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夫卡科技觀察

    根據題目,顯然題主對衛哲有一些不屑,其潛在意思是:衛哲離開阿里多年居然還在靠阿里混飯吃。

    衛哲從2011年離開阿里,先是創辦了嘉御基金,後來在2016年加入了卓爾集團,其個人發展其實也不算差。至於有些人認為他是因為缺錢了才要靠講阿里混飯吃,則恐怕是對他缺乏瞭解了。

    早在2009年度香港上市企業(內資)老總薪酬排行榜中,38歲的他,就以6479萬港元(5697萬元)名列榜首。大他8歲的聯想CEO楊元慶,當時比他少了整整840萬港元。2011年後,衛哲儘管離開阿里,但他離開時還持有阿里巴巴4800萬股股份,現在還持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按阿里巴巴現在實時股價超過216美元計算,假設他還留下一半的股份,大家可以算算他有多少錢;當然可能他現在沒有持有多少股份,但2018年就有報道稱他身價過百億,可見他根本不缺錢。

    衛哲講阿里的文化和管理,更多是市場需要

    其實,衛哲在加入阿里之前,已經很成功了,他31歲就成為世界500強百安居的中國區Quattroporte,是當時最年輕的外企中國區Quattroporte,且領導百安居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早在2005年還未加入阿里時,他就出版過《金領:21世紀職業生涯完勝之道》,可見他在那時不用講阿里,就已經是中國商界的明星人物,可以講的東西也不少。

    而他之所以在離開阿里後還在講阿里的文化和管理,肯定不是為了錢,這裡恐怕更多還是有客觀原因。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衛哲接受採訪或進行演講,聽眾和媒體都要他講阿里的文化和管理,他不講也不行。你作為一個宣講者,更多是要滿足聽眾的要求。這就好比很多靠一首歌成名然後去走穴的歌手,他們也不是不會唱其他的歌,但客戶就是要聽那一首,他們花了錢就是要聽那首聽了很多遍的經典歌曲的現場版啊,你不滿足怎麼行?而媒體記者寫文章也要考慮讀者,讀者就是對與阿里有關的事感興趣,那衛哲也很難拒絕。衛哲離開阿里,錢是不缺,但關注度肯定是缺的,這方面你要讓媒體報道你,就要讓記者有新聞點,不然記者也不好發稿,這是互相配合的事情。

    當然,衛哲與走穴歌手不同的是,衛哲的講課和演講,很多其實是公益性質的,他是真不缺錢,但為了吸引聽眾,講講阿里是很正常的。

    對於那些說他離開這麼多年還在講阿里的人,我想反問一句,他是不是為阿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果是,那他為什麼不能講呢?阿里不是哪一個人的公司,員工不管是不是還在阿里,只要他確實分享的是自己的經驗,那他拿出來講講,有什麼大不了的。

    衛哲本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尤其執行力強

    衛哲的成就在中國的經理人中至今還是非常傑出的。

    1.他一出道就當上了萬國證券管金生的祕書,或者叫Quattroporte助理。管金生當年是一位堪比馬雲的牛人,衛哲能當上他的祕書,可能與家庭背景有關,但你也不能因此否認衛哲的能力。否則管怎麼會看上他?在這裡,他應該在怎麼抓執行力方面學到了很多。而他用3年做到了萬國證券副總,這樣的經歷確實堪稱傳奇。

    3,衛哲他擔任阿里巴巴CEO期間,阿里的營業收入從2006年的13.6億增長到2010年的55億,利潤則從2.2億增長到14.7億,分別增長了3倍和6.5倍。要知道,阿里巴巴B2B業務是超過10年的老業務,是沒有太多肉的雞肋,而衛哲卻不斷啃下新的肉,支援了支付寶、天貓的發展。阿里的發展,主要的貢獻可能不在衛哲,但你不能否認他的貢獻。

    阿里B2B業務的銷售隊伍,就是所謂的阿里鐵軍。儘管衛哲不是阿里鐵軍的早期創始人,但畢竟領導了5年,他來講阿里的管理和文化,是非常好的人選,畢竟離開後,人的視角會更客觀一些。

    管理不是搞學術研究,需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哪怕是一招鮮

    衛哲為阿里的崛起做出過貢獻,這是不容否認的,他有資格講阿里,這也是沒問題的;但衛哲講阿里,最大的意義其實是,作為金領或當過中外企業Quattroporte的人,他能告訴大家哪些東西是現實管理中真正有用的,大公司Quattroporte在面對問題時是如何思考的。大家能真正從他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並把有用的東西用在自己的現實管理中。

