩,而離婚家庭的男孩則在高年級顯示出與完整家庭的男孩的差異增加的趨勢。

    2)在智商方面也有差異

    女孩與男孩相比,在生活技能、品質評定、同伴擁戴、樂觀情緒以及幾項學業成績標準,如閱讀和拼寫、閱讀和數學評定等方面成績較好。

    3)在未來的兩性關係中,女孩受影響的程度更大

    在單親家庭中(尤其是父親離開的家庭中),女孩會比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早熟。這種早熟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生理上的。

    心理學家給予的解釋是,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關愛,你往往就會從其他的關係中獲得,比如戀愛關係。這一點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中也得到印證。

    而早戀中的女孩子很容易受到傷害,傷害後又會促使她們對親密關係的懷疑和不信任。

    單親家庭中的男孩子往往會表現孤僻、憂鬱、缺乏安全感,有偏向女性化的特質。

  • 3 # 春風化雨6

    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遭遇如何,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其中的苦處有多麼深!

    筆者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憶一下,受離異家庭帶來的後果是多麼的痛苦。從我記事開始,父母就經常吵架。父親也經常打罵母親,有一次吵完架後母親差點尋了短見。在我七歲那年,父母離異了。據我母親說,父親不要我和弟弟,所以我和弟弟只好跟著母親一起生活。後來,我和弟弟跟著母親嫁到了繼父家裡。

  • 4 # 氣質成熟吧

    孩子可能會有悲傷等負面情緒、並且怕人,還可能脾氣變得暴躁,甚至厭食。

    孩子小他們不會理解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和自己分開生活,他們相信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所以父母的不和諧或者離婚,他們會覺得是自己的過錯。孩子會變得懷疑、困惑、沒有安全感,而且對孩子自尊心影響也是很大的。

  • 5 # 使用者92901326890

    Sha.e.fen.ming.sheng.huo.gei.le.he.bie.ren.jia.hai.zi.bu.yi.yang.de.huan.jing

  • 6 # 習慣有你

    離異家庭的孩子的心理會受到哪些打擊?

    出現逆反表現得孩子,有的是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者繼父母不便於管的太嚴格,從小就養成了誰都不服,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對父母的離婚行為不能夠理解接受,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出現逆反的心理現象。自卑心理,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處在一個沒有媽媽或爸爸的家庭裡,孩子就沒有這份優越感,容易產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沒人要的孩子,我命怎麼是這樣的,非常消極悲觀的想法。

    會有懦弱的表現,有的父母離異後,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束縛過緊,管教過嚴,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變得膽小怕事,怯懦退縮。

  • 7 # 8086開心果

    那得看孩子多大吧,孩子要是很小還不懂事,不會有什麼打擊,孩子要是大了,很多事情都懂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打擊,如果要是父母天天吵架估計孩子也不會幸福,所以要看什麼家庭,孩子大小,孩子的承受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讓現在的90後越來越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