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咪愛讀書
-
2 # 斌說歷史易經
曹操為何不稱帝,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問題和當時社會背景,東漢末年很注重家室和士族,如果急於稱帝為士族大家不接受,包括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荀彧等還是擁護劉氏天下。這樣需要面對很大的輿論壓力。第二,當時曹操已經掌握實權,皇帝其實就是傀儡,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加上自己一直打的是天子旗幟,以丞相自居,這樣可以為自己的後代稱帝創造很好的聲譽。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很多人認為曹操應該稱帝,東吳孫權也上書建議曹操稱帝,曹操手下的陳群等人,包括夏侯敦都認為曹操匡扶漢室三十餘年,早就應該稱帝自立。那麼曹操自己究竟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
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一生以漢臣自居,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梟雄或奸臣,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我曹操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禁暴除害而存在的。如果沒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稱王了,我只不過是秩序的維護者,並不想做什麼皇帝。
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如果曹氏真的要做皇帝,天命真的在我,大家輔佐我的兒子曹丕就好了,曹操把自己比做了周文王,他要一生保持自己的本心和初衷,那個世人眼中的奸雄,卻從沒有跨過最後的雷池。
-
4 # 傲天侃歷史
曹操亂世之奸雄也。他自己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他,這天下不知道幾人稱帝。確實如此,後來稱帝的袁術就是被曹操打敗趕下臺的。當然還有北方的袁紹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也不是沒有稱帝的野心,如果沒有曹操消滅袁紹,這傢伙八成也是要稱帝的。那麼 為什麼曹操統一了北方,有這麼好打條件卻不肯稱帝呢?是他真的不想,還是顧慮些其他什麼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
第一 有前車之鑑
在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前車之鑑,當年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後來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儘管如此,王莽篡漢不久便天下大亂。
除了王莽務虛名不求實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認為天下仍然是劉姓的天下,劉氏“將再受命”。當時赤眉軍甚至將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立為皇帝。後來劉秀取得天下,劉氏“再受命”的說法一直起著很大作用。在老百姓心裡,劉家才是正統,這樣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而且段歷史並不遠,所以熟讀史學的曹操不可能不明白。
第二 曹操捨不得放棄漢獻帝這張王牌
如果稱帝,曹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自然是把漢獻帝廢掉,大家想如果把獻帝廢掉了,那曹操還拿什麼狹天子以令諸侯呢?無疑他會失去一張壓制諸侯的王牌。當天子只是虛名,而如果有天子在手諸侯可以乖乖聽話或者至少表面上的服從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曹公是一個“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他要的是實在的東西,當時他身為東漢丞相,挾天子以令不臣,位極人臣,而且遠不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架空了東漢獻帝,整個天下名正言順都可以說是他的,稱帝,有必要嗎?所以曹操不稱帝才是明智的舉動。
第三 曹操不想當眾矢之的
曹操一旦當了天子,其他沒有被他滅掉的諸侯比如劉備孫權呢服嗎?還有漢獻帝周圍一些漢朝遺老能服嗎?大漢雖然敗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支援漢庭的人還大有所在。一旦稱帝,不但有可能會後院起火,還有可能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把自己擺在了不利的位置。
有個 例子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操死去的前一年,孫權上書稱臣,並勸曹操稱帝。曹操拿著孫權的書信,對大家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猜疑了一生的曹操直到最後,對皇帝的“名份”依然顧慮重重。所以曹操他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當天子的代價太大!
第四 曹操只想當週文王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是曹操在回答其臣下勸他稱帝的時候說的話。曹操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只想當個周文王,如果兒子有本事那就當讓兒子皇帝,只要自己的兒子追封一個皇帝的諡號給自己就行了,後來歷史證明,曹丕果然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帝。老奸巨猾的曹操知道,他祖上爵位不夠大,他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他先當魏王,他兒子就是王爵之後了,再稱帝就有人應了,也不會有很多人反對他。後來司馬昭也是學他的。
第五 曹操心裡還是裝著大漢的
在剿滅群雄的戰鬥中,曹操始終打著“匡扶漢室”旗號。猶記得亂世之初,曹公與關東聯盟裡邊,看著袁紹等人整日歌舞,痛而作《蒿里行》等詩,他可謂是出身於基層,一開始也是一個忠心為國的熱血青年,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漢獻帝對他卻是感恩戴德。
即使後來,雖說曹公已經是功高震主,魏公魏王,但是他始終沒有去邁出那一步,甚至殺了皇后,那都可以理解為他在震懾和恐嚇皇帝,為的是抓住自己手裡的權利,不然,估計冢中枯骨明日黃花之類的,就是屍骨未寒的丞相大人了。曹操心中還是有對大漢有著忠心的,只不過他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更重罷了。
第六 也有年紀上的考慮
那是曹操統一北方,天下只要劉備和孫權的時候,曹操已是差不多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那還稱帝有啥意識了,這皇帝當的又不過癮,而且還會惹來一大堆的麻煩事,自己苦心經營的北方江山還要受到威脅,何苦呢?還不如讓兒子去完成他未盡的事業,這樣既不會留下罵名,還撈了好處,這豈不是比當皇帝沒兩年就死了強多了嗎?
