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教育

    每年春節過後,大地就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種花木次第開花。再過兩月,燕子翩然歸來,大自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漸次轉入炎熱的夏季;植物忙著孕育果實。等到秋天來到的時候,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慢慢變黃,經不住陣陣秋風的吹襲,就簌簌地落了下來。這時北雁南飛,其他各種候鳥也相繼離去,大地又呈現一片萬木落葉、衰草連天的蕭颯景象。過此,活躍在田間草際的各種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大地又沉沉睡去,準備迎風雪載途的寒冬。歲歲如是,週而復始……

    這些自然現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詩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也都成了他們謳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們抒發感情的憑藉。不過農民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感受和詩人們又不同。幾千年來,他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聯絡,並據以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在農民看來,鳥語花香,秋山紅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他們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他們趕快種穀子。春末夏初,布穀鳥開始唱歌,可是我們的農民卻懂得她在唱什麼:她在聲聲地啼叫著“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一類的自然現象,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動物和植物),候就是中國古代人民所稱的氣和候。在二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變換分為所謂二十四節氣,把在寒暑的影響下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分為七十二候。物候知識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國為最早。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關於物候方面的農諺,就是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好學生,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可為什麼還是會被家長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