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蔡子雄
-
2 # 星掠殘陽AYR
主流認可,有史可考的紫砂壺是嘉靖十二年的一把吳經提樑,從文獻類來看,紫砂的文字可以到宋元一代,但是並沒有足夠的書畫、特別是實物支撐,所以一般而言,所謂的老壺,基本都是明代以後的,而且明清時期傳世的的紫砂壺並不多,民間流轉的就更少了。
紫砂壺的炒作,近代以來,主要源於臺灣,八九十年代,臺灣經濟股市一片繁榮,有錢了的臺灣人,大量的購買宜興紫砂壺,這些壺現在很多以老壺的形式迴流回來,但是事實證明,多數迴流壺並不是什麼高檔的產品,日用品居多,收藏品很少。
所以一般壺友不必迷戀於老壺,因為十個有九個都不是什麼大師真品,贗品、次品居多。
紫砂壺是要養的,但是絕對不是養什麼茶垢,茶垢別的不說,阻塞氣孔,殘留大量有害物質,說不定是人工做舊的,那簡直是暴殄天物。
一把好壺,名家的款識是一個賣點,但是絕不是什麼唯一的因素,泥型工款用,拍出天價的景舟石瓢是加了茶垢才升值的嗎?
不要迷信這些旁門左道,真要是值錢的老壺,早放出去拍賣了,輪不到一般的壺友來品頭論足的,多學多看,不要迷信一家之言。
-
3 # 紫砂泥的傳人
說到紫砂壺老壺的價值所在,用名人茗壺四個字來評價,再貼切不過了。名人,顧名思義指的是世所公認的有名氣的制壺匠人;而這個茗壺,您可千萬不要誤以為是泡過茶留下的茶垢水漬,而是包漿!
紫砂壺相較於其他陶瓷材質的茶器而言,除了具有更好的伺茶性之外,有更顯見的漿色把玩變化之趣。漿色沁染顯見的原因:就在於紫砂礦料塑型成器,燒製後,能夠結晶而不會玻化而完全緻密。
在日常的把壺泡茶品茗過程中,茶湯中的大分子脂質成分,也就是俗稱的茶油,沁潤進胎體內外大小泥料顆粒的內部,再經過充分的乾燥氧化而固化下來,瓷化成漿。瓷化成漿的同時,茶油中富含的高沸點芳香物質也同時被蓄積留存,故有人伺壺三年,壺伺人一生之說,自然也就只能一壺伺一茶。
紫砂壺的包漿一旦形成,是自外而內的漸進沁潤並固化在泥料顆粒之中,更會伴隨著經年累月的瓷化,層疊包裹,若非上特殊化學制劑強制處理,常法是擦拭不掉的,這也正是包漿能夠成為歷史痕跡,成為資訊的載體而傳承的價值所在。
而茶垢則是茶漬、水漬在壺表的堆積,不會也不可能沁入泥料顆粒的內部,更不可能氧化固化下來,瓷化成漿;簡單的用熱水淋洗,擦拭就能去掉;自然也不會輔宜茶性的釋放,養眼都不及更何談伺茗,何談價值!
回覆列表
長年累月沖泡茶葉的紫砂壺吸收了茶葉之精華形成了茶山;如此衝來的茶湯更香醇,茶壺內茶葉及茶湯久放(半月一月)不餿不腐還有茶香。這就是有茶山的紫砂壺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