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是勝者為王敗者成寇嗎?
4
回覆列表
  • 1 # 張不叄讀秦史

    先丟出結論:項羽的出名主要是被太史公吹出來的。

    太史公本人是非常同情那種“悲劇英雄”的,這本來無可厚非,“成王敗寇”這種論調本身就很低階很low,根本不必再多費口舌來辨析。問題在於,太史公的個人情緒太強烈,眼界又有侷限,更不用提他寫史記時肚子裡還憋了一團火,為了批判漢武帝,經常搞一些皮裡陽秋的玩意兒來指桑罵槐,看看他吹得最響的幾位:寫屈原,動不動就大段議論或者抄他的詩,屈原本人除了寫詩還幹了什麼,一點不知道。寫李廣,把李廣寫成了飛將軍,可仔細捋捋生平,他甚至沒打過幾場勝仗;反倒是兩位貨真價實的戰神衛青霍去病,列傳都寫得乾癟乏味。

    項羽就更是典型了。太史公一邊把劉邦塑造成流氓無賴,一邊把項羽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舉烏江自刎這個例子,我認為論悲壯色彩,在整部《史記》裡都可以排在前兩位(另一段是荊軻易水送別),但它的文學色彩其實遠超歷史真相,撇開那些動人同時又極為迷惑人的細節,項羽就是打了敗仗逃跑,最坑爹的是,他還很可能是拋下生死與共計程車卒們私自跑路,如果真是這樣,他作為統帥簡直不負責任到了極點。

    如果再從大節來評判,項羽就更是一無是處了,屠城殺降縱火擄掠酷刑這些都不用多說,換個歷史人物,單拿出一樣就夠釘到歷史恥辱柱上了。內政、外交、用人也基本一塌糊塗,唯一的原則就是看心情,這種莽夫能奪得天下才是見了鬼。就連大家都以為他最擅長的打仗,其實拋開鉅鹿、彭城等知名戰役,他也沒少打敗仗,結果這些都被太史公一筆帶過,文人運筆如刀的本事,太史公算是修煉到爐火純青了。再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有個精日寫一篇“一億玉碎”的精彩小說,讓完全不瞭解二戰的讀者看了,同樣會被打動,就這麼簡單。

  • 2 # 楊朱學派

    項羽死後,還能名垂千古,其原因有四:

    一是司馬遷寫的《史記-項羽本紀》。

    在《史記》中,文學成就最高的篇章有三:《李將軍列傳》、《淮陰侯列傳》和《項羽本紀》。

    其中,項羽是諸侯,應當歸於列傳。司馬遷卻破格書之,另一個被破格書之的,是聖人孔子。

    二是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扭轉了整個戰局。

    秦朝毀滅華夏文明,項羽可以說是挽救了華夏文明。

    三是項羽最後自刎烏江,而沒有逃過江東苟且偷生。這給被他屠殺的齊國百姓,以及隨自己戰死的楚軍將士一個交代。因而獲得了尊重。

    四是項羽與虞姬不朽的愛情。項羽自殺前,與自己相伴的心上人虞姬,坐騎烏騅馬不離不棄。與劉邦逃命時,把兒女推下車,以減輕負重。形成鮮名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麼剪樹行嗎?下邊的蘋果真能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