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產業網際網路在各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哪些維度可以提出認識和應用產業網際網路的方向?

回覆列表
  • 1 # 浙江綠龍生態

    我常常面臨這個問題:“在未來十年什麼將會發生改變?”。而我想說的是:“在未來十年內什麼將保持不變?”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你必須將企業的長期策略制定在不變的基礎之上。

    —— 傑夫·貝索斯

    過去的十年,風險投資通常都被和風口聯絡在一起,但從時間的維度來看,風險投資長週期的屬性又與風口這樣變化莫測的特徵完全不相容。

    如果說過去十年,所有風口的底層邏輯都是智慧手機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那麼我們今天站在 2020 年,這個國家內外部情況都非常不同的時間節點,去看未來十年風險投資的底層邏輯,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思考。

    這對風險投資機構來說,決定了誰將會和未來十年的企業家一同成長,並分享他們的收益。

    過去十年,“網際網路”就等於創新,因為人與人的連線,就足以產生非常強大的槓桿和巨大的創新。

    但未來十年,尤其在產業中,“網際網路”可能只是創新的一部分或者一個環節。因為不同行業的槓桿要素,除了技術以外,還會有不對稱的資訊、資本或是供需關係的調整。這就是我們關注產業網際網路,也就是產業創新的核心邏輯。

    ROE 是我們經常用來評估企業運營狀態的標準。

    那麼,如果我們把中國看成一家公司,我們今天生存營商的環境正在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他的 ROE 正在經歷著什麼樣的調整呢?

    如果以人均 GDP 作為基準,以第二產業相對於第三產業的比例作為主要指標,中國的 2010 年大概接近日本的 1968 年,南韓的 1991 年和臺灣地區的 1987 年。

    中國與東亞各國對標年度間實際 GDP 增速

    我們把對標年作為 0 年。

    從 GDP 的角度來看,我們這幾年所經歷的的經濟增速的下降週期,放在東亞背景下,是符合正常發展趨勢的。即使沒有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經濟減速在未來也會是一箇中長期的趨勢。而且,下降到平均的 4.8% 之前,我們可能還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減速。

    所以,我們長期面臨的問題,很可能是“保四爭五”。

    這意味著,經濟總量放大的機會將越來越小,我們的槓桿率也將很難有提高的空間,中國這家公司的權益倍數,將觸碰到天花板,不再會有和以前一樣的增長空間。

    中國與日本、南韓投資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日本和南韓,他們的投資率在對標年份之後都開始下降,而我們的投資率始終顯著高於其他經濟體的水平,並且下降的幅度還非常緩慢。

    這和我們頻繁使用基建和房地產來刺激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而這兩個行業,又恰恰是資產週轉率極低的行業。其代價就是國企和政府的大量負債,居民的槓桿率顯著上升,大量的貨幣進入房地產和基建無法產生迴圈,失去了價值再創造的機會。所以從資產週轉的角度來看,中國今天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中國與日本、南韓人口老齡化趨勢對比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水平一直高於其他東亞經濟體,並且近幾年持續在加速,人口老齡化加速,疊加我們的城鎮化水平觸達天花板,隨之而來的是用工成本的上升,地價的上升,進而侵蝕各個行業的盈利能力。我們國家整體的“銷售利潤率”將在各項成本的上升以及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下,長期處在比較不利的位置。

    如果說,消費網際網路基於 38 萬億的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創造了過去 10 年,上一代風險投資人高增長和高收益的輝煌,那麼產業網際網路基於 39 萬億的生產製造與流通市場,去結構性的改變整個國家的淨資產收益率,將是我們這一代的風險投資人,一定要、不得不去邁過的一道門檻。

    正如總書記所講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那麼什麼樣的機會才是在未來十年具備投資潛力的機會呢?大致上分成三類:改變成本利潤模型、改變現金迴圈週期、市場供需關係發生變化。

    結構性地改變行業成本利潤模型

    那麼,什麼樣的行業具備結構性地改變和優化成本利潤模型的空間呢?大概率是本身人均產值較低的行業,也就是行業產值有限但是人員比較密集的行業,通常指我們常說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我們把人均工資、人均產值和運營毛利率作為座標系,把各個行業放在一起,我們就得到下面的這張圖。

