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
2 # 龍鳳胎奶爸海東
不清楚你的孩子究竟是多大?
我家孩子3歲前就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這很正常。因為孩子越小越覺得父母就是神!你看,給我吃給我穿,照顧我,疼愛我,甚至還可以隨便的折騰我,更嚴重的可以打罵我,這難道不是神嗎?那孩子當然自卑膽小依靠父母!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嬰兒出生就是自卑的!所以需要父母的積極引導!
2-3歲的孩子是開始逐漸有自我意識,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鼓勵孩子的自我意識,而是不斷的否定和批評!那麼孩子就會更加的自卑!比如3歲孩子喜歡玩水,因為他想認識水的材質的這種感覺,這是他的一種特別的體驗!家長如果批評孩子,不準玩水,會把衣服弄溼,會著涼會感冒,會弄的一團糟!這就是否定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想法,自然孩子就更自卑更膽小了!6-7歲是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時期,接下來是13-18歲!這三個時期也是孩子最叛逆的時期,如果家長開始就處理不好,那麼以後孩子會越來越逆反越來越叛逆!!
家長要用鼓勵和支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自我意識,哪怕你覺得是不對的。因為孩子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
3 # 小橙寶和工程師老爸
以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是不正常的,但是還是從孩子的角度要了解清楚他為什麼會緊跟著父母。
是因為什麼事情害怕?還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呢?
一、分享下我的經歷。我家小橙寶有一段時間也是老是關注著我們,只要我們一出門她就敏感的衝過來。剛開始我們沒在意,後來覺得不正常,就耐心的問了她怎麼回事。原來是因為她吃飯慢,寶媽和奶奶嚇唬她,“我們吃完了就走了,就剩你一個人留家裡慢慢吃。”
二、分清楚孩子害怕的原因。1.是不是發生了什麼讓孩子害怕的事情?
家長回想下是不是對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打鬧,讓孩子感到害怕?
2.是不是家長給的陪伴不夠,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依戀父母是很正常的,想從父母那裡獲取安全和愛。
家長回想下是不是平時給予孩子的陪伴和關注不夠,孩子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家長的注意。
三、寫給家長的話。1.找出孩子害怕的源頭,斬草除根。
2.家長要更多的陪伴孩子,通過言傳身教和閱讀繪本故事等方法讓孩子學會勇敢面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談舉止都會成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物件。家長在處理害怕問題時的舉動會深深的影響孩子。
而繪本故事又能彌補我們日常經歷的不足。比如吃藥問題,孩子生病了,都害怕吃藥。
有個繪本故事《我不害怕打針吃藥》,是講的小獅子和小老虎,它們兩個都生病了,一起去看醫生。
小獅子吃了藥、打了針病很快就好了。輪到小老虎要吃藥時,它說"藥好苦,我不想吃。"輪到小老虎打針時,它說"打針好疼,我不打針。"
結果,小獅子病好了活蹦亂跳的去玩,小老虎病更重了只能可憐的在病床上躺著。
每次小橙寶要吃藥時我們就拿這個故事來跟她講,吃完藥病好了才能像小獅子一樣出去玩,不然得跟小老虎一樣在病床上躺很久哪。
小孩子明白了道理,雖然知道藥難吃,但想想吃藥後的好處,也會忍著頭皮吃下去。
3.不要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標籤效應的影響不容忽視,家長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會讓孩子形成"期待效應",從而在孩子潛意識裡認可自己膽小的事實。
