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
2 # 涓涓叮
現在的孩子缺少挫折教育是真,心理承受力差也是真。
但我認為,如果說有些孩子走極端是因為以上兩項因素則不然。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有些孩子自殘和自殺呢?
筆者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現在有很多孩子,從小都很受寵。一開始從耍小性子開始,隨著父母長輩們的遷就,慢慢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毛病。毛病重了,有些家長就突然無法忍受了,要嚴管了。可這個時候的小霸王,硬刺已經形成。硬碰硬地管教就很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了。有些孩子因而選擇自殘甚至自殺極端方式,以此來反抗家長的管制。殊不知,從沒有經歷什麼傷害的他們,根本不會去考慮事情的嚴重性和不可挽回的災難。若是知道,估計他們也不敢。
所以說,長輩寵孩子得有度,不要讓溺愛成為一種致命的傷害。從小讓孩子受點挫折,鍛鍊一下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甚至適當的讓孩子見識一些關於生命的恐懼,讓其產生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好的。
-
3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大家好,我是空媽。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家長都有不同的看法,這裡空媽個人的觀點是:這種所謂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恰恰是因為孩子的自尊心被長期打壓的結果。
我們現在的教育,大家應該都感覺得到對孩子的壓力,要比我們當年大得多。
而我們很多家長奉行的又是“嚴苛”、“高要求”的教育方式,平時給與孩子的鼓勵與肯定非常少,一切就是向成績看,考好了那是父母精心培養的結果,考差了,那就是孩子自己不努力,就是沒有人家好的原因。
這樣的教育氣氛下,孩子真的很難保持很高的自尊水平,我們都知道一旦一人自尊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往往表現出來的就是特別容易被其他人事影響自己的心態。
更直白一點兒,就是特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或者別人的幾句話就情緒低落,而且非常難以恢復過來。
這歸根究底還是因為這個孩子平時被“打擊”得太多了,我們很多家長有這種心態,就是孩子就是要在“批評中成長”,這樣的孩子將來比較“扛事兒”。其實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恰恰因為失掉了太多的自信與自尊,反而會變得脆弱不堪。
所以空媽覺得,想要讓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戰勝挫折的能力,就應該保護好他們的自信心與責任感,這才是他們能夠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最為重要的籌碼。
-
4 # 怎樣做家長
首先,我們一起來思考什麼是“挫折教育”?
“百度”查詢到的概念: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在我看來,小朋友玩摔跤了,家長在遠處觀察著,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就是挫折教育;孩子放學後,家長不以“書包重,怕孩子駝背”為由幫孩子背書包,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就是挫折教育;冬天了,讓孩子依靠自己的感知器官,判斷是否要多穿衣服,這就是挫折教育;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見老師來家裡玩,主動端果盤給老師,不小打在地上了,家長沒有說教與指責,微笑平和地和孩子一起收拾,這就是挫折教育。孩子考試自我感覺不理想,在媽媽面前顯得不開心,媽媽微笑平和抱抱孩子,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已經努力過了,媽媽永遠相信你,這就是挫折教育。
其次,孩子是真的“心理承受力差”嗎?我想說,“心理承受力差”是成人給孩子貼的有毒標籤。我們憑什麼判斷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的?憑孩子做出的相關行為嗎?我們為何不去追問為何孩子最做出這些行為呢?而在孩子出事後,卻給如同白紙一般不可限量的孩子貼上了一個”心理承受力差“的標籤。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視角,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當時發展的狀態。孩子的一切言行,沒有好壞對錯,可以與否之分。存在就合理,存在就是需求。
最後,是孩子缺失挫折教育,還是我們家長不懂如何科學教育孩子呢?生命的本質屬性是需求,是生存,發展的需求。生命從誕生那一刻起,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挫折,經受著內外部的干擾。但神奇之處在於,生命與生俱來就具積極向上的生長力量。它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生存與發展。比如說,孩子渴了,他會想喝水;餓了,需要吃飯一樣。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自身無法解決的,他會發出”求助“訊號,尋求家長的支援與幫助。如,孩子無法拿到高出的東西,需要家長幫忙,家長就得幫忙拿下;如果孩子想去同小區的同學家完,孩子晚上一個人不敢出門,需要家長陪同,家長就需一起去。