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能人,他的性格非常複雜,他為什麼不稱帝呢?我想只有他自己心裡面才會有答案,而且那個答案可能根本是我們猜不到的,畢竟他是曹操嘛。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鑑,以史為引。
-
5 # 斬殺何大炮
曹操在處理同漢獻帝關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從本集團的全域性利益出發,始終
堅持實行不稱帝的政策。他最後之所以能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是同堅持這一政策
分不開的。曹操與那些日思夜想著當皇帝的地方軍閥不同,他胸有韜略,即使在權
勢遮天、炙手可熱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全域性、權衡利弊,堅持不稱帝的策略。公元
219年孫權襲殺關羽之後曾上書曹操,歌功頌德,勸其稱帝,曹操讀罷此信後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當時文武大臣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也
追茲
曹操稱帝,但他還是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
秋》)也就是說,即使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給兒
子。
曹操堅持不稱帝,是不是真的不想當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當皇帝
不能說明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稱帝乃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而做出的決
策——不稱帝更有利於本集團的發展。當時
可眯
廢立,袁術自立為帝。袁紹私
刻玉璽,無一例外都遭到了全國各地諸侯的聲討,成為眾矢之的。曹操一旦稱帝,
恐怕也難逃同樣的命運;而打著天子的旗號,既可整合匡復漢室的力量,為掃清政
治上的障礙和平定天下打基礎...
曹操在處理同漢獻帝關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從本集團的全域性利益出發,始終
堅持實行不稱帝的政策。他最後之所以能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是同堅持這一政策
分不開的。曹操與那些日思夜想著當皇帝的地方軍閥不同,他胸有韜略,即使在權
勢遮天、炙手可熱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全域性、權衡利弊,堅持不稱帝的策略。公元
219年孫權襲殺關羽之後曾上書曹操,歌功頌德,勸其稱帝,曹操讀罷此信後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當時文武大臣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也
追茲
曹操稱帝,但他還是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
秋》)也就是說,即使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給兒
子。
曹操堅持不稱帝,是不是真的不想當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當皇帝
不能說明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稱帝乃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而做出的決
策——不稱帝更有利於本集團的發展。當時
?可眯
廢立,袁術自立為帝。袁紹私
刻玉璽,無一例外都遭到了全國各地諸侯的聲討,成為眾矢之的。曹操一旦稱帝,
恐怕也難逃同樣的命運;而打著天子的旗號,既可整合匡復漢室的力量,為掃清政
治上的障礙和平定天下打基礎,又可避免授人以柄,給敵對勢力製造口實的機會。
這說明曹操不稱帝是從統一中國、實現霸業的更大目標考慮的,從這一點來說,他
與那些蠅營狗苟,鼠目寸光之輩有著天淵之別。
曹操逢迎天子及其堅持不稱帝的做法充分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而他挾制與操
縱漢獻帝的行為又清楚地反映了他奸詐詭祕的性格
-
6 # 阿鑫愛吃魚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二十歲時舉孝廉入士,受封“洛陽北部尉”設五色大棒,在任期間有犯禁者,不論地位高低,皆棒殺之。從這裡能看出來,曹操還是很正直的。少年時期沒有稱帝的心思
董卓入京,後敗於虎牢關,退出洛陽,遷都長安。諸侯進洛陽後都在慶功,大排宴宴,飲酒作樂。就他和孫堅一心為了朝廷追擊董卓,後遭遇伏兵敗歸。回到洛陽城,見諸侯這樣一幅場景,氣的說“吾,羞於爾等為伍”,轉身就走。
這個時期他還是想的做治世之能臣。
到了暮年時期他就更不可能稱帝了,他要是稱帝了他去世以後曹丕怎麼能壓住他手底下這幫人?所以只能留曹丕繼魏王后在稱帝。
還有荀彧這個人一直是漢臣,他能追隨曹操就證明,曹操至少在做魏王前是沒有這個野心的。
-
7 # 二師兄吃瓜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時機不成熟,雖然曹操用武力控制了朝綱,但眾多老臣和風評仍心向漢主,生性多疑的曹操絕不會做冒險的事情。
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佔據大義,得天時之力,可以吸引相當一部份有才能的人投身報孝。
3、曹操雖未稱帝,掌握的權力卻超過皇帝,已與皇帝無異,何必在乎一虛名。
4、當時的形勢,如果曹操稱帝,會帶來政治上的不利,導致孫劉聯合相抗的結果,還會遭到心向皇室的一派人的唾棄和反對。
-
8 # 塞北豪客
可能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所有的人都想當然的把曹操當成了奸臣。曹操因此名聲很壞。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什麼樣子的?他真想做皇帝嗎? 1)曹操是一個不畏權貴的熱血青年!
