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我要說153519311
-
2 # 沉140769451
三國演義裡當然把諸葛亮寫的厲害些,不過司馬懿嚴守不戰,諸葛亮再厲害也沒用,諸葛亮強攻司馬懿是下下策,司馬懿嚴守不戰,是上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打仗不是逞兇鬥狠,而是要阻止敵人達到戰爭目的,而讓自己達到戰爭目的,怎麼達到的目的,就不重要了。諸葛亮數出祁山都沒有達到目的,而司馬懿卻達到了己方的目的,所以,他是戰爭的勝利方,他勝過諸葛亮。以某些戰鬥的勝負判斷將領的才能,是很膚淺的看法。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政治目標,而不是為了戰場上的勝負,死了多少人,有多精妙的指揮。
孫子說: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諸葛亮幾乎違背了孫武子提出的所有的用兵原則,焉能不敗!
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戰,他們各取所需。諸葛亮為了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要的是糧餉、兵器等物資。司馬懿為了籠絡人心,建立個人圈子要的是時間。一個想所得而主動進攻,一個為延時堅守不出。由於雙方都把對手吃透了,諸葛亮無奈司馬懿無賴。最終,諸葛亮因過度勞累,身體疲憊,油盡燈枯而死。司馬懿則以逸待勞,笑到了最後。單從軍事才幹上說,諸葛亮足智多謀,略勝一籌。司馬懿則老謀深算也不差多少。從達成目標上來說,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完敗。司馬懿拖死了諸葛亮,發展起了自己的人脈,為後來舉事奠定了基礎,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