可以這樣說,現在出現”熊孩子“,“巨嬰”等現象,都是家長不懂教育而去教育造成的惡果。
-
5 # 絡淺微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是因為缺少挫折教育,是缺少了對大自然的愛,對生活美好的發現,缺少了自己可以開發玩耍的自由,缺少了與同齡孩子的交流,缺少了個人空間。
很多人覺得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享盡了福氣,父母愛,爺爺奶奶愛,姥姥姥爺愛,還有其他親屬的疼愛。
這些愛也可以說是關注,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一個孩子身上,他感覺到的是變相的愛了,這種愛如蜘蛛網一樣,看似有網眼,卻密不透風。想掙脫出去,又被粘回來。
孩子天性是需要和大自然接觸的,過去的孩子是在大自然里長大的,抬頭是藍天,低頭是草地和稻田。
可以在泥土裡玩,在水裡遊,內心被壓抑的少,即使因為淘氣被父親揍一頓,對明天的快樂生活還是有期待,甚至有小心眼的智慧和父母玩捉迷藏,打馬虎眼。心思剔透,沒有來自家庭壓力成才的煩惱。
內心有彈性的人一定不是被束縛,被壓抑久了的人,他有屬於自己的天性被不懂得教育的父母無意中看似忽略實際孩子得到的尊重的快樂。
這裡提到的天性,不是西方國家推崇的人本主義教育,不是自我為中心的反傳統,反權威,反社會的個性自由。
是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觀念的虛心,認真,努力,刻苦,負責,熱愛自己應該學習內容的個性品質。
孩子在接觸大自然中,熱愛四季,在與同齡人玩耍中學會人際交往的經驗,充滿了對世界的試探與瞭解,孩子內心裡Sunny的東西多,一個內心裡灑滿Sunny的人不會遇到一點挫折就折斷的,會在挫折中總結經驗,沒有外來的揠苗助長,跟隨自己內心發現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能經受住挫折,有幸福感,活的真實。
-
6 # 老崧
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不一定需要【挫折教育】這種極端化的形式,日本的經驗只是源自武士道精神的一種選擇,不代表理論上的必然。
孩子們的承受能力的增加與成長,關鍵在於孩子們承受能力的日常訓練。
在家長與教師那裡,只需要注重一個原則,那就是對待孩子們實施【教會,試煉成功,放飛追責】三部曲。
教會,在於理論上的明白與注意事項的清楚後,在教育者的陪護下從易到難的反覆(三次以上)操作成功。
試煉成功,是教育者遙觀不陪護的情況下孩子們的獨立完成任務。至此,可以算作是孩子們的一個能力了。
以後這方面的問題教育者不再管,由孩子們自負其責。只是,確定行為的正確標準,並且對每次各種環節能力具備的做事結果進行問責,而做事過程中的心理調節由他們自己完成。
這樣,教會越多,能力越強,承受心理也日漸增加。
教育者們慢慢的由計較過程變成了計較結果。承受力,在追責的每一次的反思與反省中增加。
-
7 # 陳姐姐講郎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為家人父母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
最近有看到太多的新聞報道,學生因承受不住心理壓力而跳樓自殺的事件了。廣西一名學生在居家學習的時候,總是拿手機玩遊戲,被爸爸批評了一頓。第二天爸爸讓他不讓再玩手機的時候,突然眾身一躍從窗戶跳了出去。事後調查爸爸哭著說平時媽媽特別溺愛孩子,導致孩子接受不了任何批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名高三學生的身上,該學生在學校玩手機、對同學搞惡作劇。班主任請家長到學校共同協商教育,最後該學生情緒不穩定,做出跳樓舉動。
這些事件有共同的特點,被批評後心理承受不住想逃避現實。在我們看來做錯事被批評是多麼平常的事情,但些孩子可能從來沒受過這麼大的委屈,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這就是生活中缺少挫折。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做父母的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披荊斬棘為孩子排除萬難。就算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也能找出各種理由推卸責任。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磕了碰了屬於正常現象,可這個時候就會有父母來找茬。本來孩子間相互交流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自己是不能受一點點委屈的。學校秋遊,家長拒絕讓孩子參加的理由是太陽會把孩子晒傷的。孩子覺得可以克服的問題,父母卻不捨得放手。事實上操心越多,保護得越好,孩子的心理會變得越脆弱。
在學校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家長,當孩子上學遲到時,他的父母給的理由是我睡過頭了,沒有送孩子去學校,對不起老師、你不要罰他。有學生不寫作業,父母怕孩子被批評,幫孩子寫作業等等……總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做掩護,孩子不能為他的錯誤承擔責任,他哪來的挫折呢?