    有些人希望衛哲離開阿里後,就不要講或少講阿里,這其實是根本不懂管理的人,真正的管理或商業心得,其實就是那些東西。如果衛哲是要給聽眾分享真正的心得,就不要指望他去講新東西,要講就講他在實踐中證明了有效的東西。管理不是搞學術研究,真正管用的其實都是那些東西。大家從他那裡知道什麼樣的管理手段有效,成功的企業用過哪些手段,效果如何,這就夠了。你不要指望衛哲去發明什麼新的管理技術或手段出來。聽眾需要的就是他的經驗。

    馬雲在給《金領:21世紀職業生涯完勝之道》作序時說過,他真正開始搞管理或創業時,其實沒讀過多少講管理或商業方面的書,真正對他產生過效果的就是兩本書:卡耐基講溝通的書和關於松下幸之助如何管理企業的書。

    衛哲在《金領:21世紀職業生涯完勝之道》中講,不要去學太多的管理方法或讀太多管理書籍,這些其實是有衝突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方法,他在外企的最大收穫是兩點:1,科學的戰略規劃;2,量化的業績考評體系——KPI。

    王小川近日的一條微博中談在湖畔大學的收穫,關於企業管理還是:1,使命、遠景和價值觀;2,組織、人才和KPI。

    谷歌近年在內部實施所謂OKR,但你真跟著學,把KPI改成OKR,就表示你的管理進步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OKR不一定合適,只要KPI有效,那我們就不要管它是不是落伍。

    在現實中,我們其實聽到過很多企業老闆去參加了次培訓回來開始對企業大動干戈從而把企業搞垮的事,就是他們不懂企業管理,不是以新為好,而是以適用為準。

    結論:

    真正的商界人士去聽衛哲的演講,其實想知道的就是,衛哲擔任過中外成功企業的Quattroporte,以他的經驗,能告訴大傢什麼樣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在現實中是最有效的,哪些有問題,大家需要的是他的經驗,以減少自己在實踐中犯錯誤的可能,而不是去聽什麼新的管理理論。

    新東西雖好,但不一定管用,把KPI變成OKR,也不代表進步。所以,如果衛哲現在還在講阿里的管理和文化,那其實是在給你講真東西,你應該感到高興。

  • 2 # 窈窕拂曉話城南

    有句話說:有的人在25歲已經死去。

    說的不是肉體,而是精神的成長。

    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如果在一個舒適圈待久了,會發現永遠過著千篇一律,毫無色彩的生活。一日復一日,似水流年。

    有的人把它叫做平淡是真。

    莊子的偉大就在於,在日常的生活裡,雖然困住了我的肉體,但精神卻是可以逍遙宇宙,似夢似幻,永遠童真。

    回到衛哲這個話題,固然他年少成名,少年得志。但並不見得在生活的理解上就比我們芸芸眾生理解的深刻。否則,你很難理解為何那麼多高階知識分子也有信李**的教的啦對吧。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成功睿智常以財富多寡來斷定。那你很難理解杜甫的窮困潦倒與地主老財的福頭大耳之間誰更智慧吧。

    說那麼多,我想講的是,衛哲他也有自己人生的天花板。很多時候少年時候的成名成功都帶有很多時代機遇以及家庭助力等等。比如開放的上海,恰好是學外語出生(高考成績並不出色)父親的地位,證券行業的蓬勃發展,外企的湧入。在那個人生節點上,確實命運給到了一個叫衛哲的人。

    同樣,年輕化的阿里,獵頭行業的興起又給到人生的第二次揚帆而起。

    這裡,我不想說他就是幸運兒,本身沒有能力。只想說其實彼時的上海有太多有作為的外企人。只是時代在那個節點當時確實選擇了他。

    無法做到自我突破,無法突破自我圈層其實也是我們很多普通人的人生軌跡。

    他也不例外。

    在過了命運的垂青點之後,他只是迴歸到了普通人本來該有的面目而已。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脣、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巨集的想象,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無論年屆花甲,擬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蹟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訊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一旦天線下降,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樹起天線,捕捉樂觀訊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 3 # 一份燒鵝

    假設,他不講阿里,那他講什麼?

    人家採訪你,你現在有什麼成就?

    沒有。

    那隻能講阿里。

    好漢不提當年勇,可是你現在沒成績呀!沒辦法,只能又講當年。

    假設,現在孫彤宇出來講

    那他現在就可以講拼多多。

    他就不用一直講阿里。

    因為孫彤宇有資本。

    他現在有更加吸引人的東西講。

    為什麼講文化和管理?

    不然講什麼呢?

    美化自己,是本能,沒人願意說自己不好。

    要是向張勇這樣,還能吹噓自己

    all in 無線。吹捧一下自己的業績。

    衛哲總不能揭自己的短吧。

    只能講文化和管理了。

    敬酒,都是敬有錢人

    至於有人說阿里好厲害,出去的都說阿里的文化管理好。

    這是因為它成功了,它做的很大。

    你難道還說它不好嗎?

