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宏傑
-
2 # 澹奕
“奴才”“奴才”,清朝時代原本計程車大夫已經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斥朝野的,以自稱為奴為榮的人。“請安折”也是一個縮影。
請安折是清朝皇帝派往各個地方的親信,向皇帝請安之用的奏摺,雖然後來大多用於言事,但是奏摺前仍舊多為請安之語。
清朝以前,並沒有“請安折”,最早的請安折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一開始,為了方便向皇帝告密,所以出現了這樣的請安折。後來,清朝的奏摺主要形成了四種:請安折、奏事折、賀折與謝恩折。
滿清入關以後,為了強化統治,施行強烈的思想禁錮。除了大規模施行文字獄、以編纂《四庫全書》為由銷燬文化典籍之外,清朝將皇權強化到了頂峰。當時的朝野告密成風,以此為榮,也將其視作步步高昇的捷徑。
看到一個帖子:《皇帝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加圖片)。文章寫得非常輕鬆好玩,足供讀者一笑。不過任何一個“可笑”的歷史現象都有制度背景。很明顯這個作者不太懂得這些“垃圾奏摺”產生的原因,所以對奏摺的理解錯誤百出,或者說幾乎全部錯誤了。
/網路圖
其實清代封疆大吏頻繁地上請安折是制度使然。清代地方大吏與皇帝交流,主要靠大吏上奏摺彙報地方事務,和皇帝在奏摺上用硃批加以批示,相當於君臣之間的E-MAIL。地方事情多,所以差不多每個月都會上奏。既然談正事,順帶著就要給皇帝請一下安。因此形成的習慣是“凡上奏摺一匣,必附請安折一封,……請安折中不呈公事,獨問‘安好’而已。”(佟鴻舉著:《民俗文書收藏趣談》,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2頁)
有人說,那豈不太形式主義了,把兩道摺子匯成一道不行嗎?不行。清代是一個比較重視禮節的朝代,旗人“規矩多”“老禮兒多”“講究多”。比如蘇州織造李煦給康熙上了一道請安折。為了圖省事,在折上多寫了一句話,彙報了一件小事:
“恭請萬歲萬安。竊提督江南全省軍務臣張雲翼,於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癰,醫治不痊,於七月初三日已時身故,年五十八歲”。
這是把請安折和奏事折混到一起了。特別是彙報的還是一件喪事,請安和報喪一鍋燴,如果換成雍正,可能搞不好一生氣就摘了他的烏紗了。好在康熙是一個寬厚的皇帝,只是笑罵了一句:“請安摺子不應與此事一處混寫,甚屬不敬。爾之識幾個臭字,不知裡去了?”
因此頻繁具折請安,不是孫文成這個人無聊。請安折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向雍正彙報的正事也比較多。孫文成是杭州織造,又負有監督江南社會民情的重要責任,奏摺較多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