東漢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19歲的曹操因為孝順父母而被地方官推舉為孝廉,進入京師洛陽開始做官。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並且一開始就在京城天子腳下做官。
曹操成了洛陽北部尉。既然是帝都,隨便往人群裡扔一塊磚就能砸到皇親國戚。更何況曹操做的是相當於城北派出所所長。治下的刺頭都是皇親國戚。但年輕的曹操絲毫無所畏懼。並且他還想做一個好官。這在當時腐敗的社會環境下是非常不易的! 曹操一到職,就做出五色大棒十餘根,分別掛在衙門左右,並且張貼告示宣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沒想到就有不信邪的,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年輕的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曹操把人家叔叔當場打死了!雖然執法嚴明,使“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一次就震懾住京城皇親國戚的囂張氣焰,但曹操也得罪了很多跟皇帝關係好的人,被降職貶出!但年輕的曹操一出道就表現出他的愛國之心。光這份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的精神,已經碾壓了很多人了。
2)仗義直言,為忠臣辯冤屈!漢靈帝光和三年(180年),25歲隱居在家讀書的曹操被任命為議郎。而這時剛剛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禍國殃民宦官,但事敗後被宦官所殺!
剛剛復職的仍然曹操上書直言,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是遭人陷害。希望皇帝能為他們平反,罷黜宦官集團。
但可惜的是,漢靈帝壓根就不理他。但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仍然如石沉大海。而這個時候宦官集團已經全面把持朝政,公開賣官收受賄賂。大漢已經完全從根子裡爛了。
但曹操仍然沒有氣餒,仍然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補天!就這份仗義直言的精神,有誰能做到!
無論《三國演義》怎麼寫,都不能抹殺曹操的這份功績。特別是在董卓專橫跋扈的時候,滿朝文武都屈服了。只有曹操不合作,捨棄自己的官位回家了。
這個時候可以看出,曹操是最愛漢朝的人。如果曹操都是奸賊,那麼漢朝還有忠臣嗎?基本上沒有了。歷史的事實就是這樣,只是到了《三國演義》裡完全寫變味了。
首先散盡家財招兵買馬救國的曹操沒有受到表揚,反而什麼事都沒做的劉備成了英雄。不得不說明朝人的人生觀還是很有問題的。
並且以袁紹為首的山東各路英雄裹足不前的時候,是曹操率領著自己的微弱的軍隊孤軍奮戰,最後由於勢單力孤,被董卓擊敗。而袁紹和其他人沒有一個出兵幫忙的。而曹操為國幾乎戰死,多虧曹洪把他救出,才倖免於難。
這樣為國幾乎犧牲自己的人不是忠臣,難道袁紹這些才是忠臣?無論《三國演義》怎麼寫,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就是討伐董卓的那麼多隻隊伍,只有曹操一隻和董卓血戰,並且曹操幾乎戰死。這是事實。就是《三國演義》也承認這一點!
這樣的人不是忠臣是什麼!
這個時候所謂的忠臣都哪裡去了?沒有一個人管漢獻帝。一個帝國的皇帝還不如一隻野狗。而曹操又是在漢獻帝最困難的時候去把他接回許都。這才結束了流浪的生活。
這時候我真佩服文人的一張嘴,竟然說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真會侮蔑人。為什麼袁紹,孫策,劉備,張繡,公孫瓚等那麼多忠君愛國之士沒有一個人去接皇帝呢?這麼好的事怎麼能讓曹操一個人獨佔呢?難道他們都不聰明,就曹操看出來了?董卓已經“挾天則令諸侯”了,為什麼被點了天燈了?