    這其中一個典型的行業,就是餐飲業。

    近幾年,餐飲業所面對的問題是,採購、人工、房租、水電、營銷成本的全面上漲,所以,單純給餐飲商家提供便宜蔬菜的商業模式,只降低了商家的採購成本,並沒有結構性地改變餐飲商家的成本利潤模型。

    未來,食品工業化將會成為餐飲行業的主要趨勢,使用預加工食品之後的餐飲商家,將會有更小的後廚、更快更多的出餐、更少的廚師,將會比仍然將生產加工全環節放在後廚的餐飲商家,具有結構性的競爭優勢。

    而食品工業化所帶來的的機遇也並不僅僅是 RTC(Ready to Cook)產品及生產的機遇,還有蔬菜半成品、全新品類的分銷體系以及支線冷鏈物流的機會。

    那麼,是不是結構性地改變成本利潤模型的機會只存在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答案是“不一定”。

    一些主要成本項並不是人工的行業也有機會,比如保險行業。

    保險行業的底層邏輯是風險控制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這個是從 14 世紀保險行業誕生到現在 600 多年都沒有改變的底層邏輯,保險公司的利潤就來自於資管收益與理賠成本之差。

    而我們今天保險精算的基礎依然落後,但整個國家的保險深度卻在不斷增加,未來面對風險大於保費的情況將是越來越普遍的情況。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夠顯著提高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就能獲得巨大的藍海市場和發展機遇。

    結構性地改變行業現金迴圈週期

    之前,我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為什麼現在 VC 都關注供應鏈了》裡面系統性的闡述了供應鏈領域(流通環節)的機會。

    一個最核心邏輯就是,流通環節無差別,無差別意味著可標準,可標準意味著可規模,可規模意味著有百億美金公司的機會。

    試想,當我們走進一個批發市場裡面,幾千個商家用差不多的價格賣著差不多的貨物,明顯是不經濟的。而過去,制約他們發展起來最大的瓶頸,就是他們各自的資金體量和相互資訊不對稱的“價格黑盒”。而脫離交易的資訊撮合很難將這個價格黑盒開啟,這也是為什麼單純做資訊撮合的 B2B 公司很難做大。

    今天,中國所有的銀行都在強調一個指標,叫“非房貸款”。只有當資金進入到產業裡面去迴圈,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但中國的銀行與產業之間天然缺少對於業務場景的理解。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銀行缺乏對於非房標的的資產評估能力和資產處置能力。

    因此,這型別具有資產評估和資產處置能力的供應鏈平臺,可以將銀行本不擅長評估價格的商品證券化,進而打包成金融產品到二級市場融資,通過控制資金的方式來控制交易,進而衍生出倉儲和物流等服務。

    這個型別的公司,馬太效應很重,有機會視行業天花板的高低,做到百億美金規模,是能夠清場的生意,是 Winner Takes All 的生意。

    市場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的行業

    這個型別的機會,通常都是結構性機會,它既會改變成本利潤模型,又會改變現金迴圈週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市場供需關係發生顯著的變化通常都是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以往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本質上是供需關係發生了變化。而未來十年,伴隨政策換檔,往往也會帶來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的機會。典型的是二手房和醫藥流通行業。

    二手房行業在過去十年都是賣方市場,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程序中房價不斷走高是過去十年的典型場景。但隨著城市化程序到頂,人口老齡化,巨集觀政策的調控,二手房行業在未來十年將會從供小於求全面進入到供大於求的階段,進而轉變為一個買方市場的狀態。

    但我們今天所有的經紀人獲客、分傭的體系仍然是一個賣方市場的體系,這裡面具有誕生一個新的資訊服務平臺的機會。

    而醫藥流通行業的底層驅動力是醫療體系的改革。

    醫改所帶來的最大的供需關係的調整就是“分級診療”所帶來的供給方式的變化。“分級診療”所帶來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數字化、連鎖化又將成為“病程管理”的基礎設施,而“病程管理”將會帶來“處方藥外流”、“藥品電商“和新的保險公司理賠服務體系。

