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夢之旅
-
2 # 一碗酸菜魚
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有思想,對於其它事物除了認知以外更有進一步的思考能力,這也是人類的本質。
帕斯卡爾在《思想錄》裡說道:“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裡最脆弱的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誠然,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人類和動植物並沒有什麼分別,都是碳基生物,無非是生物演化的方向和程度有所差異。但從哲學的角度看,人類具有獨一無二的本質,思想讓人類站在了生物鏈的頂端,思想讓人類對萬事萬物的本質擁有了探索能力。
人活一世,從啟蒙至耄耋,其實是積累認知、深化思想的一個過程,所以越是年長的人,說出的話越是蘊含著智慧,這是人類本質的體現。
從猿人到現如今的這個社會,人類善於利用自己的本質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知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視野能從地球拓展到宇宙,也能從細胞深入到原子,人類的思想便有了更豐富的上升空間。這樣一個良性的迴圈往復的過程,即是人類本質的反饋。
思想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只要利用好這個本質,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是有可能的。
人類是人的總稱。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我想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從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上或者人類的顯著特徵上說,因為勞動創造了人,所以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從人的社會屬性上來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人類自身的需求來說,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以上三個方面是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把握人的本質應當貫徹三者統一的原則。一方面,一定的社會關係是人的活動的具體的歷史形式,它的性質和變化都是由實踐活動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的;離開實踐活動,就不可能產生人的社會關係,也不可能滿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具體本質。另一方面,社會關係作為人們活動的組織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離開一定的社會關係,人和人類活動都是不存在的。在現實的人身上,實踐活動是內容,社會關係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動力。
因此,人的本質用一句話說就是:人基於某種需要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在所從事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歷史存在物,即為我的、自覺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生成物。人正是由於在某種動力的驅使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裡所從事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才獲得人之為人的真正本質,成為具體的、歷史的人。
其次,從人類生存的意義上說,人的本質是一個大殉道者,即人可以為某種信仰奮鬥終生,犧牲一切甚至生命。這是其他動物做不到的。
再次,人有思想、有感情,這也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徵,也應該成為人類的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