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事實入耳
-
2 # 善發歷史說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曾經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置議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從此之後,從秦朝開始設立的丞相制度至此廢除。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之後,親自接管六部,但是發現政務負擔太重,於是就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協助處理文書,“四輔官”官位很高卻權力不大,不過由於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是名聲很高的老儒,沒有政治野心,但是卻對處理國家政務沒有經驗,於是很快就被廢除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仿製宋朝制度,設立殿閣大學士,設定了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殿閣大學士主要為皇帝處理奏章和文書,成為大學士的官員多為品級不高的翰林,只是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班子,這時還沒形成後來的內閣。
內閣的建立明成祖即位之後,以解縉、楊榮等為文淵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又命令翰林院侍讀、編修、檢討等官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批答奏章,從而形成了內閣最初的雛形。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的權力逐漸增加,內閣大學士的品秩也從過去的正五品提升到正三品,而且凡是大學士加三師者,則為一品,加尚書則為二品,加侍郎則為三品,地位愈加尊崇。
內閣最大的權力就是來自於“票擬”制度,內閣的閣臣有權草擬對朝廷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然後提供給皇帝裁定,內閣等於直接掌握了處理國家政務的大權,而且後來還演變為能在殿閣和皇帝一起商討國家大事。
內閣大學士是由多人擔任,但是根據資歷和皇帝的信任程度,分為首輔、次輔和群輔,其中首輔是皇帝最為信任的內閣大學士,負責內閣的首要責任,並領導內閣。這就逐漸形成了明朝的內閣議政制度,閣臣日漸權重,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權。
綜述明朝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因為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非常齊全的官僚運營體系,新舊皇帝的更替並不會影響朝廷的正常執行,而且明成組建立的內閣機制日趨完備,明朝內閣議政體系對國家大事的處理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皇帝新舊交替,對於新帝的輔弼自然而然會有一幫專業顧問和輔政大臣,加上完備的官僚運營機制,因此國家大事的處理都按照原有機制正常執行,完全不需要新皇帝擔心。
他更多擔心的,應該是如何掣肘舊臣、鞏固統治和加強新皇帝的權威。
回覆列表
皇帝太小的,不能理政的,一般都有安排輔政的大臣,明朝沒有丞相但有內閣,內閣是完全可以輔政的。比如萬曆時期的張居正,萬曆皇帝小時候都主要由他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