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皂角、肥皂莢、大皂、日丁、皂丁。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10米以上。樹枝、樹幹上有圓筒狀分枝的堅硬針刺(皂角刺),小枝有細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8~14枚;小葉互生,極接近,葉片卵形、矩圓形或披針形。花淡黃綠色。莢果扁長而微彎,形似鐮刀,厚木質,兩面突起,紫黑色,有光澤。秋季採莢果,四季採刺,曬乾。
【生長環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多生於路邊、村莊附近,多為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有小毒。消痰平喘,通竅攻堅。
【驗方精選】第一方:皂角刺30克。
用法:取上藥,與大棗10枚煎半小時以上,棄渣取藥液300~400毫升,與粳米30克煮成糊狀。分2次服用。
主治:亞急性盆腔炎。第二方:皂角籽200粒。
用法:同陳醋一斤,紅糖6克,放入沙鍋內浸7日,上火熬幹,皂莢籽微黃時研為細粉,分20包。每日1次,每次1包,煎湯沖服。
主治:淋巴結核。第三方:皂莢適量。
用法:放鐵鍋內,火煅存性,碾細為末。1~2歲每日服1克,3歲以上每日2克。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兒急、慢性洩瀉。第四方:皂莢2枚。
用法:取上藥,與鹽15克同燒赤,研細。夜夜揩齒。
主治:齒齦萎縮、牙齒鬆動。第五方:皂角適量。
用法:取上藥,燒灰研末。用茶油調塗傷口及周圍。
主治:馬咬傷。第六方:皂莢適量。
用法:放鍋中火煅存性,研細為末。每次1克,每日2次,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兒厭食症。第七方:皂角10個。
用法:取上藥,研成細末,米醋適量調和。塗於頸與下頜部,幹即換塗。
主治:乳蛾。第八方:皂角粉少許。
用法:取上藥。塗人鼻腔,待打噴嚏時,用手指堵住無異物之鼻孔,以增加壓力即可。
主治:鼻腔異物。多見於小兒。
【別稱】皂角、肥皂莢、大皂、日丁、皂丁。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10米以上。樹枝、樹幹上有圓筒狀分枝的堅硬針刺(皂角刺),小枝有細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8~14枚;小葉互生,極接近,葉片卵形、矩圓形或披針形。花淡黃綠色。莢果扁長而微彎,形似鐮刀,厚木質,兩面突起,紫黑色,有光澤。秋季採莢果,四季採刺,曬乾。
【生長環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多生於路邊、村莊附近,多為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有小毒。消痰平喘,通竅攻堅。
【驗方精選】第一方:皂角刺30克。
用法:取上藥,與大棗10枚煎半小時以上,棄渣取藥液300~400毫升,與粳米30克煮成糊狀。分2次服用。
主治:亞急性盆腔炎。第二方:皂角籽200粒。
用法:同陳醋一斤,紅糖6克,放入沙鍋內浸7日,上火熬幹,皂莢籽微黃時研為細粉,分20包。每日1次,每次1包,煎湯沖服。
主治:淋巴結核。第三方:皂莢適量。
用法:放鐵鍋內,火煅存性,碾細為末。1~2歲每日服1克,3歲以上每日2克。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兒急、慢性洩瀉。第四方:皂莢2枚。
用法:取上藥,與鹽15克同燒赤,研細。夜夜揩齒。
主治:齒齦萎縮、牙齒鬆動。第五方:皂角適量。
用法:取上藥,燒灰研末。用茶油調塗傷口及周圍。
主治:馬咬傷。第六方:皂莢適量。
用法:放鍋中火煅存性,研細為末。每次1克,每日2次,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兒厭食症。第七方:皂角10個。
用法:取上藥,研成細末,米醋適量調和。塗於頸與下頜部,幹即換塗。
主治:乳蛾。第八方:皂角粉少許。
用法:取上藥。塗人鼻腔,待打噴嚏時,用手指堵住無異物之鼻孔,以增加壓力即可。
主治:鼻腔異物。多見於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