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64618880132

    君子一詞早在《易經》(傳說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現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後上升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是自孔子始的,並且被以後的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為華人的道德典範.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我們對君子的形容,那麼什麼人才是君子呢?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總之能被稱為君子的人在德行和品格上都非常的優秀,遠遠超過一般的道德標準,在小編看來君子不外乎就是思想境界超脫的高潔之士,能夠以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如芝如蘭品行讓人敬仰和陶醉。

    在春秋戰國之前,君子一詞並不是用來代指品德高尚的男子,而是用來形容王權或者處於貴族階層的男子,君子即君王之子,是對貴族的一種稱呼,君這個字中,“尹”所代表的就是手握象徵權利的權杖,而“口”則是發號施令的意思,“君”這個字就是手握權杖發號施令之人,也就是王權或者貴族,那麼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們今天的意思呢?事情還是要從春秋時期說起,儒家聖人孔子為君子這個詞賦予更高的道德指標和規範。

    在小編分析看來,這樣的情況出現,其實正是孔子所希望看到的,君子從權利的掌握者成為道德楷模,這一直是儒家學派一直要努力達到的目標,那就是執政者即是德行高尚者,只有君主仁慈友愛,那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才能夠獲得幸福,正如孔子周遊時候遇見的死於虎口的三代父子,苛政猛於虎無疑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現象,而造成這樣悲劇的正是處在權利巔峰的統治階級,只有統治者愛民如子,天下大治這樣的現象才會消失。

    孔子將“君子”從身份延伸成道德典範,其實就是為了完成自己最初裡理想,透過提高人們的素質結束動盪的亂世。一代大儒為了大同之夢奮鬥了一生,天命之年依然奔波於諸侯之間,這樣的賢者行為正是儒家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君子不外如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里達摩院能為社會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