    這裡面將會誕生新的連鎖藥房、基層連鎖醫療診所、新的藥品流通體系和新的保險 TPA 體系。

    產業互聯網布局的二維座標圖

    充分博弈的市場,靠等待賺錢;非充分博弈的市場,才有形成槓桿的機遇。

    投一個“Game Changer”所帶來的回報肯定會遠大於“Game Winner”,這是我不太會在充分博弈市場花太多時間的底層邏輯,也是我關注產業網際網路的底層邏輯。

    如果我們將所有產業按照產品標準度和生產流通環節建立一個座標軸,我們會關注行業內的四類公司,以及剛才所講的,我們不斷觀察和發現的,市場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的行業,來作為投資的底層邏輯。

    標準程度足夠高的產品,典型的是原材料級別的產品,如能源、化工、冶煉等行業。這些處於眾多製造業的上游,並且由於產品價格非常透明,原始經營生態非常粗放,一旦進行一定的生產工藝優化,所節約的生產和排程成本就能夠實現結構性的毛利提高,並給予整個原材料行業價格改善的空間。

    今天,大宗商品的貿易融資已經非常成熟了,我們前文也討論過,貿易融資主要發生的前提是平臺的資產評估能力與資產處置能力。對於一些產品相對標準,流通量足夠大的品類,比如凍品、流通消費品都有機會誕生類似於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平臺,提供倉儲、物流、交易和金融的基礎服務。

    而對於產品標準度比較低的品類,以手工製造業為主的輕工業,在生產端有通過集約訂單和集採原材料方式的雲工廠模式,而在流通端有串聯生產環節,下游觸達使用者需求的“蘋果”模式,去結構性地提升整個行業的現金迴圈能力。

    而所有生意的底層,都是 ROE ,這是未來十年、乃至百年都不太可能發生變化的。

    這就是我們這代投資人的歷史使命。

  • 2 # 治理科技王老師

    1.產業網際網路與工業網際網路

    在對產業網際網路的定義中:有一個來源是翻譯自GE的Industry Internet,而工業網際網路也是翻譯自Industry Internet。從這個意義上,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是一致的。但產業網際網路還有幾個其他的意義:

    相對於消費網際網路而言,更強調2B產業,這個意義上,產業網際網路更多指代的是B2B電子商務。我理解的網際網路+更多的也是企業聯網。產業網際網路解決的是供應鏈的難題,很多人將供應鏈管理理解為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與工業網際網路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無論產業網際網路與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如何區分,其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現在概念非常多,包括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工業物聯網、工業4.0、智慧、物聯網、網際網路+等等概念,這麼多的概念其實都有共同的特點,是在大融合的背景下,不同背景的機構、企業、專家從自身的背景、利益出發,對未來融合的環境提出的自己的定義,但最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這些概念最終都會符合未來的商業特點:1、裝置聯網2、資料通過聯網匯聚在一個平臺上3、利用平臺上資料形成智慧,創造價值4、在平臺上形成生態5、向服務轉型。

    從最近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的理解看,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的研究方法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工業網際網路是從技術維度研究,更多是從共性技術討論;而產業網際網路是從需求維度,更多的是從應用討論。下圖是還是看IBM的物聯網生態圖。

    這個圖中,最重要的是物聯網平臺服務和物聯網(應用/商業)服務這兩部分。我將物聯網平臺服務,稱為水平平臺,更多的是技術賦能;物聯網(應用/商業)服務稱為垂直平臺,更多的是產業賦能。水平平臺是從技術維度研究,而垂直平臺是從應用維度研究。

    2.國內外的工業網際網路

    公元2000年前後,全球爆發了多次金融危機,各國經濟都受到了沉痛的打擊。尤其是大家吹噓的高科技產業,泡沫最大,遭受的打擊最大。相反,工業和製造業在危機中表現出了很好的抗打擊能力。於是,各國開始重新對工業製造業引起重視。

