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先生說:“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倪雲林畫一樹一石,千巖萬壑不能過之”;又說:“中國畫中的虛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間間架,俾物質能在裡面移動,反而是最活潑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紛紜節奏從他裡面流出來!”虛空之中生出生生不息的源泉,“有”正在“無”之間,“實”生於“虛”。
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知覺組織原則:
1鄰近性原則
2類似性原則
3封閉性原則
4完形原則
在繪畫或是詩詞中,“留白”將作品與接受者相連線。“空白”總是召喚著欣賞者,這些“不完整”提供了接受者想象的餘地,激發了他們的心理趨合能力(即格式塔心理學所言知覺組織原則中的第3、4條),利用主觀想象填充留白,於“無”中生髮出無盡的“意”來。如山水畫中用寥寥數筆勾勒出山川行雲,幾根線條或幾滴墨點,欣賞者卻能將自己過往所見山水美景投射到畫中留白處,又跟隨畫中墨跡完形出絕美風景。這一過程接受者是主動的而非被動,享受著自我創造的快樂。“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景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之間。”
留白是未定,是模糊,是無法求證。面對一部作品,它無法主動適應欣賞者,欣賞者也無法向作者求證自己所得理解是否符合其原意,正因為這種“非物”的模糊性、多義性,使得作品有更多闡釋角度,更有味道,更有意蘊,因而有了“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嚴羽對盛唐詩作之稱讚正在“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模糊性,而反對宋詩以“議論”為詩。
詩詞與繪畫的留白常常會產生“味在鹹酸之外”的意境。“鹹”與“酸”,本是兩種相異的味道,組合在一起是反常的,卻產生奇特且愉悅的滋味,這便是“反常合道”。墨色寥寥間空白沉潛,黑與白之間,有與無之間形成一種張力,兩級平衡而中和,恰恰調和出不可思議又怡人心脾的味道。“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正是此理。
王維詩作中“留白”頗多,“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多動靜相襯,明暗相合。蘇軾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是王維作品中的“留白”才讓欣賞者可“味”可“觀”。
“留白”體現的是老莊的“虛空”觀,追求自由,追求寧靜,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神韻,超脫物理形式,“坐忘”而“心齋”,追求精神的天人合一。
凡是經典之作皆有“留白”,也因為“留白”才使作品在歷史的闡釋鏈條中成為經典。
宗白華先生說:“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倪雲林畫一樹一石,千巖萬壑不能過之”;又說:“中國畫中的虛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間間架,俾物質能在裡面移動,反而是最活潑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紛紜節奏從他裡面流出來!”虛空之中生出生生不息的源泉,“有”正在“無”之間,“實”生於“虛”。
•趨合性心理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知覺組織原則:
1鄰近性原則
2類似性原則
3封閉性原則
4完形原則
在繪畫或是詩詞中,“留白”將作品與接受者相連線。“空白”總是召喚著欣賞者,這些“不完整”提供了接受者想象的餘地,激發了他們的心理趨合能力(即格式塔心理學所言知覺組織原則中的第3、4條),利用主觀想象填充留白,於“無”中生髮出無盡的“意”來。如山水畫中用寥寥數筆勾勒出山川行雲,幾根線條或幾滴墨點,欣賞者卻能將自己過往所見山水美景投射到畫中留白處,又跟隨畫中墨跡完形出絕美風景。這一過程接受者是主動的而非被動,享受著自我創造的快樂。“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景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之間。”
•“非物”之模糊性留白是未定,是模糊,是無法求證。面對一部作品,它無法主動適應欣賞者,欣賞者也無法向作者求證自己所得理解是否符合其原意,正因為這種“非物”的模糊性、多義性,使得作品有更多闡釋角度,更有味道,更有意蘊,因而有了“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嚴羽對盛唐詩作之稱讚正在“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模糊性,而反對宋詩以“議論”為詩。
•“反常合道”詩詞與繪畫的留白常常會產生“味在鹹酸之外”的意境。“鹹”與“酸”,本是兩種相異的味道,組合在一起是反常的,卻產生奇特且愉悅的滋味,這便是“反常合道”。墨色寥寥間空白沉潛,黑與白之間,有與無之間形成一種張力,兩級平衡而中和,恰恰調和出不可思議又怡人心脾的味道。“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正是此理。
王維詩作中“留白”頗多,“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多動靜相襯,明暗相合。蘇軾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是王維作品中的“留白”才讓欣賞者可“味”可“觀”。
“留白”體現的是老莊的“虛空”觀,追求自由,追求寧靜,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神韻,超脫物理形式,“坐忘”而“心齋”,追求精神的天人合一。
凡是經典之作皆有“留白”,也因為“留白”才使作品在歷史的闡釋鏈條中成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