相反,應該給孩子貼"勇敢"的標籤,當孩子克服了害怕,哪怕獨立去完成一件小小的事,家長也要及時鼓勵認可,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引導。
-
4 # 洋溢75858736
孩子有多大了?如果還小就不怕了。我大女兒小時候一歲之前是我帶看見誰都不怕,一歲之後我去上班了把她送到村裡婆婆家讓她帶的她每天把孩子關在家裡不讓出門,孩子要出去她就嚇唬孩子說有抓她的壞人,時間長了孩子看見陌生人就害怕躲在大人後面,看見村裡的男的像看見鬼一樣,連我小叔子回家都嚇的哭,後來一歲八個月我就把孩子帶走了,把她送到附近幼兒園上學,白天上學我上班,下午放學接到上班的店裡跟同事們玩,而且我要是閒下來就把她帶到離店不遠的麥當勞那裡去滑滑梯,每天都去,這樣慢慢膽子大點了,鬼知道我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來開放孩子在,工作的時候都是揹著孩子工作的,顧客和同事都心疼我,可是沒辦法我不能讓這種怕人的思想毀了孩子啊,現在孩子15歲了性格樂觀,雖然不是活潑型起碼不會像小時候像有自閉症那樣,我如果當時不把孩子帶走估計現在已經是自閉症孩子了,孩子開始去幼兒園也是害怕的,我讓老師多點耐心l看著孩子,園長很好
-
5 # 小樑生活365
1;孩子膽小首先我們要做的孩子內心恐懼什麼東西?比如他特別害怕小動物、水、火、坐船等等,有沒有他最害怕的東西,如果有我們可以試著跟孩子進行溝通,家人可以與孩子一起去嘗試,多做幾次之後試著讓孩子自己慢慢接受和試著去做。
2;在家一定要讓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給予鼓勵支援,提高孩子自身信心。膽小的孩子極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們要嘗試著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愛同時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援。
3;錯時提醒三次一定要有輕有重,不要一直輕、一直重。或一下重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變得小心翼翼。
比如;你讓孩子把水杯放在桌子上的某一個位置,第一次輕聲細語的和孩子說下次請把水杯放在這裡可以嗎? 第二次放錯地方了,語氣稍微加重,寶貝兒我相信你之前媽媽給你說要把水杯放在這裡,請你下次記住把水杯放在這裡可以嗎? 第三次時放錯了,直接告訴他,我之前是怎麼和你說的你一點都沒重視和尊重媽媽和你說的話,這次我要用戒尺打你的小手一次,請你下次記住可以嗎?
等三次過去的時候第一你沒有傷害到孩子的信心和自尊,第二孩子明確自己錯在哪裡了,改正錯誤的時候非常容易,第三等孩子做到時不要直接鼓勵也不要不鼓勵和孩子說,恭喜你這次做對了,希望你以後認認真真的可以對待每個長輩和老師對你說的話可以吧!這次不錯為了獎勵你今天讓給你做好吃的,等吃完後過來寶貝兒和媽媽一起收拾收拾桌子、洗洗碗等。孩子得到了鼓勵又可以鍛鍊孩子,同時孩子信心也會越來越好。
4;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和自己家親戚朋友之間多走動走動,教孩子到公園後和叔叔阿姨 哥哥姐姐 們打簡單的問候語,也會鍛鍊孩子身心健康。
-
6 # 淘氣姐妹
首先個人認為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負面的,消極的,貶義的。
父母或親人的說法和態度,甚至是行為都深深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有些孩子有自帶天然屬性,可能比較粘人,比較敏感,缺乏安全感;也有些孩子是因為他們內心渴望被陪伴,也許因為內心的愛箱沒有被填滿,沒有滿足到被愛被在乎,害怕與親人分離;而也有些孩子探索這個世界時被限制被打斷(做很多事被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被要求命令拒絕),後來就變成什麼都不敢做。
只要父母正確認識孩子的需要,摸清孩子的個性,用心去觀察他,愛他,才會帶來改變。父母可以示範,模擬一些場景(還可以通過一些繪本來幫助孩子),鍛鍊他的膽量,多些鼓勵包容,千萬不要試幾次覺得無效就放棄。特別要注意言語上的引導,家裡人一起配合拒絕說負面的話,隨意貼標籤,不要隨意再說些無益處的話,只會把人推到更糟糕的境遇。
你想他成為怎樣的人?就用對應的材料(養分)去培育他成就他。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育兒之路不容易,不氣餒不放棄!加油!
