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876729028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悽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覆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衝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蒹葭》中沒有明確的故事,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

    1、“伊人”的形象。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潔,可親可愛,然而由於種種阻力,變得遙不可及。

      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嘟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2、主人公的形象

      如果將伊人解為戀人,那麼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一位渴望美好愛情、奈何為世俗阻力所阻擋的青年人,悲傷而惆悵。如果將伊人理解為美好的崇高的人生理想,那麼詩人的形象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然而鬱郁不得志的志士,為自己有才不能施展、有情無人賞識而感到悲哀、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青春期成長教育的書,有什麼是適合中學生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