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我的職位和同事一樣,薪資一樣,但每天我們乾的活不一樣,我的程式碼量遠大於他,我的功能點遠比他複雜。想定離職,在接下來的面試中我能用將這個真實的離職原因告訴HR嗎?還是需要換種說法來告訴HR?
6
回覆列表
  • 1 # 紫檸檬Nancy

    我的答案是"不能"為什麼不能?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生涯規劃裡面最經典的模型,叫人職匹配模型,又做CD模型。

    這個模型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思維框架,來幫助我們梳理清楚在這個多變的大環境下:

    我們的職業,婚姻,生活,交友......甚至方方面面的困惑,以期更好地掌控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

    大家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首先這個模型有兩個維度,左邊的維度我們把它稱之為個人,右邊的維度,我們把它稱之為職位。

    我們在思考我們個人的職業和職位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思考我和我的職位的關係,對吧?

    那首先在左邊個人這個維度,我們會思考兩個重要的點:

    第一個是: 我會什麼?

    說白了就是能力。我都有哪些技能、知識和對職位有用的東西。

    第二個點是:我要什麼?

    我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從這裡就不難看出,職場的本質其實就是拿我會的去換我要的,用我的能力換回我想要的東西來滿足我的需求。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維度,也就是職位那個維度,它也有兩個重要的點:

    第一個點是什麼?是要求。

    這個崗位對你一定有一些要求吧?

    比如說要什麼專業的呀?

    需要工作了多少年啊?

    要求多大年齡?

    幾年的經驗?

    帶過多少人的團隊? ......等等。

    同時另外一個點,也就是說這個職位還會給你什麼樣的回饋。

    也就是說一旦你滿足了崗位需求,公司會給到你的回報。比如說年薪,假期, 收入,各種福利......等等。

    當我們瞭解了CD模型的兩個維度和四個點之後,這時就會發現一個什麼問題呢?

    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這兩者之間是存在匹配性的,對吧?

    當你的能力達到職位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說你達成了組織滿意度。

    那當我們達成組織滿意度的時候呢,我們就給它起個名字叫成功線,也就是上面那條線。

    當你的個人需求被職位的回饋滿足的時候,我們的個人滿意度達到了滿足,那我們把它稱之為幸福線。

    所以你不難發現:

    其實人職匹配模型的核心就是一定要達到兩條線的平衡,就是上面的那條線,我的能力能夠達到公司的要求。

    同時加上下面那條線,公司職位給我的回報我也滿意。

    當我們瞭解了這一模型,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這個問題:“薪資與工作內容和工作能力不匹配”作為離職原因,是多麼幼稚可笑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穿越火線如何設定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