-
7 # 飯飯育兒說
孩子過於內向膽小首先要分析其中原因,說到底就是缺乏安全感,其生活的周邊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是主要形成因素。以下幾點可以做為參考:
1.親情缺失
單親家庭、非原生家庭、家長對孩子感情淡漠或很少陪伴孩子的家庭等,如果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無法從家中獲得足夠的親情呵護,性格上就會越發地內向自卑,因為家庭尤其是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2.父母管教過於嚴厲
有些家長性格比較強勢,對孩子的控制慾比較強,總是約束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為人處事,如果孩子表現出較弱的服從性,或者孩子的表現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家長就會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失去了其年齡本應有的天真、活潑。
3.家長過度保護孩子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膽量比較小,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刺激和傷害,禁止了孩子與外界的諸多互動性嘗試,將孩子緊緊地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還有些父母為了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對一些危險過於誇大其詞,甚至不斷編造一些不存在的危險事物如鬼魂、怪物、壞人之類來恐嚇孩子,讓孩子對周圍世界及陌生人產生了超格的恐懼感,完全退縮入自己構建的個人世界中。
4.環境對孩子過於糟糕
家人關係不和諧,父母經常吵架,鄰居表現不夠友好,一起玩的小朋友經常欺負孩子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對環境心存畏懼,減少了交際,時間長了就會變得敏感而膽小。
孩子過於內向膽小時,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做呢?我有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營造良好環境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異常表現的苗頭,就應該先給予及時的開導,從中找到相應的原因,然後尋求解決的辦法,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2.不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內向膽小的標籤,否則孩子會產生相應的潛意識,並加重內向的行為表現,甚至由此產生自卑感,將假內向變成了真內向。
3.增加孩子的社交活動
父母要及時瞭解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社交活動計劃。在社交活動中,鼓勵孩子多參與交流互動。孩子一般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都會積極參與,這樣就能在活動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利於減少獨處的時間。
4.鼓勵孩子主動講話
多給孩子製造主動講話的機會,比如讓孩子多講日常經歷的趣事;鼓勵孩子主動與他人打招呼;別人問孩子問題時,不要替孩子搭話、解圍,讓孩子自己主動回答。
在一些人多的場合,例如幼兒園、學校,鼓勵孩子多參與演講之類的活動,如果孩子能克服在多人面前發言的心理障礙,自然也就不害怕與人交流了。
5.幫孩子選擇合適的玩伴
為害羞、內斂的孩子選擇一個樂觀、外向的玩伴。多與樂觀主動的孩子接觸,能受到對方的感染,漸漸擺脫內向膽小的困擾。
6.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優勢
內向本身就不是什麼缺點,只不過在社交中會表現弱一點,父母要多發掘孩子的優點,多鼓勵、表揚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所在,這對於缺乏自信又內向膽小的孩子非常重要,他們能從父母那裡獲得自信的力量。
家長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寶寶,教育寶寶,切忌溺愛寶寶,讓寶寶有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
-
8 # 大李爾摩斯
這個真不太正常!
造成孩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心裡安全感的缺乏,總擔心父母不要自己了!
沒有看到提問者對情況的具體介紹,我大致猜測一下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去幼兒園過早,在幼兒園感到自己被父母拋棄了,所以回家就纏著父母,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2、孩子是老人帶大的。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跟爸爸媽媽很親近,自己也希望這樣,所以纏著父母;
3、孩子受到過驚嚇,心裡有陰影,希望在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保護。
4、孩子可能真的天生內向,膽子偏小。
不管是以上哪種情況,都希望父母與孩子多交流,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一起運動玩耍,慢慢地孩子就會好起來的。
相信我,孩子會慢慢好起來的,明天會更好!
