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說鄭和做錯什麼的話,一是他幫助明朝建立了海上朝貢體系,二是他打擊了明朝民間的海外航運,這兩件事造成明朝的民間航海人才喪失了成長空間。
明朝自鄭和以後在海外開拓上的戛然而止,這是重要的原因,明朝對於民間的海禁政策也由此得到更堅決的執行。後來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海禁做法,不僅連一個“鄭和”都沒出現,反倒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堵截歐洲人的入關,海路空間基本上全成了歐洲人的天下。
根據史料記載,鄭和前後七次所率領的龐大遠洋船隊,裝載著大量的藥材、瓷器、布帛等物資,這些物資除了在與海外諸國確立名義或形式上的宗藩關係時,用於所謂的例行賞賜外,大部分都在隨貢貿易中以低價出售了,而對於當地國家的“番貨”卻予以高價收進。
在這種“厚往薄來”的海上朝貢體制下,蘇祿國、爪哇、古裡、暹羅等國都樂於開著空船,到明朝去用臣服和頌詞換取豐厚的賞賜,一時間海路上出現了上百批使團“相望於道”的朝貢盛況。
首先,鄭和下西洋所開闢的海上朝貢體系,實際上是建起了一種對海外諸國半賣半送的官方貿易,民間從事的海上貿易不可能做賠錢的生意,所以一段時期內的快速沒落是必然的。
其次,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不遺餘力地打擊明朝的海上游民和海外華商。因為明朝自朱元璋起就將海禁定為國策,所以凡是跑到海外的華人都相當於是罪犯,鄭和自然要執行明朝皇帝的國策。
這導致宋元時期海運開放時代,華人在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初步構建的海商網路無以為繼。甚至可以說,明朝的海禁和敵視海外移民的政策,葬送了宋元以來已經有所成就的海外開拓事業(或者直白點講就是海外殖民事業)。
所以隨著鄭和七下西洋的落幕,華人海船也就基本上退出了印度洋海域的貿易。雖然明朝後期海禁鬆弛,民間海上私商貿易有所復甦,但是印度洋海域已經成為歐洲人的天下,華人海船隻能在馬六甲以東活動。
非要說鄭和做錯什麼的話,一是他幫助明朝建立了海上朝貢體系,二是他打擊了明朝民間的海外航運,這兩件事造成明朝的民間航海人才喪失了成長空間。
明朝自鄭和以後在海外開拓上的戛然而止,這是重要的原因,明朝對於民間的海禁政策也由此得到更堅決的執行。後來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海禁做法,不僅連一個“鄭和”都沒出現,反倒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堵截歐洲人的入關,海路空間基本上全成了歐洲人的天下。
明朝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開拓海外貿易,更不是為了到海外開疆拓土,而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萬國來朝的虛榮心,用梁啟超的話來評價就是:“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根據史料記載,鄭和前後七次所率領的龐大遠洋船隊,裝載著大量的藥材、瓷器、布帛等物資,這些物資除了在與海外諸國確立名義或形式上的宗藩關係時,用於所謂的例行賞賜外,大部分都在隨貢貿易中以低價出售了,而對於當地國家的“番貨”卻予以高價收進。
在這種“厚往薄來”的海上朝貢體制下,蘇祿國、爪哇、古裡、暹羅等國都樂於開著空船,到明朝去用臣服和頌詞換取豐厚的賞賜,一時間海路上出現了上百批使團“相望於道”的朝貢盛況。
但這種“聊以自娛”的政績工程不僅費而不惠,還大大擠壓了明朝民間海上航運和貿易的生存空間,航海人才也因此失去了成長的土壤。首先,鄭和下西洋所開闢的海上朝貢體系,實際上是建起了一種對海外諸國半賣半送的官方貿易,民間從事的海上貿易不可能做賠錢的生意,所以一段時期內的快速沒落是必然的。
其次,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不遺餘力地打擊明朝的海上游民和海外華商。因為明朝自朱元璋起就將海禁定為國策,所以凡是跑到海外的華人都相當於是罪犯,鄭和自然要執行明朝皇帝的國策。
這導致宋元時期海運開放時代,華人在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初步構建的海商網路無以為繼。甚至可以說,明朝的海禁和敵視海外移民的政策,葬送了宋元以來已經有所成就的海外開拓事業(或者直白點講就是海外殖民事業)。
所以隨著鄭和七下西洋的落幕,華人海船也就基本上退出了印度洋海域的貿易。雖然明朝後期海禁鬆弛,民間海上私商貿易有所復甦,但是印度洋海域已經成為歐洲人的天下,華人海船隻能在馬六甲以東活動。
鄭和七下西洋無疑是偉大的壯舉,但在這個偉大身影背後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錯過了太好的時機,如果明朝初期的民間航海和海外移民能夠得到鼓勵和支援,那麼華人在隨後的大航海時代無疑將大展身手,後來的達伽馬、哥倫布等人至少在印度洋將很難獲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