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傻傻的稍稍
-
2 # 默示錄曲目
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動力。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追逐物慾等思想侵蝕了一些人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複雜化,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改變,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長孝親的傳統美德逐漸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識,也以沒時間、沒精力等各種藉口,不能把“孝”付諸於行動,人們思想中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了滑坡現象。適時開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孝德”教育中心靈得以淨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並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的體現昇華至愛自己的崗位、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老師……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最終實現思想境界的昇華。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著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古人有句話說“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孝道講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給予父母的生活條件是否優越,作為判定是否孝順的標準,那窮人的家子弟就永遠沒有孝子了。但歷史事實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門出孝子,國難顯忠臣,越是貧窮的人家,越容易出現孝子賢孫;越是那些富貴人家,越容易出現違逆父母的不肖子孫。
回覆列表
再婚老伴兒去世後,繼子女是否有贍養義務,取決於繼父母是否對繼子女盡了撫養義務。 如果繼父母對繼子女盡了撫養義務,繼子女就應當對繼父母盡贍養義務。 反之,如果繼父母沒有對繼子女盡撫養義務,繼子女就不應當對繼父母盡贍養義務。 《婚姻法》第二十七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係的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