酎的標準依人口而定,因此在不同時期,酎金的數量不同。
酎,是指經過兩次以至多次復釀的醇酒,因為醇厚,故用於宗廟祭祀。
以酎助祭,逐漸地就成為祭祀先祖前人的一種儀式,同時也能體現天子執掌天下禮儀、佔據大義名分的尊崇,並且可以透過這個儀式,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掌控。
到了後來,開始以黃金代替實物,因此這些獻給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貢金就被稱為“酎金”,通俗地講,就是給宗廟的贊助費。
那這個錢有什麼標準嗎?這個有明確的標準,基本標準是千人四兩金。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錢相當於人口稅,但是加上了宗廟祭祀這樣的因素在裡面,那就顯得異常重要。古代封建王朝一脈相承遵循的就是以孝治天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先祖是國家大事,因此在漢朝就發生了好多次因為諸侯上交酎金數額不足、成色不足被處理的情況:
漢武帝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因為沒有按規定上交酎金被奪爵的就有一百六十多人,丞相趙周下獄而死。
漢宣帝五鳳四年,(朝節侯侯固城)坐酎金少四兩免。
西漢初期歷經常年戰亂人口銳減,人口是漢朝最少,約1300萬,根據標準,朝廷酎金收入應在5.2萬兩左右。
到武帝前期,經過文景之治,民力得到修養生息,人口增長較快,最多時約有3400萬,因此酎金收入應在13.6萬兩左右。武帝即位後,連年征戰,人口有所減少,但人口應該仍在2800萬以上。
到宣帝末年,漢朝又經過一個“昭宣之治”,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口較快增長,應該在4300萬左右,因此酎金收入應在17.2萬兩。
但讓人詫異的是,西漢人口的巔峰不是在號稱盛世的文景、昭宣時期,而是在王莽輔政的漢哀帝時期,《漢書·地理志》記載:“自高祖訖於孝平,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有5959萬多,酎金收入應在23.8萬兩。
因此,總體來看,在酎金存在的這個時代裡,朝廷的酎金收入隨著人口變化有所不同,但應該不會超過25萬兩。
但是,根據歷史記載,東漢及之後,酎金制度逐漸棄用,中央政府並不再向地方諸侯收取酎金,主要原因嘛:一是諸侯實力衰微了,沒必要總盯著他們敲打;二是黃金儲量減少了,大家沒有黃金交了。
酎的標準依人口而定,因此在不同時期,酎金的數量不同。
首先認識下,酎金是什麼?酎,是指經過兩次以至多次復釀的醇酒,因為醇厚,故用於宗廟祭祀。
《漢書·景帝紀》顏師古注:酎,三重釀,醇酒也,味厚,故以薦宗廟。以酎助祭,逐漸地就成為祭祀先祖前人的一種儀式,同時也能體現天子執掌天下禮儀、佔據大義名分的尊崇,並且可以透過這個儀式,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掌控。
到了後來,開始以黃金代替實物,因此這些獻給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貢金就被稱為“酎金”,通俗地講,就是給宗廟的贊助費。
那這個錢有什麼標準嗎?這個有明確的標準,基本標準是千人四兩金。
《漢律·金布令》:諸侯、列侯各以民口數,率千口奉金四兩,奇不滿千口至五百口亦四兩。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錢相當於人口稅,但是加上了宗廟祭祀這樣的因素在裡面,那就顯得異常重要。古代封建王朝一脈相承遵循的就是以孝治天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先祖是國家大事,因此在漢朝就發生了好多次因為諸侯上交酎金數額不足、成色不足被處理的情況:
漢武帝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因為沒有按規定上交酎金被奪爵的就有一百六十多人,丞相趙周下獄而死。
漢宣帝五鳳四年,(朝節侯侯固城)坐酎金少四兩免。
再來看看,朝廷到底能收多少錢?西漢初期歷經常年戰亂人口銳減,人口是漢朝最少,約1300萬,根據標準,朝廷酎金收入應在5.2萬兩左右。
到武帝前期,經過文景之治,民力得到修養生息,人口增長較快,最多時約有3400萬,因此酎金收入應在13.6萬兩左右。武帝即位後,連年征戰,人口有所減少,但人口應該仍在2800萬以上。
到宣帝末年,漢朝又經過一個“昭宣之治”,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口較快增長,應該在4300萬左右,因此酎金收入應在17.2萬兩。
但讓人詫異的是,西漢人口的巔峰不是在號稱盛世的文景、昭宣時期,而是在王莽輔政的漢哀帝時期,《漢書·地理志》記載:“自高祖訖於孝平,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有5959萬多,酎金收入應在23.8萬兩。
因此,總體來看,在酎金存在的這個時代裡,朝廷的酎金收入隨著人口變化有所不同,但應該不會超過25萬兩。
但是,根據歷史記載,東漢及之後,酎金制度逐漸棄用,中央政府並不再向地方諸侯收取酎金,主要原因嘛:一是諸侯實力衰微了,沒必要總盯著他們敲打;二是黃金儲量減少了,大家沒有黃金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