-
9 # A愛A我中華
正常,孩子膽小有年齡段分,7歲到10歲之間孩子是最怕的,尤其是愛看恐怖片,偶爾會想到那些片段就會感到害怕,例如上廁所,去廚房,家裡有人都會覺得身後有什麼會怕,過了10歲後大部份慢慢的就不怕了,單獨敢睡了,一個人在家也不怕了,所以不必擔心!
-
10 # 薇薇細語
肯定是不正常的。
孩子膽子小,怕生人,父母應該多鍛鍊孩子的膽量,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一起玩。
經常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鼓勵孩子多多交流。
我小時候就特別內向,家裡來客人就害怕,躲到沒人的房間,都不敢跟人打招呼。
上學後,也不敢舉手發言,膽小的很。那時候姐姐經常帶我出去玩,去大姨家住幾天,二姨家待幾天。
姨家的表姐妹們一起玩,帶我慢慢變得活潑開朗了。
那時候特別崇拜姐姐,膽大敢說話,有想法,雖然只比我大兩歲。但是姐姐很優秀,一直是班長。
父母可以給寶寶找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朋友,最好比寶寶大一點點,帶動她,慢慢就會影響孩子。
回覆列表
我們父母大多能很敏銳的感受到孩子的恐懼,這就需要及時迴應他的恐懼。
對此問題,我的觀點是:
父母減少對孩子的驕縱和溺愛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我們還是先來找孩子膽小的原因,我想有下面5點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膽小是他無助的表達,但這種無助卻又是常常源於對父母的依賴。
原因二: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對未知事物的不瞭解,會導致內心恐懼。
原因三:大多數孩子都有令他恐懼的事情或者東西。比如說我的一個五大三粗、膀大腰圓的同學,最害怕蜘蛛,每次看到都能一蹦三尺高。
原因四:當父母看到孩子的恐懼時,都想著安慰和保護他,但是如此一來,孩子的恐懼可能還會變得更加強烈。
原因五:孩子的恐懼有時候來自於被人欺負或者是性虐待,這個時候需要父母認真的加以區別對待。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
受傷的膝蓋能夠痊癒,但受到挫傷的勇氣會持續終身。
父母面對孩子的膽小,強迫他大膽些,勇敢些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會對你的辦法強烈反抗。我想有些家長對此已經深深體會到了。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建議一:對於年幼的孩子,陪他看看處理恐懼的繪本,讓他明白不只是自己會有恐懼;要允許他發洩內心的情緒,等平靜下來了,他的恐懼帶來的壓力就會被釋放。
建議二:對於孩子的某些恐懼,父母不要取笑、評判和給他貼標籤。
建議三:父母不要對孩子的恐懼過於誇大、保護和給孩子解釋原因。
建議四:當孩子願意告訴父母恐懼的原因時,父母需要傾聽孩子,認可孩子的感受,不能忽視他的感受。
建議五:父母要鼓勵孩子把眼前的困難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一個一個解決,來幫助他處理未知的事情。
建議六:有時候,孩子的恐懼是沒有什麼原因的。父母這時候就要傾聽他或者是給他安慰。
建議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強迫他不能膽小,強迫他去做他不敢做的事情,那隻會加重他的無助感和無能感,這種感覺將持續終身。有些孩子可能會壓抑恐懼感,從而導致更深層次的障礙——神經機能的問題。
建議八:對孩子害怕離開父母的情形,可以試著創造一些和他短暫分開的事情。比如說,告訴孩子要下樓取快遞,讓他耐心等10分鐘,過上一會孩子也許就能平靜下來。
總結一下,父母們需要區分孩子的恐懼是來自於什麼原因,如果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不利的。
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換一個角度思考,那麼孩子或許從中可以學到,感到恐懼沒有關係,這是人的正常反應之一,不必因為恐懼而什麼事情都不去做;另外當他感到恐懼時,相信父母能幫助他、保護他。
如果我們的孩子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恐懼,他們就無法面對和解決困難。恐懼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反而會降低這樣的能力。一個人越擔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難和危險。然而恐懼卻能很成功的引起他人的注意,讓別人為自己服務。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