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莉ali

    即使孩子的生活穩定了,也不建議接父母和你們同住。

    第一,生活方式不同。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社會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那老人說,正好啊,我們去給他們幫忙燒飯,做家務。哈哈,想法是好的,你看,孩子們早上就匆匆忙忙趕時間,你們的粥也是白煮了。到晚上下班以後,大多在外邊休閒聚會的。一天下來基本不在家,你做飯給誰吃?你們老兩口吃吧。再說了,你能確定做的飯菜就合口味?出力不討好的事,不是沒有。

    第二,作息時間不同。年輕人大多是夜貓子,晚睡晚起。而老人呢,剛好相反,晚飯以後,遛個彎,回家洗洗就睡了。孩子們回來了,還嚇得躡手躡腳的。就像老人早上起來煮粥一樣,走路學貓步,恐驚夢中人。

    第三,消費觀念不同。說到這裡,我想起年輕時候跟老人同住的日子。經常是剩飯剩菜偷偷倒,不穿的舊衣服偷偷扔,怕他們看見了生氣。最怕的就是添置新鞋子新衣服,不管是誰的,都不敢帶包裝回家。就把包裝拆了扔掉,換一箇舊的塑膠袋。就算給他們倆買衣服也是捱罵,是真的罵那種,罵我們敗家、不會過日子。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恕不多敘。

    別擔心,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孩子或者老人的經濟足夠寬裕,能在孩子住的附近或買或租一套小房子的話,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現在崇尚的“一碗湯的距離”就是很好的。相互照顧,相互關愛,又互不干擾,豈不美哉!

    我個人的想法是,能跑能動的時候,老人還是守著老房子,畢竟有自己又熟悉又舒適的圈子,何必去打擾和為難孩子。以儘可能健康的方式生活,積極並努力地把身體鍛鍊好,不給孩子添亂。孩子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會克服困難,義不容辭地出發,指哪打哪。哈哈。

    老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親人在哪裡,都是一份真真的牽掛。平時多聯絡,多關心。遇事多溝通,多包容。血脈相連,各自安好。

  • 2 # 魔都浪兒

    我們中華民族很看重孝道,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成人,操碎了心。

    我們做兒女的,被父母養大成人,成家立業,而父母已經兩鬢斑白,到了遲暮之年,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

    無論生活貧窮還是富裕,孝敬父母天經地義,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人呢!

  • 3 # wenyingniao

    大部分獨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城市工作穩定有了住房和成家後,會把父母接到身邊生活,一方面免除了父母兒女兩地思念彼此牽掛之苦,一方面彼此是個照應。畢竟城市生活條件比起農村要好許多。我住的小區幾乎是個外地老人的小區了,這些老人來自西北、東北、華北、華中地區,都是隨兒女過來的。平常他們聚在一起說話天南地北,各自膝下有孫兒縈繞,在杭州享受天倫之樂,挺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誹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