    首先是德國。眾所周知,德國是歐洲老牌工業強國,一直都以發達的工業科技和完備的工業體系著稱於世。德國對工業發展的未來方向當然有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德國就提出了自己的國家級工業革命戰略規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工業4.0”。工業4.0是德中國人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鞏固自己的領先優勢,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這個專案得到了包括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全力支援。德國政府掏了錢,但只有2億歐元。

    另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大國,也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也對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出了反應。它的反應其實比德中國人還要早一點,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於2011年、2012年先後提出《保障美國在先進製造業的領導地位》以及《獲取先進製造業國內競爭優勢》這兩份報告,裡面提到了“先進製造夥伴(AMP,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計劃”。到了2014年10月,該委員會又釋出了新的報告——《加速美國先進製造業》,該報告俗稱AMP2.0。美國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先進製造佈局的理由,那就是保障美國在未來的全球競爭力。美國這場工業革命的排頭兵,是通用電氣公司(GE)。2012年末,通用電氣就提出,產業裝置應該和IT技術相融合。2013年,通用電氣公司正式提出了工業物聯網革命的概念。這也是工業物聯網第一次被正式提出來。通用電氣的董事長兼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R. Immelt)說:“一個開放、全球化的網路,將會把人、資料和機器連線起來。”2014年,通用電氣(GE)、AT&T、思科、IBM和英特爾這五家巨頭級的公司,在美國宣佈成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

    德國的特點,是工業硬體基礎好。所以德國的戰略,是以硬體為本,從硬到軟。而美國的特點,是軟體基礎好,資訊科技領先,所以美國的戰略,是以軟體為本,從軟到硬。此外,德國的工業4.0比較封閉,講究專業化製造,比較適合大企業。美中國人更講究開源創新,喜歡小而美,適合小企業,這也是明顯的區別。中國的工業基礎其實是有點想學習德國的,畢竟工業製造業大國,Made in China,技術水平並非領先,但規模龐大。但是中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普及。中國的網際網路生態,生態鏈充足,一部手機走遍天下。所以,軟體上的實尚可。

    經過研究之後,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2014年12月,“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巨集大計劃。很多人以為“中國製造2025”是說中國在2025年能製造出很厲害的產品,其實這是不對的。“中國製造2025”關注的是工業和製造業本身的“轉型”。這個戰略有三個重要的目標節點: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3.產業網際網路的未來

    工業網際網路更多的是從水平平臺入手研究未來的商業生態,而產業網際網路是從垂直平臺研究未來的商業生態。無論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研究的目的都是為這一輪網際網路引發的商業鉅變服務。而商業中最大一部分是製造業,而製造業的理論是供應鏈管理理論,所以很多人將產業網際網路理解為供應鏈是說的通的。而供應鏈管理中現有的成功案例可以固化到產業網際網路中,供應鏈現有的難題,將通過網際網路化來解決,供應鏈現有的難題,就是產業網際網路的機會。

  • 3 # 石澤傑

    一、在企業價值鏈層面上,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網際網路化:從消費者線上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製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從產業層面看,表現為一個個產業的網際網路化:從廣告傳媒業、零售業、到批發市場,再到生產製造和原材料。

    二、網際網路化的四個階段,從傳播層面網際網路化、渠道層面網際網路化,再到供應鏈層面網際網路化、價值鏈層面的網際網路化,網際網路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重。但是,中國企業的雲服務滲透率為21%,相比美國的63%有一定差距;中國中小企業運營中網際網路使用率不到25%,而美國中小企業運營中網際網路使用率高達85%。

    三、中國正由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消費網際網路主要針對消費者個人體驗,而產業網際網路滲透領域更加廣泛,主要以企業為使用者,以生產活動為應用場景的網際網路應用,體現在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到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徹底改變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

    四、產業鏈網際網路化的過程,過去的二十年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娛、購無所不包,而隨著消費網際網路的飽和,將倒逼產業網際網路的實現。網際網路將在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產品交易、金融服務、原材料採購等領域產生巨大影響,極大的改變傳統的產業形式,實現更高效率、更快速度。