所以很多人都說“文人無形,書生誤國”。長一張嘴就會瞎說,還自封什麼“專家、大師”。把專家都敗壞成“磚家”了。
什麼是歷史事實,這才是歷史事實。真實的事件就是這樣。但某些人還是可以歪曲著解讀。他會說你做好事沒按好心!故意作秀。有本事你也去救一下漢獻帝,做一下秀唄,求你做秀!
不但孫權,當時曹魏的文武大臣陳群、桓階、夏侯惇等都勸操稱帝,但他還是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根本就沒有想過稱帝。從他第一次入朝為官,到他權傾朝野,他仍然受著一顆臣子之心。他甚至想死了之後在墓碑上刻“漢徵西將軍之墓”。曹操連墓誌銘都自己想好了,他以是一個漢臣為榮。
真不知道,這樣一個忠心為國的的人,竟然被侮蔑成了奸臣。真不知道忠奸是怎麼判定的。這時什麼樣的人生觀,才得出這樣一個判斷,竟然還有人信了。這真是一件奇葩的事情啊!
-
9 # 葉澄談歷史
縱觀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麼說,他都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在一條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進著。自曹操將獻帝變為自己手中的一個傀儡和一張王牌時,就已經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那麼他擁有那麼優勢資源,為何自己不稱帝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由此可見,曹操終其一生也不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稱帝,而是完全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做法,他彰顯了作為卓越政治家深遠而明智的謀略。
-
10 # 有李行天下
曹操從208年起就在為稱帝做準備,但最後到死都沒能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年齡不饒人,曹操中年開始就有比較嚴重的頭痛病(神醫華佗給他治頭痛但在二零八年死,可以推測出曹操的頭痛在二零八年前就有了),可以說是一直身殘志堅的對抗病魔長達12年之久(208-220),身體是一方面因素。
3.政治因素:許都的耿紀案差點被改寫歷史,鄴都的魏諷案也是此起彼伏,在朝廷政治鬥爭中,他自己不能完全摸清楚潛伏的反對力量到底都有哪些。這是政治因素。
曹操多麼老謀深算,當然看出孫權不是誠懇的投降,都是想著互相利用而已,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用弓箭射入關羽營地,講真呢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正所謂鷸蚌相爭,曹操這個漁翁才能得利。曹操玩陰謀陽謀很老道。 史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以為是假的,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最後我想說如果曹操可以七星燈續命延壽不死,孫權又乖乖的把孩子給曹操送去做質子,那麼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條路了,如果不稱帝,和他風裡來雨裡去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
-
11 # 文士野
曹操不稱帝,我覺得,主要是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曹操的野心,是一步一步膨脹的,但最後依然沒有到稱帝的地步。在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已經把自己一生的心路旅程說的很清楚了。
一開始,曹操只想做一個郡守,把地方政務做好,把百姓調教好,這樣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名譽,不致於一輩子默默無聞;後來,因為得罪十長侍,避禍家中,覺得如果到五十歲的時候天下清平,還可以出來有所作為,這一輩子也是值得的;再後來,看到天下大亂,曹操依然有討賊立功,報效國家的理想,希望如果死的時候,墓碑上可以刻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就非常心滿意足了。
齊桓公、晉文公雖然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他們都做了一件事情,讓當時以及後世的人稱頌不己的,那就是他們都把尊崇周王室作為稱霸的主要目標,曹操也是一樣,他還是希望可以尊崇東漢王朝的,並且以此為榮。
其次,曹操是一個務實的人,他見過稱帝的人的下場,所以不想為了虛名而揹負罵名。當初,朱元璋要稱雄天下,朱升給了他九個字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裡頭,“緩稱王”就是讓朱元璋不要急於稱王稱霸,成為眾矢之的,而是要先練好內功。
畢竟出頭鳥,是人人搶著打殺的。
因此,曹操不想給別人做“曹操”的機會,天底下,能做曹操的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
所以曹操自己也誇口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這句話其實也不是大話,畢竟他前腳剛走,他的兒子曹丕就稱帝了,不僅曹丕稱帝,劉備、孫權甚至是公孫淵,全都稱帝稱王了。
對於曹操來說,漢獻帝其實已經是事實的傀儡皇帝,曹操掌握有實際的權利,廢不廢漢獻帝,稱不稱帝,對於曹操來說,實際可以得到的權利和利益,都是影響不大的。但是不稱帝至少還能夠給曹操留下美名。
所以,當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請曹操做皇帝的時候,曹操說:“如果天命在我這裡,我就做一個周文王。”
這種胸懷和境界,和後世那些明明實力不濟,甚至都已經打了敗仗,快要滅國,卻仍然想著要有個帝王名分的人物比較起來,實在是不知道要高明出多少。
最後,曹操心裡有一個統一天下的夢想,這個夢想沒有實現,曹操沒有心思稱帝。
和後世許多甘於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做土皇帝夢,甚至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圖眼前的榮華富貴生活,不思考未來子孫大業的庸碌帝王們相比,曹操是一個如秦始皇、漢武帝、劉宋武帝等帝王一樣,有著橫掃六合,一統江山的夢想和野心的英雄人物。
-
12 # 啊u歷史課代表
曹操為何不稱帝?
