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嶺說史
-
2 # 絳珠草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出自晚唐詩人杜牧的《泊秦淮》。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得把兩個詞語解釋一下:
1.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2.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樂,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其次要知曉晚唐大致的狀況。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朝後朝,長年藩鎮割據,在全國各地,藩鎮節度使掌控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主要的工作就是平息叛亂。君主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奸臣,疏遠賢良。本己是千瘡百孔了,再加上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侵擾邊界。唐王朝內憂外患,江河日下,及及可危了。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只是一個賣唱的女子,為了生活,只能是客人點什麼曲目她唱什麼歌曲罷了,她哪裡去管“後庭花”背後的故事。詩人表象上是斥責“商女”無知,實則劍指當朝的統治者,權勢顯達,不顧及國家己千瘡百孔,內憂外患,國事日趨衰敗的現狀,卻夜夜笙歌,醉生夢死。
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統治者的辛辣諷刺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患。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李老先生有塊地
這是因為詩人的心理非常狹隘。他不開心了就不允許別人開心。
人家商女本來就是以賣唱為生,客人點啥她唱啥,別說唱《後庭花》就是唱《十八陌》她也得唱啊。如果商女不服從客人還怎麼生活。
詩人看著別人作樂,自己心裡不爽就說:“商女不知亡國恨”,打著愛國的幌子侮辱別人,以打壓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形象。
如果在現代,有人看日本電影,唱日本歌曲,詩人是不是會說
“某某不知辱國恨,居然暢談蒼老師”
“某某不知辱國恨,居然還看奧特曼”
不過話又說回來,全詩: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本來就知道那地方是個尋歡作樂的地方,趕在一個煙霧朦朧的夜晚他去哪裡做什麼?不是為了尋歡作樂?是為了宣傳愛國?這是個什麼道理?
我推測詩人也是為了這位商女去的,結果讓別人給點了,他一時懷恨才寫下的這首詩。
-
4 # 天晴愛睡覺
這句詩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原文如下: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前兩句寫景,表明了環境,杜牧是在秦淮河邊的船上看著酒家歌舞昇平而寫的這首詩;
商女指的就是賣色賣藝的女子,亡國恨是針對《後庭花》而言,當初隋軍攻打南陳,陳後主陳叔寶不思進取,還在搞文藝活動,《後庭花》就是陳叔寶的作品,隋軍攻破建康臺城,陳叔寶還在吃喝嫖賭;
商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點歌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
-
5 # 槐序初旬
《後庭花》,全稱《玉樹後庭花》,本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的曲子,後被南朝末代皇帝陳後主填上了優美的新詞。在古時,若皇帝不精於政事,反而在這些聲樂上面極盡心思,都會被視為有著亡國之君之象,更何況南朝破滅於陳後主之手,因此《玉樹後庭花》也被視為亡國之音。在此句中,商女指的是秦淮兩岸的歌女。她們或許不理解這首歌所承載的一切,或許不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或者只是單純的覺得這首歌旋律好聽,或者只是因為詞動人,而在秦淮河上歌唱。亡國之音籠罩在金陵最繁華的河流上,配合著詩人前兩句的描寫,能讓觀者頓感一篇沉重悽哀。
此詩為詩人夜遊秦淮有感所作。秦淮兩岸歷來是煙花之所,聲色犬馬之地。全詩讀完,很容易讓人想到,也許在千百年前國運飄搖之際,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國破之時,也仍然是在這秦淮河,同樣一批歌女同樣唱著從宮廷流傳出去,後主親自譜寫的《後庭花》,在歌聲中葬送了一個王朝。尤其詩人前兩聯使用的多為悽清哀冷的意象,更加重了這種沁入骨髓的哀傷感。
-
6 # 萊茵山下876
杜牧的《泊秦淮》,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學過,其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即使我們沒有刻意去背,但依然能熟記於心。
不過,我們對這句詩的理解有一些錯誤。
我們現在讀這首詩,似乎在說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之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唱著醉生夢死的靡靡之音,這一句詩,將歌女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距離唐朝亡國尚有近百年,哪裡來的亡國之恨?