    五、產業網際網路實現的是更大範圍的融合,形成更加開放的平臺,美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理事長理查德博士指出“網際網路當中不存在單一的勝者,應該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分享。如果能把資料從供應商那裡進行整合,給客戶,把這種互聯性通過產品的製造,通過供應商對供應進行共享,通過製造產品給客戶帶來價值化成現實,從長期角度來說,將會對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帶來巨大的利益。”

    未來二十年將是產業網際網路的時代,教育、醫療、交通、金融、農業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都將被網際網路化。

    六、產業網際網路的基礎是寬頻網路、大資料及雲端計算,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生產資料就是大資料,新的計算及計算技術與應用正在將過去以“流程”為核心帶向以“大資料”為核心,作為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大資料及大資料處理能力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的“新大腦”。

    七、產業網際網路實現的核心是商業模式創新

    “網際網路+”是技術、模式、規則的多重改變,產業網際網路不是傳統業態加一個網際網路,而是一個創造新業態的過程,它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實現以及規則制定的融合。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產業網際網路的價值就不會實現。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是構建獨特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及對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和合作上;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體現在更好地建立和維繫與客戶的互動關係的能力,更好地為行業合作伙伴帶來商機和價值共贏的能力。

  • 4 # 軟體的管家

    1、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是以“管網化”(水、電、氣、公路、鐵路、航路)為主要特徵的,管網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資訊科技革命是管網化的繼續深入(通訊網路的普及與發展)。今天金融領域熱衷討論的產業週期,如果從管網化的歷史視角來看,會得出更多有意義的結論。自電報、電話時代以來,資訊網路傳輸速度和運算速度的不斷提升,使人類社會從傳統工業時代轉向到資訊時代,這個過程仍在繼續。包括邊緣計算在內的新技術發展,都是這個演進過程的具體體現。

    2、任何技術能夠大規模應用的前提,需要基於成本收益考慮。只有在具體資訊科技能夠有效降低資訊科技應用方的成本、為其帶來足夠的收益時,這種技術才有普及的現實可能。應用方能夠為這項技術付出的對價(應用方購買能力),反過來決定了該項技術在商業上的收益水平。目前對於邊緣計算實現方式的不同理解,背後滲透著從基礎運營商、網路裝置商到軟體服務商(含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等各參與方的不同利益訴求,是競還是合,將由最終的買單者來決定。這個過程可能還很長。

    3、2018年,在國內對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後,從網際網路企業的視角,出現了“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這組對立的“網際網路式”概念,以及“從2C轉向2B”這類“網際網路式”討論。從上述概念的使用能夠看出,國內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一直以來面向消費個體的商業模式已面臨瓶頸和上限,進而希望向生產領域進一步拓展,找到新的增長點。同時,它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取得曾經在2C時代取得的中心化地位。

    4、“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二分法是國內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的視角,我個人並不贊同這樣的劃分。資訊科技對生產性行業的影響要遠遠早於對個體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對所謂“產業”的服務早已存在,IBM、Oracle、Microsoft、SAP等行業巨頭的企業級資訊科技服務歷史已長達幾十年,Walmart這類今天看似傳統的企業,之所以能夠長據Fortune 500榜首,正是因為它在非常早期就十分注重企業運營的資訊化水平。全球資訊科技服務巨頭之所以能在過去幾十年持續快速成長,是因為它們的客戶囊括了各行業的大中小型企業,其中的各行業巨頭營收基數大,只要通過資訊科技能夠為其節省較小比例的運營成本,體現的經濟價值就會十分明顯,而這些企業有能力為之付出高昂的資訊科技服務費用,這也促使資訊科技服務企業從商業上有動力進行深度開發合作。換言之,企業級資訊科技應用方(大型或者超大型企業)的個體購買能力是非常強的,並非像個體消費者那樣,單一購買能力弱而主要體現為網路聚合效應。