其實曹操自己還是很想做皇帝的,因為這些野心家戎馬了一輩子,其實為的也就是這個皇帝的寶座,在曹操晚年的時候,一些漢臣就為了討好曹操,聯名上書請命,讓曹操順應天的旨意做了皇帝,曹操聽了之後也是蠢蠢欲動。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弟弟,也就是夏侯惇聽說了這件事,趕回了朝廷勸他,說是如果他做了皇帝,那麼就是給了吳蜀再一次攻擊魏國的理由。曹操聽了之後,終究還是沒有為了自己的慾望做出這個決定。不過這件事情過後不就,曹操就因為生病死掉了,所以他最終也只是魏王,而不是理所當然的魏武帝,夏侯惇也是在事後很後悔,因為他的勸阻,讓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獲得他一直追求的皇帝寶座。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魏國內部其實是很穩定的,曹操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手段把自己的部下可以說是降服的很好,所以曹操不稱帝的原因其實不在內部而是在外部。赤壁之戰之後,國家局勢呈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曹操的實力雖然最強,但是他也沒有絕對的把握面對吳蜀聯軍,如果他一旦稱帝,那麼吳國和蜀國也就沒有了其他理由,只能興兵討伐,也正是因為擔心這一點,曹操才忍住了自己內心的慾望,安安分分的做自己的魏王。這樣他不僅不是背叛大漢的逆賊,而且還可以藉著獻帝的名義對同為臣子的吳國和蜀國進行干預。
這一件事,曹操內心是最清楚不過的了,就在赤壁之戰之後,國力大損的曹操沒有能力再南下,於是和吳國和蜀國有了一陣子短暫的和平時期。這個時候,孫權特意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是現在這個國家在您的治理之下的確是非常強盛,為何不乾脆做一個千古留名的帝王呢?
曹操看了之後笑了笑,對左右說,這個孫權是想把我放在爐子上烤啊。這個回答就是非常的厲害了,這裡他指出了孫權的禍心意圖想把戰爭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另一方面漢朝的時候,傳說如果有人可以替代劉氏家族就要在火德上在其之上,也就是曹操想當皇帝就要坐在爐子上的意思。這當然是玩笑,但是曹操的政治敏銳可見一斑,其實孫權這封信也是有試探的意思,而曹操也是未嘗甘心於做一個魏王。
通過不做皇帝,曹操得到的好處數不勝數,對於一個十分清醒的統治者而言,不讓自己的私慾矇蔽了眼光也是一個非常基本的素質。獻帝就曾封給曹操十萬人做魏國的庶民但是曹操立刻就寫了一個摺子,表明自己並沒有取代漢王朝的意思。
其實漢獻帝這一招也是很聰明,因為漢朝國公封地自然是要把軍權讓出來的,曹操就是明著告訴獻帝,別想了這是不可能的,這個獎勵我也不要,軍權肯定是不會放的,曹操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群臣,自己是不會替代漢帝的,但是同樣的,實際的統治權他一點也不會放棄。
如果這種想法真的實現了的話,這種制度倒是和日本很像,也就是說皇帝不會換,但是權利都是將軍的。
作為三國時期最為有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是有著野心家非常鮮明的特質的,他並不愛慕虛名,只爭實利,所以,這才是曹操堅持不稱帝的根被原因。
-
13 # 帝國五千年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前期不適合,到了後期又沒有必要。
東漢末年天下諸侯並起,先是黃巾起義把東漢王朝拉入深淵,後來董卓進入中央又廢天子立劉協為帝控制東漢朝堂。而後天下各路諸侯開始討伐董卓,董卓也被王允聯合呂布殺死。董卓死後西涼軍群龍無首,李傕郭汜二人攻打長安,王允被殺呂布出逃。漢獻帝又落入李榷郭汜二人手中,後來漢獻帝逃走讓天下諸侯勤王,最後曹操把漢獻帝接入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自此以後曹操就掌控者漢獻帝,事實上在前期曹操還是希望把大漢王朝中興起來的,不管是刺殺董卓還是起兵反董卓又或者把漢獻帝接到許昌。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是因為天下諸侯太多,此時的曹操並不是最強大的諸侯,所以需要用些手段來強大自己,也才能中興大漢。
而且天下雖然諸侯眾多,每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勢力但是天下人此時還是心向大漢的,所以曹操不會稱帝,而且曹操也不是最強大的。就如袁術是三國第一個稱帝的,不過沒多久就被滅掉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天下人心繫漢朝,這時候誰稱帝誰就是造反會被天下人討伐。
而曹操手中掌握著漢獻帝遠比自己當皇帝要好的多,每次剿滅一方諸侯都是以朝廷的名義出征,雖然諸侯們不信但是這樣出師有名自然會有許多好處。
-
14 # 挖第一桶金
曹操為何不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擔心會給政敵和擁汗派一個輿論上的藉口。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汗派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動。
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漢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為保自己晚年的聲譽迎接。