那麼這句詩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精讀杜牧的這首千古名篇《泊秦淮》。
02
泊秦淮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煙:煙霧。
泊:停泊。
煙霧迷漫在寒江之上,明月籠罩著白沙,夜裡,詩人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歌女。
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唐人絕句精華》中說:“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
如前所述,杜牧寫這首詩時並非亡國之時,所以並沒有什麼亡國之恨。商女不知者,不是現實之中的亡國之恨,而是不識曲中之恨。
她們不知道,這首歌曲背後蘊藏著一個國破家亡的故事,她們當然不知道,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並不高。
她們不知道,但是杜牧卻是知道的,他還知道,秦淮河邊的金陵,就是曾是南朝陳的首都。
在這個曾經的亡國之地,聽著曾經的亡國之音,自然引發了詩人對歷史的唏噓。
《詩式》:“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唱者無意,聽者有心。所以這兩句詩非責怪歌女沒有家國情懷,而是說歌女的歌聲,引發了詩人的興亡感慨。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江對面,歌女們唱著《玉樹後庭花》,但她們卻不知道,這首歌背後蘊含著一段亡國之恨。
03
品味這首詩,首先要品味詩給我們營造意境。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就給我們營造了一個迷濛冷寂的意境。“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
一般來說,詩人要先“夜泊秦淮”,才會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情景。先寫“煙籠寒水月籠沙”,是在詩的開篇,就營造了一個悽迷的環境氛圍,讓我們一開始,就感受到了詩人孤舟行客的淒涼內心,形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在這悽迷冷清之境,在這意興蕭索之時,忽然聽到了江對面傳來了紙醉金迷的歌聲,唱得竟是曾經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一邊是孤舟行客蕭索悽迷,一邊是酒筵歌席紙醉金迷,在這樣的情境對比之中,形成了引人感慨的藝術張力。
在這蕭瑟悽迷的寒江之上,一曲靡靡的亡國之音傳來,繁華與悽迷的對比,歡樂與蕭索的反差,怎能不引人感慨。
《詩境淺說續編》中雲:“《後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品味這首詩,還要品味詩中豐富的意蘊。
詩的開頭就營造了冷寂悽迷的意境,暗含著詩人江湖漂泊的孤寂悽清之感,“近酒家”大概也是想借酒一慰風塵之苦。
但是,此時聽到了江對面的靡靡之音,曾經的亡國之地,聽到曾經的亡國之音,詩的情感從個人的漂泊之苦,轉到歷史的興亡感慨。
“商女不知”又蘊藏著反諷的意味,商女不知,賓客也不知?在這國勢衰微之際,聽此亡國之音,這一句也表達出杜牧對中國人沉醉於歌舞,而不思國家興亡的痛心。
所以,這首詩中,蘊藏詩人個人漂泊的悽苦,蘊藏著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蘊藏著詩人對中國人紙醉金迷的痛心,還蘊藏著詩人對國勢衰微的憂慮。
但是,這些情感並不是割裂的,而是與詩的意境渾然一體的,這些情感也不是獨立的是,而是混合在一起的,我們並不能將其單獨抽離出來。
這就是這首詩歷來為人稱道的地方,詩只給我營造了一個意境,但卻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個人的、家國的、歷史的、現實的,都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
7 # 不吃秋刀魚的貓
此句是唐朝詩人杜牧所書《泊秦淮》的後兩聯。全詩如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全稱《玉樹後庭花》,本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的曲子,後被南朝末代皇帝陳後主填上了優美的新詞。在古時,若皇帝不精於政事,反而在這些聲樂上面極盡心思,都會被視為有著亡國之君之象,更何況南朝破滅於陳後主之手,因此《玉樹後庭花》也被視為亡國之音。
在此句中,商女指的是秦淮兩岸的歌女。她們或許不理解這首歌所承載的一切,或許不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或者只是單純的覺得這首歌旋律好聽,或者只是因為詞動人,而在秦淮河上歌唱。亡國之音籠罩在金陵最繁華的河流上,配合著詩人前兩句的描寫,能讓觀者頓感一篇沉重悽哀。
(然後是胡說八道的個人感想時間)
此詩為詩人夜遊秦淮有感所作。秦淮兩岸歷來是煙花之所,聲色犬馬之地。全詩讀完,很容易讓人想到,也許在千百年前國運飄搖之際,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國破之時,也仍然是在這秦淮河,同樣一批歌女同樣唱著從宮廷流傳出去,後主親自譜寫的《後庭花》,在歌聲中葬送了一個王朝。尤其詩人前兩聯使用的多為悽清哀冷的意象,更加重了這種沁入骨髓的哀傷感。
-
8 # 翻倍小螞蟻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去年到南京秦淮河遊玩的美好情景。