    5、企業級資訊科技服務與行業緊密相關,要求服務提供者對各行業(從工礦、電力、水利、航空、輪船、汽車到金融、醫療、教育、環保等等)有深刻理解,並能夠為大型或者超大型企業提供跨國的定製服務,而上述企業對服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之高,遠遠超過個體消費者的資訊服務需求。換言之,企業級的資訊科技服務需求,具有跨國性(大型企業往往都是跨國企業)、定製性、高度安全性和穩定性幾個特點,而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目前在這些方面的積累,只能算是起步。上述產業環境,將決定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介入企業級資訊科技服務市場的速度、領域和方式。

    6、中國企業級資訊科技服務的發展至少受制於兩個因素:

    其一以製造業為核心的中國生產性企業,能否更多、更快的在高附加值領域站穩腳跟,取得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唯有如此,這些企業的資訊科技服務支出水平才會有大幅提升的可能,也即,只有傳統產業能掙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利潤,才有可能將更多的錢用於購買資訊科技服務,去進一步提升效率。而能否實現上述,取決於中國政策制訂者和各類企業對全球化認識的深度,未來長期制度建設的針對性,以及各類企業是否有能力和意願走出“區域網”,深度參與全球化下的直接競爭。反過來,也取決於國門的開放程度,是繼續讓新興企業成為區域網內的企業,使其缺乏競爭、坐享事實上的壟斷,對內強大卻長期無法走出國門,還是早日使其處於真正的全球競爭環境中,促其成長。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將決定中國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軌跡。

    其二,對高度依賴網際網路平臺發展的國內中低端製造業企業而言,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是否有意願先降低這些企業的平臺收費比例(這些費用目前與傳統商業的地租並無本質區別),更加註重保護優質企業的智慧財產權,進而轉向到更多的以向這些企業提供資訊科技服務,支援提升這些企業的效率這條真正的科技驅動的道路上來,從而實現普遍意義上的共贏,這將取決於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對未來發展模式的決斷,這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另方面,由於國內平臺企業事實上處於區域網內,先前主要能夠幫助國內中小型生產企業在境內進行銷售,或者幫助國外企業產品銷往境內,很難幫助國內企業實現全球市場拓展,也即,難以幫助國內中小企業通過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能力更高的國家去獲得更多的利潤。隨著全球基礎網路、物流的打通,隨著全球消費心理的進一步變化,真正的全球化平臺(例如Amazon),反而可能會利用其全球化優勢,幫助中國製造業中小企業拓展其海外市場,樹立全球品牌。我們正在見證這些變化。

    “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只是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視角提出的概念,要真正深刻認識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變遷和發展,需要跳出這類帶有傾向性和侷限性的概念束縛,更加關注各個具體產業。應當避免類似新概念帶來的政策驅動套利,被寄予厚望的科創板,更是如此。

  • 5 # 君子上達中

    產業網際網路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和生態,對各個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的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從而形成的網際網路生態和形態,實現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在當前,消費網際網路已經得到充分發展,產業網際網路處在高速發展的啟動期。

    材料交易平臺。它是目前比較常見的產業網際網路應用的模式。交易平臺不僅僅體現為簡單B2B電商,還體現了對產業資訊的整合、產業技術的交易、具體產易的撮合、支付的整合和線下物流倉儲的整合。

    增信融資平臺。它是金融領域的產業網際網路模式。它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較好途徑。小微企業通過增信融資平臺提交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融資請求;增信平臺對資訊真實性進行一定的稽核,然後提交給銀行,從而降低了銀行小微客戶的獲取和服務成本。

    智慧製造平臺。它是產業網際網路在製造領域的應用,一般稱之為工業網際網路。其核心在為企業提供製造裝備,在原料技術、製造技術領域提供最新的解決方案,提高裝備的智慧化程度和聯網能力,適應柔性化個性化的製造趨勢。例如,三一重工作為在工程機械領域的巨頭,這些年積極參與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建立 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功。

    服務網際網路平臺。是產業網際網路在服務行業的應用。比如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旅遊等等。利用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來整合傳統的線下資源,塑造全新的體驗。

