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勢低窪,時值大雨連綿,三水橫溢,籬久不固,幾成水國而故名深澤。 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置縣,屬中山郡,為“深澤”地名載於史籍之始。景帝三年(前154年),中山郡改名為中山國,轄深澤縣。西漢未,深澤改稱南深澤縣,隸涿郡。東漢建初四年(79年)改隸樂成國。延光元年(122年),樂成國改名安平國,隸安平。延熹元年(158年)改安平為博陵郡,南深澤隸博陵。三國時,南深澤為魏地,隸博陵郡。晉,南深澤隸博陵國。北魏時,去“南”字為深澤縣,隸博陵。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安國縣省入深澤縣(景明二年復安國縣)。北齊、北周時,省深澤縣,歸入博陵郡安平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在今治,屬定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定州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年),改博陵為高陽郡,均轄深澤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定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定州為博陵郡,隸博陵。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博陵郡為定州,隸定州。景福二年(893年)二月,置祁州於無極,深澤隸祁州。五代承唐舊制,深澤隸祁州。宋代,深澤縣初隸祁州(無極境),宋大平興國初(976年),祁州移至蒲陰(今安國),仍領深澤。宋熙寧六年(1073年),深澤省入鼓城縣,降為深澤鎮,隸祁州。元元年(105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即今深澤城,隸河北西路祁州。金代,深澤縣屬祁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省深澤縣入束鹿縣,隸保定路祁州。明代,深澤屬北直隸保定府祁州。清代,深澤初隸保定府祁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定州。 1913年直隸省下設四道:津海道、大名道、口北道、范陽道。深澤屬范陽道。1914年范陽道改名保定道,深澤屬保定道。1928年廢道制,深澤改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二專署。1944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七專署。1947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十一專署。1948年2月,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九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深澤縣屬河北省定縣專署。1954年6月18日,定縣專署撤銷,深澤縣劃歸為石家莊專署。1958年11月12日,撤銷深澤縣併入束鹿縣。1961年5月5日原深澤從束鹿析出省入晉縣。1962年1月1日從晉縣析出,恢復深澤縣治
因地勢低窪,時值大雨連綿,三水橫溢,籬久不固,幾成水國而故名深澤。 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置縣,屬中山郡,為“深澤”地名載於史籍之始。景帝三年(前154年),中山郡改名為中山國,轄深澤縣。西漢未,深澤改稱南深澤縣,隸涿郡。東漢建初四年(79年)改隸樂成國。延光元年(122年),樂成國改名安平國,隸安平。延熹元年(158年)改安平為博陵郡,南深澤隸博陵。三國時,南深澤為魏地,隸博陵郡。晉,南深澤隸博陵國。北魏時,去“南”字為深澤縣,隸博陵。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安國縣省入深澤縣(景明二年復安國縣)。北齊、北周時,省深澤縣,歸入博陵郡安平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在今治,屬定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定州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年),改博陵為高陽郡,均轄深澤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定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定州為博陵郡,隸博陵。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博陵郡為定州,隸定州。景福二年(893年)二月,置祁州於無極,深澤隸祁州。五代承唐舊制,深澤隸祁州。宋代,深澤縣初隸祁州(無極境),宋大平興國初(976年),祁州移至蒲陰(今安國),仍領深澤。宋熙寧六年(1073年),深澤省入鼓城縣,降為深澤鎮,隸祁州。元元年(105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即今深澤城,隸河北西路祁州。金代,深澤縣屬祁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省深澤縣入束鹿縣,隸保定路祁州。明代,深澤屬北直隸保定府祁州。清代,深澤初隸保定府祁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定州。 1913年直隸省下設四道:津海道、大名道、口北道、范陽道。深澤屬范陽道。1914年范陽道改名保定道,深澤屬保定道。1928年廢道制,深澤改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二專署。1944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七專署。1947年,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十一專署。1948年2月,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第九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深澤縣屬河北省定縣專署。1954年6月18日,定縣專署撤銷,深澤縣劃歸為石家莊專署。1958年11月12日,撤銷深澤縣併入束鹿縣。1961年5月5日原深澤從束鹿析出省入晉縣。1962年1月1日從晉縣析出,恢復深澤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