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舟舟愛分享
-
2 # 海飛象影視
電影本身就是由一張張膠片連線而成的,你拉開膠片一張張看,會覺得只是些很相似的畫面而已,也是不會動的,可為什麼一放進放映機裡,畫面就會動起來呢?說到原理,就要談到我們的眼睛了,原來在人的視網膜上存在著視神經,它專門負責將人所看到的影象轉換成神經衝動傳送給大腦從而使之被人所認識。 但是,這種傳送是需要時間的,這也就意味著,影象作用於視網膜是有一定時間的,影象移去後,視神經對它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所以,當電影膠片的播放速度超過每秒24張時,在人的眼睛看來,就是在觀察一個活動的物體了,膠片上的人物也就鮮活起來了。 人的這一視覺的時間差被利用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如表演魔術的魔術師就是利用視覺的時間差來表演各種節目,而在足球賽場上,各種假動作也是利用視神經反應的時間差來擺脫對手進球得分的。如果你善於觀察,一定還會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利用視覺時間差的事情。
電影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捲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透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不過現在國內也有了數字影院,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它是儲存在計算機伺服器中,由其“作為”數字放映機播放影片。有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從而使觀眾可以與影片的導演看到“相同”的電影。也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訊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同時映出同一個節目。同時數字放映裝置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端教育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