    根源在於阿里很成功。

    但是成功,有很多因素,不止文化和管理。

    那餓了麼怎麼沒搞起來?

    那美團怎麼倒戈了?

    那蔣凡怎麼說?

    所以,根源還是有錢就有道理。

    有錢就有人吹捧你。

  • 4 # Vv猴子偷桃vV

    但凡有些名氣,有些成就,有些高光時刻的人,都免不了終身被貼上人生巔峰時刻的人設標籤。很多人的後半生就靠著這個標籤混飯吃,當然就得保持好當年的人設,做出當年的樣子,擺出當年的譜。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沒幾個人能像朴樹唱的這樣豁達,這樣從容地自我放逐,自我革命。留戀過去,而且是輝煌的過去,還是本能吧!想這些過氣的名人,假裝自己還像當年那樣風光無限,坐在臺上指點江山,自然是無限受用。順便還能搞到大把票子,何樂而不為?

  • 5 # 點爸進化論

    因為說起衛哲大家除了知道他過去是阿里的高管以外還能想起啥嗎?有幾個人知道他現在在幹嘛呢?要知道當初衛哲離職的原因也並不是很好,或許阿里那段經歷也是他人生的最巔峰了。

    另外阿里的巨大成功,讓大家把阿里的一切都推上了神壇,特別是馬爸爸的一張嘴那個厲害,什麼東西都能吹出花來,阿里的文化和管理就這麼也被推上了神壇。

    我知道有一家阿里裡面的人出來的開的培訓公司,賣的就是三板斧的培訓,幾天的培訓賣價30萬,這是相當貴的了,很少有培訓公司能開出這麼高單價的培訓的,但就算這樣買單的人還很多,據說一年營收1-2000萬。

    既然阿里的這套東西受眾甚多,那衛哲為什麼不順勢講講呢?他那層身份自然更吃香了。雖然我認為以他的職業經歷作為高管空降到阿里短短几年的任期,根本算不上阿里土生土長的人,對於阿里的文化理解感悟真不見得會那麼深刻。

  • 6 # 奮鬥小亮哥

    這個問題該拓展一下:為什麼衛哲阿幹呂廣渝俞兆林等前阿里大佬們,這麼多年在外面培訓的內容都一樣?遇事必談阿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通過王小川在湖畔大學的學習筆記可以看出來,果然大佬們也都是從馬雲這個元始天尊那裡得到的真傳啊

  • 7 # 遠山逸境

    馬雲:衛兄弟,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雖然你離開了,但你以後就是咱們阿里巴巴在社會上的宣傳大使、衛道士,加油吧!

    衛哲:為什麼…

    馬雲:因為你姓衛呀!這樣的話,社會上也不會有人說我絕情,更有很多人會說你仗義,兄弟!

  • 8 # 虎哥侃大山

    阿里巴巴在2010年清理了約0.8%逾千名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客戶,公司CEO衛哲和COO李旭暉承擔責任引咎辭職。

    坦白來說,衛哲以及背後的馬雲肯定是知道這些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存在的,他們也對業績增加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只是時代變了,政策要求變了,阿里巴巴必須要求變求生存,不然就會被政府,被人民拋棄。

    一家涉嫌造假的上市公司自然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並且衛哲的任期已滿。他來承擔責任估計最合適。

    感覺馬雲和衛哲的這一出是自導自演的雙簧,阿里巴巴B2B業務增長乏力,走又要走得對公司有利,所以衛哲借離開之名,既可讓阿里巴巴整肅公司內部的一些異見者,又能對外界發出一種積極的聲音,總得來說,一個得名一個得利。

    阿里巴巴在這一點上做的確實有些過,涉嫌造假的同時卻口口聲聲的談社會責任,談價值觀,總覺得怪怪的。

  • 9 # 大宋樞密副使

    你不知道華為出來的,靠講華為管理掙錢的有多少。

    我見過最誇張的一位,在惠普工作10年,離開惠普20年,這20年全都是靠培訓惠普企業文化掙錢,光惠普管理的書就寫了8本。

  • 10 # 志墉聊職場

    這就是阿里文化深入人心的表現了。

    阿里文化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和標語上,是自上而下全員信奉的。

    更重要的是阿里的文化確實造就了阿里的成功。

    當你對一件事深信不疑,而這件事又一直在為你提供幫助的時候,你自然會常常提起。

    這就像烙印一樣,好的對的,到哪裡都不能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五十歲了,不想讓自己宅在家,有什麼工作可以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