至少從建安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思。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10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3、實權比虛名更重要。
具體到曹操晚年,你已經將近10年的造勢,曹操本人已然一步步藉由由一項項功業,大權獨攬,封建魏國。
4、年紀大了將不久於人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也是65歲高齡,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意稱帝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願稱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的所做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略。
-
15 # 勵志豪哥
曹操為何不稱帝?
首先要從曹操的經歷開始說起,聽我娓娓道來。曹操,字孟德。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開始顯露頭角,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後又參加征討董卓。董卓死後,曹操繼而單獨發展自己的勢力,縱橫天下南征北戰,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並接受張繡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數勝多數打敗袁紹。公元201年在倉亭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剩餘的勢力,也徹底統一了北方。公元208年,升為丞相,同年七月,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盟作戰,失利大敗。雖然赤壁之戰損失慘重,但並沒動搖其底子,加上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康復農業,解決了軍隊少糧的問題。並且曹操任用人才,重用寒門子弟,抑制世家豪強,加強軍事政治集權,使中原在其統治之下越發強盛。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打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聯軍。公元212年,又打敗了漢中的張魯。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為魏王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皇帝之制,取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利。
昔日其好友喬玄就曾對曹操說:“全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也說:“漢室將亡,安全國者,必此人也。”由此可見曹操是有能力,有野心,有威望的一代梟雄,那為何直到他死前都不捅破那層簿紙,代漢稱帝呢?
究其有四個因素:
第一、奉天子而令不臣。我們都知道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是他對外戰爭的最有利口號,也是安撫民心的重要說法。可以說漢獻帝就是曹操緊握在手中的政治王牌,一旦曹操進位稱帝,就會給天下諸侯和擁漢勢力一個進攻的藉口,將遭至天下人的圍攻,也會讓人誤會自己有著狼子野心。無法保住“奉天下而令不臣”這一政治優勢,也就不能理直氣壯地去攻打侵犯別的割據勢力,更不能好的穩定民心,因此不稱帝才是維持自身利益的有效方法。
第二、天下仍未統一,內憂外患依舊存在。儘管當時曹操是作用最大的勢力,但外有孫劉虎視眈眈,興風作亂;內有反抗勢力,隱而不發。在這情況之下貿然稱帝反而是一步錯棋,稱帝看是無上光榮之位,實則是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維持現狀才能最好的發展。只要打敗了孫劉兩家,哪怕自己不想稱帝也會被推著稱帝,一切自會水到渠成,不用急於這一時。
第三、為了自己的名聲名節。自建安十五年開始,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就再三“自明本志”,說自己有多麼的忠君愛國,多麼的報效漢朝。也曾感性地說:“使全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稱帝,則是食言而肥,為危害到自身的信譽名節。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登上帝位。曹操將孫權的來信展示給群臣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群臣趁機上表讓曹操稱帝,曹操卻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仍然不想廢漢獻帝而自立為帝,說到底是自己的顏面在作祟。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登上帝位。曹操將孫權的來信展示給群臣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群臣趁機上表讓曹操稱帝。曹操卻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仍然不想廢漢獻帝而自立為帝,說到底是自己的顏面在作祟。