在生活中太順了,一旦發生比較難解決的事情之後會變得手足無措,當心理承受不住時就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所以作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是讓他直面挫折,最終讓孩子可以自己保護好自己。
-
8 # 小芒果乾冰
培養孩子的逆商,對於現在的小孩尤其必要。現在的生活較舒適,大人又給孩子過多的關愛,孩子的生活順利幸福。
而逆商相當於一個人心理上的免疫力,當家長把孩子生活中的負面東西有意無意地給遮蔽掉了,孩子生活在一個近乎無菌的環境裡,他的心理免疫力就缺乏鍛鍊;長大後,當他暴露在真實環境裡,經歷生活的起起落落,就會表現脆弱,難以承受。
低逆商:這種人一遇事情,就覺得天要塌了,驚慌失措,或是逃避,做事沒勁頭,沒信心,沒有持之以恆的毅力。
中等逆商:指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能力和潛力來應付困難局面,覺得花了很大精力,還不時有無助感或失望心態產生。
高逆商:這類人看問題深刻,能分清問題的前因後果和自己所處的位置,找出儘可能有利或減少負面影響的方案來。
幫助孩子排解壓力,快樂成長,是父母的分內之責,然而,對於孩子壓力大的表現,你又瞭解多少呢?
怎麼看出孩子壓力大?
無理取鬧——孩子感到壓力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極度情緒化,喜怒無常。其實這“無理”隱藏的正是他們的壓力。
反常沉默——有些孩子在心理壓力的影響下,變得不再那麼像孩子,他沉默、嚴肅,無精打采,甚至經常發呆。
身體語言——有壓力的孩子會通過暴食、吃手指、咬指甲、揪衣角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情緒。
攻擊行為——這是孩子的一種發洩方式。它的具體表現可能是打人、毀東西、欺負小動物甚至自殘,以此來發洩和緩解內心壓力。
頻繁生病——孩子不會偽裝情緒,因為壓力而產生的焦慮折射到身體上,就會造成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如果某段時間他頻繁地生病,那就該考慮是不是壓力引起的精神緊張。
逆商的培養不同於挫折教育。家長們有時可能陷入下面幾個誤區:
1.為了挫折教育,故意製造挫折
孩可以子多體驗各種經歷,比如,帶孩子去農村住一段,或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等。
但是,不少家長心裡有了挫折教育的想法之後,就對孩子過分嚴厲、苛刻,動輒訓斥或打罵,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應有的幫助、支援和鼓勵。其實這種做法恰恰是剝奪了孩子抗挫折的資本,對提高抗挫折能力是有害的。
2.不注意挫折教育的時間性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程度都應不同,要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去調整。
3.當孩子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完全撒手不管
或許你認為這是在鍛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家長是應該儘量讓孩子學習獨立處理問題,但是,挫折教育的關鍵不在於遇到挫折,而在於這時家長的引導。
家長的責任是,教給孩子怎樣應付困難。所以家長要認真分辨事件的程度和性質,區別對待,不能真的完全放手。有些我們認為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其實是很大的事。
4.完全放棄肯定、誇獎、鼓勵、賞識
其實這些跟挫折教育不矛盾,關鍵是方法問題。
-
9 # 霍體清
現在的孩子真的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嗎?
