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斜槓小俠客
-
2 # 音樂大獅
人生的焦慮在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現如今,教育、醫療、養老、住房成為了生活成本的絕對大頭。能否擺平這一切將決定人的幸福感。
拿醫療來說,大病一場回到解放前。父母一天天老去,在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和支出會不斷攀升。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平時的小病小災不說,一個老人從大病到離世(大部分人最終要經歷的)的花費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套房子是有的。雙方4個老人就是四套。為了不給子女造成負擔,夫妻倆至少也要兩套,這就是六套了。
再加上孩子的教育,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一套房子的花費是有的。倘若再管了結婚生子,那又是一套房的花費。這已經是8套房了。倘若再生個二胎,就得10套。
這還沒算上生活成本,家中萬一有個大事小情,人生變故,倘若都算上,12套房恐怕才剛剛有點安心。真的是細思則恐啊!
-
3 # 邢臺婚紗文化園
謝謝邀請。個人觀點,我們真正焦慮的不是擁有幾套房子,而是基本生活的保障與物質生活需求之間的差距,社會勞動分配不均與基礎生存條件被炒作的差距,市場化發展畸形與人們嚮往的生活距離拉大,這些因素造成了我們的努力與目標遙不可期。其實一家人一輩子有一套房子足夠了,但是這種配置是按需分配。比如老少三代五口人,三室兩廳就夠了,如果要有更高的需求我們再說。那麼這個按需分配範圍內的基本生活條件是應該在人們分配所得承受力之內的。現在有幾個大學生畢業五年之內能買得起房子的?買的起的有幾個是自己掏錢的?自己掏錢的有幾個是靠踏實工作努力得來的?都不是!這種刻意為之的市場化炒作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畸形發展。啃老變成不得不啃,因為掙一輩子的錢不吃不喝都未必能換來一套房子,擁有大量財富的在這個社會畢竟是極其少數的群體,用極其少數群體的一種投資行為來評估衡量或者是定性一個基本生活保障層面的發展,這個關係本身就是錯的。這才是我們真正焦慮的。上一代人投資買了房子,這一代人享用,那麼下一代人呢?再下一代人呢?算來算去因滿足生活需求而製造的基本投入甚至遠大於封建社會,雖然整體生活質量有了本質改變,但是這種配比是失衡的。
回覆列表
現在的房價越來越貴,買套房子從計劃變成理想、甚至夢想、幻想。擁有一套房,足以讓人羨慕嫉妒恨了。但是擁有房產的本人到底還要多少套才能不焦慮呢?
每個月的房貸是痛並快樂著的體驗,天天要拼命工作,一不小心就要端供。倘若上有老小有小,加個全職太太。壓力真的山大了。每天還要飽受媒體摧殘,喜怒完全由房價決定。
有個朋友說,他有五套房,感覺窮得像條狗。賬上有錢,流動資金全部用去還貸還債了。
華人普遍焦慮,無論有房沒房,房有幾套,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