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說法雲裡霧裡的,網上一搜一大片,裡面很多概念被不明就裡沒有實修的後人以訛傳訛,已經失去本來意義。個人學習中醫從事中醫10餘年,橫向對比學習了傳統文化裡面各方面知識,也見識了相關方面的能人。目前我以科學一點,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大概論述一下我理解的內丹。
內丹術究其本質是個體潛意識啟用且實質化後期再人格化的具體操作方法。人體由眾多的骨骼支撐,肌肉軟組織包裹牽拉才構成的可以動態展現的個體,在身體形變過程中,往回恢復的那股力量或者說控制身體恢復本初的東西就是人體的個體潛意識,一般人的身體裡它處在顯意識不覺察的情況下調控著身體的各種機能,不同領域和宗教對其稱謂不同而已,瑜伽稱為昆達里尼,藏密稱為明點,佛教稱為明心見性,道教稱為丹,中醫稱為炁,太極稱為內勁等等。
修行人透過吞符(利用四覺並進和意識超載自我催眠)、打坐入靜(漸進式放鬆)、站樁自發動(打破平衡)、內家拳導引(把一個簡單動作放慢速度,用顯意識去觀察,長此以往隨著覺知力的提升就會發現運動時顯意識在前引導,瞬間個體潛意識跟在後面改變身體)、一心二用(本質是意識超載)等方法讓個體潛意識顯現被顯意識察覺到,為後期深加工做準備。
說到潛意識公認的兩大特性是:一,能量巨大;二,不識真假。如果靠顯意識依託的物質形體是不能夠探究世界本質實像的,所以在個體潛意識啟用並實體化後,給其一個通道,一般是任督周天,讓其迴圈不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讓身體內控制物質形體機能的的個體潛意識可以用顯意識熟練引導後,說明可以繼續下一步,也就是火候到了,把個體潛意識引導到泥丸宮,舉全身之力(生命力即個體潛意識)於一點爆破,把個體潛意識塑造成一個跟自己一樣的次人格,並且把感官跟本體建立連線,那麼這個次人格就是陰神。這個具有自我意識和感官的能量體是個體潛意識塑造而成,依靠他迴歸上一級即集體潛意識,當對於集體潛意識的屬性全然瞭解後,即可蛻變為聚則成形,散則為氣,身外身的陽神。最終不受此二元世界物理規則所限。
如果再往上修,從集體潛意識往上一級宇宙潛意識(空無)迴歸即是煉神返虛,最後粉碎虛空,與道合一。
道教還有依靠符籙、存思等法門,
符籙是利用資訊超載的方式創造次人格實現神通,後期也是可以往深裡修的。可惜目前很難看到有相關符籙修丹的傳承法本內容跟法脈。
存思是靠持續的內視覺觀想把身體各個部位器官組織形象的人格化來創造次人格,以達到後期運用次人格再深入修煉的方法。
原始佛教走的是另一條路,止觀雙運。
止即是定,通俗的講就是透過自我訓練引導到催眠狀態的能力。
觀的目的是催眠狀態下自我引導的能力。
傳統的說法雲裡霧裡的,網上一搜一大片,裡面很多概念被不明就裡沒有實修的後人以訛傳訛,已經失去本來意義。個人學習中醫從事中醫10餘年,橫向對比學習了傳統文化裡面各方面知識,也見識了相關方面的能人。目前我以科學一點,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大概論述一下我理解的內丹。
內丹術究其本質是個體潛意識啟用且實質化後期再人格化的具體操作方法。人體由眾多的骨骼支撐,肌肉軟組織包裹牽拉才構成的可以動態展現的個體,在身體形變過程中,往回恢復的那股力量或者說控制身體恢復本初的東西就是人體的個體潛意識,一般人的身體裡它處在顯意識不覺察的情況下調控著身體的各種機能,不同領域和宗教對其稱謂不同而已,瑜伽稱為昆達里尼,藏密稱為明點,佛教稱為明心見性,道教稱為丹,中醫稱為炁,太極稱為內勁等等。
修行人透過吞符(利用四覺並進和意識超載自我催眠)、打坐入靜(漸進式放鬆)、站樁自發動(打破平衡)、內家拳導引(把一個簡單動作放慢速度,用顯意識去觀察,長此以往隨著覺知力的提升就會發現運動時顯意識在前引導,瞬間個體潛意識跟在後面改變身體)、一心二用(本質是意識超載)等方法讓個體潛意識顯現被顯意識察覺到,為後期深加工做準備。
說到潛意識公認的兩大特性是:一,能量巨大;二,不識真假。如果靠顯意識依託的物質形體是不能夠探究世界本質實像的,所以在個體潛意識啟用並實體化後,給其一個通道,一般是任督周天,讓其迴圈不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讓身體內控制物質形體機能的的個體潛意識可以用顯意識熟練引導後,說明可以繼續下一步,也就是火候到了,把個體潛意識引導到泥丸宮,舉全身之力(生命力即個體潛意識)於一點爆破,把個體潛意識塑造成一個跟自己一樣的次人格,並且把感官跟本體建立連線,那麼這個次人格就是陰神。這個具有自我意識和感官的能量體是個體潛意識塑造而成,依靠他迴歸上一級即集體潛意識,當對於集體潛意識的屬性全然瞭解後,即可蛻變為聚則成形,散則為氣,身外身的陽神。最終不受此二元世界物理規則所限。
如果再往上修,從集體潛意識往上一級宇宙潛意識(空無)迴歸即是煉神返虛,最後粉碎虛空,與道合一。
道教還有依靠符籙、存思等法門,
符籙是利用資訊超載的方式創造次人格實現神通,後期也是可以往深裡修的。可惜目前很難看到有相關符籙修丹的傳承法本內容跟法脈。
存思是靠持續的內視覺觀想把身體各個部位器官組織形象的人格化來創造次人格,以達到後期運用次人格再深入修煉的方法。
原始佛教走的是另一條路,止觀雙運。
止即是定,通俗的講就是透過自我訓練引導到催眠狀態的能力。
觀的目的是催眠狀態下自我引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