在1993年,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草原進行了一次野營拉練比賽,當時都是12、3歲的孩子,沒人帶一定量的水和食物,看誰能堅持走到終點,比賽開始了,中國的孩子身邊有家長開車跟著,喝了就喝水,而日本孩子儘量節約,計算著這點水怎麼能堅持到最後,吃飯的時候,日本孩子不說話,沒聲音,抓緊時間吃飯,而中國孩子嘰嘰喳喳,睡覺的時候,日本孩子抓緊躺下,快點入睡,中國孩子閒聊,三天的比賽,日本孩子完勝,中國很多孩子都是半路掉隊,沒堅持下來,當時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寫出了詳細的報告,上報黨中央,引起重要領導的重視。
當年參加比賽並失敗的中國孩子已經40歲了,這些人已經成年,應該有了孩子,新成長起來的孩子,問題似乎更多,各種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鬱症呈現低齡化,抗打擊能力很差,經不起一點挫折。想想孩子的成長環境,什麼都是包辦,一點家務都不會做,一點責任心,感恩心都沒有,不敢面對,害怕失敗,並且有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不能正常學習。
我們都知道,溫室裡的花朵,小草,看著很鮮豔,很嬌嫩,但放到外邊,經不起風吹日晒,誰家的孩子都金貴,但問題在於,有的花草可以在溫室帶一輩子,而孩子總要面對風雨,要從小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錯了不批評,一起總結,讓孩子在磕磕絆絆中成長,不斷強大。
只有不怕失敗的人,才能面對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
10 # 海邊漫步人
答:就題主提出的問題,根據現階段的家庭、及學校教育,筆者作如下解答。
有些孩子的家長也不懂什麼是挫折教育,他們不認為孩子受點委屈,有助於將來的成長,只是一味驕縱、溺愛孩子。
如果孩子受點委屈,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孩子沒有一點擔當。
二是學校也不敢開展挫折方面的教育。別說挫折教育,就是一些運動劇烈的體育專案,如籃球、足球、單雙槓、跳馬等專案,老師也不敢開展。
為什麼,如果開展這些專案,學生出了人身傷害事故,板子一定打在學校、老師身上,輕則賠錢,重則老師會丟掉飯碗。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挫折教育如何開展?
三、挫折教育缺失帶來的後果。一是孩子沒有吃苦受累精神,遇到困難束手無策,只會求助家長,成了沒有擔當,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成批“啃老族”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點;二是容易走極端,如果孩子受到挫折得不到解決,他們往往訴諸暴力,或採取自戧的方式的解決,其後果往往是家庭難以承受的。
回覆列表
【是我們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還是孩子的差?孩子是與生俱來的勇敢者。成年人在孩子眼裡都是巨人,即使這樣他也要努力成長。如果換成我們成年人,在滿屋子巨人的環境裡,還能保持持續成長的勇氣嗎?】
對此問題,我的看法是:
挫折教育要不得,我們只需要鼓勵孩子。
(挫折教育概念: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01
為什麼不需要挫折教育?
因為是我們成年人的一些教育方式在讓孩子感到受挫,而不是孩子的承受能力差。
我有5個理由,
理由一:在孩子眼裡,我們大人們都是巨人,行動迅速,無所不能。即使孩子有這樣的感受,他們每天都沒有放棄成長,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勇氣在支撐著他們弱小的身體。
理由二:孩子在成長中,不斷遇到挫折和困難,正是我們成年人目前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感到氣餒和沮喪,一點點消磨了他們的勇氣和自信。
理由三:我們父母的一些有意無意的言行舉止,常常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而且他和父母的關係是不平等。這樣是在消融孩子的勇氣。
理由四:成年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更聰明、更厲害、很有能力。比如說,和孩子玩遊戲,總是大人贏。當孩子對此表達不滿時,我們卻對他生氣。這些都在打碎孩子積極向上的勇氣。
理由五:挫折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果,更多的是消極和孩子的抵抗。比如,有些孩子遭遇失敗會越挫越勇,而有些孩子在經歷失敗後就一蹶不振。
我們父母很多的行為都在阻礙孩子對發掘自己的能力和優點的巨大努力,是我們在消磨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個時候,難道還要給孩子更多的挫折嗎?
大多數當代父母都在驕縱和壓制之間搖擺不定,因而對子女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父母能力不足而責怪他們。沒有人教過他們應該怎麼;他們本身就是這些困惑和衝突的受害者。
02
用鼓勵代替挫折教育
建議一: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對孩子的鼓勵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建議二:如果我們看到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他是個氣餒的孩子,是個缺乏鼓勵的孩子。沒有鼓勵,孩子找不到歸屬感。
建議三:有些孩子在經歷失敗後可能就一蹶不振,這些對自己和未來都不抱期待的孩子應該得到我們的鼓勵,對待他們要寬容善良。
建議五: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父母不需要帶著評判來重視自己。
建議六:鼓勵孩子,犯錯誤只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一件讓自己感到羞恥的事情。
建議七:鼓勵的語言,你的確很努力;我相信你能解決好這個問題;我相信你能把這件事辦好;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愛你;你真的很努力,你值得這個100分。
03
總結
我們的教育裡一直有個悖論:我想讓你好,就得先讓你感覺糟糕!“挫折教育”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可是,要知道只有感覺好了,才能做得好,難道不是這樣嗎?——當人感到沮喪時,很難學習和成長。
最後,我想用我敬佩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一段話作為今天話題的結束:
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總體來說,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任務。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