    工業網際網路包括:能源領域、製造領域、公共領域和交通領域。這幾個領域都是行業的匯聚。

    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形成了衝擊,從而會促發傳統產業的巨大變革。資料通過聯網匯聚在一個雲平臺上;利用雲平臺上的資料形成智慧、創造價值;平臺上利益相關者形成生態。平臺有統一規則、生態成員在規則下可以獲得好的生存空間;

    再談談產業網際網路對服務業的影響。它會對所有服務行業重新整合。

    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傳統的資訊流,物品的流,現金流在變化過程中,創造出很多商業機會。

    所以,產業網際網路在工業領域的運用,即工業網際網路,前景廣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和能源消費大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將極大地促進轉型升級。

    服務行業的產業網際網路,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和消費需求,以及增長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將有效整合當前低效、失序的服務模式,藉助網際網路的優勢,發掘潛力,開發高效的增值服務模式。所以,在服務領域,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同樣前景美好。

  • 6 # 千尋位置行業應用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產業網際網路是與消費網際網路相對應的概念,消費網際網路主要面向個人使用者,比如微信、微博、美團、共享單車都屬於消費網際網路的產物。而產業網際網路面向政企級客戶,比如GE的Predix平臺、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平臺、阿里雲面向智慧城市的佈局,企業級產品有著很強的個性化。

    產業網際網路的推進方式有兩種,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之所以要推進產業網際網路的建設,首先,從巨集觀經濟來看,當前經濟下行,全球需求低迷,需要通過創造新需求來激發經濟活力,而科研突破是創造新需求的重要途徑;

    其次,傳統行業有數字化的轉型需求。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未來人力成本將逐漸提高,出於降本增效的考慮,企業會逐步推進降本增效。

  • 7 # 道遠財經獨解

    答案:現有的網際網路可能只是資訊的網際網路,或者是商品的網際網路,可能還沒有達到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程度。原因:

    第一,所謂的產業網際網路,可能就是對整個產業所有的產業鏈,不管是垂直的還是橫向的產業鏈,用網際網路技術進行重塑或者新的改造。

    第二,產業網際網路可能是網際網路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可能會更大程度地,影響或改變許多的產業。

  • 8 # 茉小D

    很好的東西,拿傳統農產品來說,如果實現了產業網際網路,農民都會用網際網路技術,將自己種植作物的全過程上傳到網上,如果種植出現問題,有經驗的網友可以評論幫助。等到了收成的季節,廣大網友及各單位的採購人員都可以在網上下單,少了中間採購商或98佬的環節,農民利潤會提高不少,廣大網友的採購價格也會降低不少。讓網際網路成為商品流轉的有效聯絡方式。

  • 9 # IT人劉俊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一名IT人,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產業網際網路本身就是要促進網際網路與產業領域的結合,在網際網路向產業領域垂直髮展的過程中,會逐漸整合大量的行業資源和社會資源,從而推動網際網路脫虛向實,而傳統產業領域也會藉助於網際網路的賦能,來開闢出新的價值空間,全面推動傳統產業領域的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最後,要想提升對於產業網際網路的認知能力,還需要看到當前的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趨勢,藉助於趨勢往往會獲得巨大的發展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其特定的表現,而這些階段都會釋放出大量的紅利。

    我從事網際網路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網際網路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 10 # 安祥程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清楚網際網路的基本內涵。

    網際網路,顧名思義就是互聯互通,是基於大資料分享,在去中心化和社交化、無邊界化為特色的新型模式。

    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就是藉助網際網路的以上特性,充分運用“利他、分享、跨界、共贏”思維進行產業模式賦能,實現從傳統業態到網際網路+的轉變。

    沒有企業,只有族群;沒有產品,只有意義;沒有需求,只有追求;沒有店鋪,只有體驗;沒有廣告,只有有染;沒有營銷,只有口碑;沒有成本,只有剔除;沒有收入,只有補貼;沒有壁壘,只有迭代。

    這才應該是今天當下市場,企業發展的側重點。尤其當99%的產品客戶都能足不出戶找到買到的情況下,還用傳統思維運營,無異於自我湮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拯救家裡亂糟糟的電線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