曹操至死都不稱帝,一是稱帝對自身利益沒有用處,也不利於穩定當時的局面。二是曹操是個實際主義者,不想搞那些虛的。統一了自己自然是皇帝,統一不了再高的職位也沒什麼用,所以這也是曹操臨死前也不稱帝的原因。
-
16 # 歷史折返
不管是漢朝的奸賊,還是世間的梟雄,我們都不得不說,曹操都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說他是軍事家,他可以統帥千軍萬馬馳騁疆場;說他是文學家,“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詩句膾炙人口;說他是政治家,他親手打造了北方統一的曹魏集團。曹操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已經完全掌控了大漢朝最高權利。皇帝的職位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名分而已。
曹操父親的養父曾經是大漢朝的一名宦官,由於深得皇帝信任,曾經官居要職,被封為費亭侯。等到其去世之時,曹操的父親繼承了自己養父的爵位。從此在朝中居官。官職也是越來越大。可以說曹操是大漢朝一個地地道道官後代。後來倚仗其父親勢力,曹操也在漢朝為官。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曹操官居大漢丞相之後,為什麼不稱帝的原因。此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首先,曹操稱帝之後必然引來其敵對勢力政治層面的人身攻擊,和大漢朝臣的唾罵。身背篡權賊子的惡名。這是曹操不願看到和聽到的。王莽篡奪大漢江山稱帝后的結局時時刻刻警示著曹操。不是曹操不想做皇帝,而是不敢與大勢逆行。他不願自己身敗名裂,給自己子孫召來殺身大禍。另外忠心耿耿的軍師荀彧之死,多少也會給曹操的皇帝之路帶來警醒。也許是想把這一歷史性的突破留給自己的後人。身居高位的曹操最終還是控制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第二,我們從魏蜀吳三方軍事戰略方面來分析下曹操不稱帝的原因。
後來,隨著時局的變化,魏蜀吳三方的格局有了變化。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請一笑而過。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
17 # 無謂大叔
曹操在處理同漢獻帝關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從本集團的全域性利益出發,始終
堅持實行不稱帝的政策。他最後之所以能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是同堅持這一政策
分不開的。曹操與那些日思夜想著當皇帝的地方軍閥不同,他胸有韜略,即使在權
勢遮天、炙手可熱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全域性、權衡利弊,堅持不稱帝的策略。公元
219年孫權襲殺關羽之後曾上書曹操,歌功頌德,勸其稱帝,曹操讀罷此信後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當時文武大臣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也
追茲
曹操稱帝,但他還是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
秋》)也就是說,即使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給兒
子。
曹操堅持不稱帝,是不是真的不想當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當皇帝
不能說明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稱帝乃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著想。
回覆列表
曹操的才能,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都稱得上卓越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政治家,他完全有能力稱帝,但他至死都沒有取漢獻帝而代之,後人有許多的切入點進行分析和猜測。
用儒家的奸臣篡權、綱紀傾圮等角度詮釋曹操憂讒畏譏的較多,但我認為,這些不是構成曹操不稱帝的主要原由,我的觀點:
曹操稱帝是改朝換代的政治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曹操會考慮風險,在諸多不確定關係中評估最大的控制性;另外,曹操本人敏感多疑,防範是他一貫的做事風格,顧慮越多,行動力就越弱。
一、曹操為什麼不反感被稱為奸雄?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他的寒傖經常被人看不起,從小就沒有接受過儒家模子的塑型。亂世中,曹操以自己的部曲建立了一支軍事武裝力量,初時沒拿漢室一粒米,戰時從徵,閒時農耕,自己養活自己,逐漸壯大後,聽從荀彧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建立秩序,發展生產,使得弱小飄搖的漢朝,多存活了二十五年。
所以,拿奸臣這頂帽子,扣死在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上面,一罵千年,是不是扣錯了帽子?
還有,當時曹操聽說許劭稱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時,聞言而喜。他自己一點都不在乎,我們是不是想多了?
二、稱帝路上最大的不確定是什麼?
