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俙(1013-1100),字景蕃,南隅人(一說是海口鎮人),4歲參加童子試,真宗趙恆賜他進士出身,史稱“北宋神童”。
大中祥符六年(1013),蔡伯俙出世。九年(1016),蔡伯俙4歲,實則3週歲。這一年,他的鄰居有一個舉人,為他父親六十大壽寫了一篇祝壽詞,每天早上起來朗聲背誦,一連三個早上,舉人還不能完完整整地背下祝壽詞,而在隔壁聽了三個早上的蔡伯俙卻能一字不漏地背下舉人寫的祝壽詞,這使舉人十分驚訝,這孩子過耳不忘,認定是一位神童。所以向他父親建議,無論如何要讓蔡伯俙參加童子試。
這一年真宗詔告天下,要在次年的立春日在京城開封舉行童子試。舉人得到這個訊息,已是當年八月了。福清離河南開封幾千裡,所以早早催蔡伯俙的父親帶兒子進京赴考。蔡伯俙家庭世代務農,一年收成僅夠全家不餓,只能借了些許盤纏啟程,這些錢僅夠吃飯、住宿,不夠買馬,也僱不起轎,所以只好由他父親揹著,一路爬山涉水,曉行夜宿,走了近兩個月,才到達京城開封。
古時候的童子試,不是考兒童能識多少字,而是考兒童的記憶力,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能背下考官念過的文章或詩詞。當時,參加童子試兒童不到20位。最後,只有蔡伯俙一人被選參加殿試,即到金鑾殿接受皇帝面試。蔡伯俙當殿背誦了“御製詩”,真宗龍顏大悅。他認為,盛世才能出神童。因此,真宗當殿賜蔡伯俙“進士出身”,成為歷史上年紀最小的進士,封為秘書省正字並賦詩一首讚揚蔡伯俙:七閩山水多靈秀,四歲奇童出盛時。家世應傳青白訓,嬰孩自有老成資。才當學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萬里有前期。還把蔡伯俙留在宮中陪太子趙禎讀書,稱“東宮太子伴讀”,太子趙禎就是後來繼位的仁宗皇帝。
一天,蔡伯俙和太子在宮院學習繪畫,蔡伯俙畫了一幅農民種地的畫。剛好真宗來看望,看了蔡伯俙畫的農民個個“蒿目菜色”,便向為何把人畫成這樣。蔡伯俙說,小臣的家鄉是貧窮之處,民眾個個都是這個樣子。真宗聽了感嘆良久。
後來蔡伯俙在仁宗朝任管農業的“司農卿”,並在這個任上做了65年,83歲才離休回到家鄉。四年後逝世, 享年87歲。
蔡伯俙(1013-1100),字景蕃,南隅人(一說是海口鎮人),4歲參加童子試,真宗趙恆賜他進士出身,史稱“北宋神童”。
大中祥符六年(1013),蔡伯俙出世。九年(1016),蔡伯俙4歲,實則3週歲。這一年,他的鄰居有一個舉人,為他父親六十大壽寫了一篇祝壽詞,每天早上起來朗聲背誦,一連三個早上,舉人還不能完完整整地背下祝壽詞,而在隔壁聽了三個早上的蔡伯俙卻能一字不漏地背下舉人寫的祝壽詞,這使舉人十分驚訝,這孩子過耳不忘,認定是一位神童。所以向他父親建議,無論如何要讓蔡伯俙參加童子試。
這一年真宗詔告天下,要在次年的立春日在京城開封舉行童子試。舉人得到這個訊息,已是當年八月了。福清離河南開封幾千裡,所以早早催蔡伯俙的父親帶兒子進京赴考。蔡伯俙家庭世代務農,一年收成僅夠全家不餓,只能借了些許盤纏啟程,這些錢僅夠吃飯、住宿,不夠買馬,也僱不起轎,所以只好由他父親揹著,一路爬山涉水,曉行夜宿,走了近兩個月,才到達京城開封。
古時候的童子試,不是考兒童能識多少字,而是考兒童的記憶力,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能背下考官念過的文章或詩詞。當時,參加童子試兒童不到20位。最後,只有蔡伯俙一人被選參加殿試,即到金鑾殿接受皇帝面試。蔡伯俙當殿背誦了“御製詩”,真宗龍顏大悅。他認為,盛世才能出神童。因此,真宗當殿賜蔡伯俙“進士出身”,成為歷史上年紀最小的進士,封為秘書省正字並賦詩一首讚揚蔡伯俙:七閩山水多靈秀,四歲奇童出盛時。家世應傳青白訓,嬰孩自有老成資。才當學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萬里有前期。還把蔡伯俙留在宮中陪太子趙禎讀書,稱“東宮太子伴讀”,太子趙禎就是後來繼位的仁宗皇帝。
一天,蔡伯俙和太子在宮院學習繪畫,蔡伯俙畫了一幅農民種地的畫。剛好真宗來看望,看了蔡伯俙畫的農民個個“蒿目菜色”,便向為何把人畫成這樣。蔡伯俙說,小臣的家鄉是貧窮之處,民眾個個都是這個樣子。真宗聽了感嘆良久。
後來蔡伯俙在仁宗朝任管農業的“司農卿”,並在這個任上做了65年,83歲才離休回到家鄉。四年後逝世, 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