問題裡面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小李杜”裡面的小杜,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南京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歷史上,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後面還有明朝朱元璋、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建都南京。而秦淮河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如果到南京,是必到秦淮河,到秦淮河景區,你就可以聽到當地是毫不推讓地說秦淮河是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關鍵是這也是公認的,秦淮河稱第二,沒有河敢稱第一。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其實,此河自古曾是“風華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只是也是籍籍無名吧,晚唐杜牧的《泊秦淮》橫空出世,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後來就沒有改過名,坐穩了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寶座。
說回詩作。此詩是杜牧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
商女,賣唱為生的歌女。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做。陳後主沉溺於聲色,當年隋朝大軍已經越過長江,亡國在即,陳後主卻和寵妃張麗華及群臣們,沉醉在《玉樹後庭花》中不能自拔。最後,陳後主投降,成了亡國之君,《玉樹後庭花》也就成了亡國之音的代表。
歌女賣唱為生,可是她們決定不了自己唱什麼,只有過來秦淮河享樂的達官貴人們,讓她們唱什麼歌,她們就唱什麼歌。所以,在這裡,杜牧的矛頭是直指那些達官貴人,所謂上層精英人士。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雖然大唐早已無望,但有志之士,如杜牧者,還在想著如何中興,扶大廈於將傾。所以,此詩是借陳後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
南朝陳後主被隋朝所滅,而唐朝正是取代隋朝的,歷史的一頁才剛剛掀過,如今唐朝面臨內憂藩鎮,外患吐蕃,統治階層卻還沉迷於享樂之中而不自知,正如杜牧《阿房宮賦》所說: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另外一首提及南朝的,算是和《泊秦淮》同類型吧。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9 # 豪森林
這首詩是杜牧有感於晚唐頹唐衰敗,危機深重,而當道諸公和權勢階層依然紙醉金迷,乃作此興亡之嘆。
商女為何無視亡國之恨,兀自演奏靡靡之音,簡要歸納下列原因:
一、應客戶要求
商女屬於娛樂業從業人員,只知道完成客戶的訂單,其中一些甚至是權貴家蓄的歌姬,因此根本沒有選擇權。即使在國難時刻,多數客戶依然醉生夢死,召歌女也是為了感官享受,不會專門聽戰鬥歌曲。所謂“肉食者鄙”即是此意。
二、對王朝興衰無感
王朝更迭,不過一家一姓的帝位易主,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別是王朝末期,貪汙腐敗,橫徵暴斂,百姓已經到忍耐的極限,對朝廷早已沒有忠誠,何必在意江山易主呢?甚至反而認為可能是改變境遇的契機。
三、災難面前麻醉自己
無論是歌女,還是其服務物件,在大兵壓境的重大災禍面前都無能為力,興亡的大趨勢,過了某個臨界點,則非人力所能挽回。既然不可避免,那在承受災難之前,人的本能是逃避和麻醉自己。所以“隔江猶唱後庭花”。
-
10 # 一葉孤帆行萬舟
“後庭花”是一首亡國之曲,亡國之音。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一首音樂,其辭輕蕩,而其音甚哀,為綺靡之音。晚唐詩人杜牧,在一個秦準河的寒水被煙雲籠罩,秦淮河的白沙被秦淮河上空的月亮籠罩的夜晚,泊舟於接近酒家的秦淮河之上。路途的奔波勞頓,本想泊舟於酒家附近喝一壺濁酒以解旅途勞頓,可是,遠遠的就聽到不知亡國恨的商女在歌唱亡國之音“後庭花”。內心的沉悶,對唐朝前途的擔憂,杜牧滿懷憂愁的寫下這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屍,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回覆列表
這句詩句,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很多人中學時期就學過。
不過,為什麼大詩人杜牧會有這樣的感嘆呢?
首先來看詩句本身,雖然說得商女唱《玉樹後庭花》,但是有人唱,肯定有人聽啊,聽曲的人是誰呢?
這位聽眾就是陳朝亡國之君陳叔寶,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的文藝皇帝。
女子是悲哀的,她們的命運,在古代自己往往很難做主,她們那裡知道國家大事,她們又怎麼能左右國家大事。陳朝的掌舵人陳叔寶,又怎麼會想到亡國呢?貪圖享樂的他,只是仍然在聆聽著宮女們唱《玉樹後庭花》。
殊不知,隋朝大軍已然南下。
而杜牧所處的時代,何嘗不是唐王朝危機四伏之時,邊關藩鎮擁兵自重,朝廷牛李黨爭,唐王朝日漸衰敗。
雖然此時不如唐宣宗的大中年間,小太宗開創了大唐王朝最後的盛世,當轉瞬即逝,曾經無比輝煌的唐王朝煙消雲散,不復再有此等盛世。
而當時的朝廷,卻是茫然不知“亡國”在眼前。
所以,這首詩表面說的是商女,其實說的是陳後主陳叔寶,更深層的是說杜牧當時的朝廷當權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