曹操治理中原地區二十多年後,仍有兩個集團勢利尾大不掉,一個是望門豪族,其逆勢威脅防不勝防,一個是蜀、吳政權的虎狼環伺,待機而攻。
漢朝官號的金字招牌是輕易能摘下來的嗎?官府任命的故臣舊吏,哪一個不是辛辛苦苦謀得的權位?漢朝在,他們的官爵就在,漢朝亡,他們的名利也不復存在。這些人註定會與漢朝政權共生死。譬如,
建安十七年,董昭建議曹操加持九錫之爵,受魏公之位時,尚書令荀彧極力反對。荀令君誰啊,出奇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那個人,被曹操經常掛在嘴邊的“吾之子房”的那個人,兩人同甘共苦十幾年的那個人,連他對曹操受公位都堅決反對,何況他人?
建安二十一年,文武眾官建言曹操為“魏王”時,中書令荀攸和尚書崔琰力言不可。荀攸憂憤而卒,崔琰杖斃獄中。
荀彧、荀攸、崔琰,哪一個不是曹操一路上禮遇恩重、患難與共的臣僚,但關鍵時候,他們維護的仍然是自己家族在漢朝謀得的政治經濟地位,曹操每進一階,他們家族的根基就受到威脅一分。像荀彧三人這樣的世族臣僚還有很多,他們與漢獻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與曹操只可共同圖存漢朝強大,不可曹操謀取漢朝江山社稷。
如果算上漢獻帝心腹,效死密謀誅殺曹操的事例,這漢朝的舊招牌,豈是輕易就能摘下的!
再看蜀、吳的攻守。曹操打了三十年的仗,損兵折將、九死一生的只實現了部分統一,當年司馬懿和劉曄勸其速取蜀地,曹操無奈的說:人苦無足,既得了隴,又復望蜀邪!其實,蜀、吳的虎眈狼顧和抵抗,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當年劉備為義弟關羽復仇大舉伐吳時,吳王孫權遣使上書,望曹操早正大位,曹操觀畢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孫權的恭維期望一箭雙鵰:曹操一高興就會出兵相救?再一高興坐到帝位成為眾矢之的,他再落井下石?曹操機警,我誰啊,孤沒那麼蠢,我豈能如你們所願,成為你們蜀、吳任意宰割的羔羊,供你們想戳一下是一下,想咬一口是一口?
當年沒有迅速攻下蜀地,曹操失去了最佳統一大業的時機,當他緩過神來,把目光再次投向蜀、吳時,蜀地已取得少數民族的支援,屯田強兵,陣腳已穩,而吳地在得力於中原人才的南遷,傳授文化技術,發展貿易,社會也已穩定。蜀、吳的根已深枝已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時不是曹操舉力想南征就南征,想西進就西進,而是蜀、吳想出祁山就出祁山,想北伐就北伐了。曹操只能一聲嘆息!
曹操本人多疑而善變,他會從動機和價值判斷中揣測一件事情的後果,因而一生犯的罪不少,譬如,攻伐徐州,坑殺數萬男女於泗水、睢陵等地;官渡之戰,坑殺袁紹降卒八萬人;以私怨殺崔琰,因懷疑殺華佗等。這說明曹操對有害的、可疑的、不確定的、不可控的事情,恐懼和顧慮就多,就會影響他正確的判斷和行動。
就稱帝這件事,曹操確定的是,雖然自己名爵是王,行的卻是帝事,多年來,在中原腹地,他始創了屯田制,興建學校,抑制豪強,不分門第惟才用人等,能夠無阻礙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德惠達民的事情。他不確定的是,一旦稱帝換名號,那幫承漢名得漢利,尚沒有歸化自己的人,會不會揮舞“忠義”大旗,圍剿自己,再次陷百姓流離,田疇荒蕪。所以,曹操常對人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曹丕為什麼能稱帝?一句話,曹操二十多年的經營,內部已經穩固,曹操培養的一代朝廷重臣,已然心向魏朝,加上蜀、吳一時也打不下來,就改漢為魏了。
曹操沒有不計後果的迫切實現帝位之絕對的榮耀,他對名門豪族心中希望保持不變的東西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百姓希望改變和擁有的生活狀態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如此看來,不稱帝,蘊含著曹操深謀遠慮的睿智。
曹操是魏國的奠基人,他統一了北方戰亂,他是卓越的文學家,他的詩作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聞名後世的“建安文學”“建安風骨”是他影響下的產物,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衝,他們的超逸絕倫的故事和風采,至今被人稱道……這些流傳千古的任何精彩,都已超越帝位名號所帶來的至尊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