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三國時期的用人之道作過較為公允的記述,他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主各能用人,故得眾人力相挾,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義氣相投,後世尚可推見其心跡也。”
積中國五千年的經驗,我們知道:王朝與王朝間的競爭,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什麼時候人才眾多,什麼時候便有璀璨的文化,國家便能繁榮昌盛。說起人才可以說三國時期人才最多,魏蜀吳鬥智鬥勇,打來打去,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曹操集團,那麼這中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呢?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字:用人。說到用人首先想到的是聚集人才,那麼曹操是如何聚集人才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徵辟
這是兩漢選拔人才的正常途徑。徵即徵召,統治者以徵召或者聘請的方式選拔人才;闢即闢署,中央及地方級別的官員辟舉與辟召人才作為官府的官員。闢署分為中央級別和地方級別兩種型別。兩漢時期,只有俸祿在百石以上的官員才有闢署的權力,雖然,當時的人才標準受到了挑戰,但曹操仍沒有廢棄這一途徑不用。袁渙、毛玠、華歆、王郎、劉曄、蔣濟等,皆是徵辟署職。
2、招降納叛
曹操屬下屢建功勳的武將和文臣,有很多是透過招降納叛得來的。在官渡之戰時,許攸因為袁紹不聽其建議被迫投靠曹操,當時曹操正在休息,聽說許攸來降,大喜之下,為及穿鞋,急忙赤足出迎。曹操因此得以火燒烏巢軍糧輜重,摧毀了袁紹後勤重地。成功後,又採用其計“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紹可破也。”袁紹的失敗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牽招,原在袁紹手下做事,袁紹死後,隨袁尚,尚敗,投奔曹操,被任命為烏桓都尉,督青徐州郡諸軍事,獨當一面。另外,許多武將如張遼徐晃等均為招降所得,而且都為曹操立下了赫赫戰功。
3、挖牆腳
4、推薦
曹操在求賢令中很重視透過推薦這一途徑來選拔人才。“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鼓勵臣下推薦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不管是埋沒在民間的“至德之人”還是“果勇不顧,臨敵力戰之人”,不管是普通小吏中的“高才異質”堪為將守者,還是自負汙名見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術者,都可以在推薦之列。例如,經過推薦吸收的荀攸、鍾繇、陳群、司馬懿、郭嘉等都是當時英才,終為卿相者數以十計,可以說曹操在推薦方面取得很大成功。
清代的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三國時期的用人之道作過較為公允的記述,他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主各能用人,故得眾人力相挾,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義氣相投,後世尚可推見其心跡也。”
積中國五千年的經驗,我們知道:王朝與王朝間的競爭,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什麼時候人才眾多,什麼時候便有璀璨的文化,國家便能繁榮昌盛。說起人才可以說三國時期人才最多,魏蜀吳鬥智鬥勇,打來打去,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曹操集團,那麼這中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呢?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字:用人。說到用人首先想到的是聚集人才,那麼曹操是如何聚集人才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徵辟
這是兩漢選拔人才的正常途徑。徵即徵召,統治者以徵召或者聘請的方式選拔人才;闢即闢署,中央及地方級別的官員辟舉與辟召人才作為官府的官員。闢署分為中央級別和地方級別兩種型別。兩漢時期,只有俸祿在百石以上的官員才有闢署的權力,雖然,當時的人才標準受到了挑戰,但曹操仍沒有廢棄這一途徑不用。袁渙、毛玠、華歆、王郎、劉曄、蔣濟等,皆是徵辟署職。
2、招降納叛
曹操屬下屢建功勳的武將和文臣,有很多是透過招降納叛得來的。在官渡之戰時,許攸因為袁紹不聽其建議被迫投靠曹操,當時曹操正在休息,聽說許攸來降,大喜之下,為及穿鞋,急忙赤足出迎。曹操因此得以火燒烏巢軍糧輜重,摧毀了袁紹後勤重地。成功後,又採用其計“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紹可破也。”袁紹的失敗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牽招,原在袁紹手下做事,袁紹死後,隨袁尚,尚敗,投奔曹操,被任命為烏桓都尉,督青徐州郡諸軍事,獨當一面。另外,許多武將如張遼徐晃等均為招降所得,而且都為曹操立下了赫赫戰功。
3、挖牆腳
4、推薦
曹操在求賢令中很重視透過推薦這一途徑來選拔人才。“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鼓勵臣下推薦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不管是埋沒在民間的“至德之人”還是“果勇不顧,臨敵力戰之人”,不管是普通小吏中的“高才異質”堪為將守者,還是自負汙名見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術者,都可以在推薦之列。例如,經過推薦吸收的荀攸、鍾繇、陳群、司馬懿、郭嘉等都是當時英才,終為卿相者數以十計,可以說曹操在推薦方面取得很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