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漁寡歡
-
2 # 小早讀書
中國大多數父母確實是沒有性別觀念,我認識的一個人,閨女十一二歲兒子八九歲,他們至今還一塊洗澡,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有很多的原因,父母缺少很多育兒的知識,很多父母守著自己孩子換衣服,這就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別模糊,學校教育缺少性別教育,我們的教育有點過分的注重應試,而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健康人格的塑造卻忽略了,也有社會的原因,性別教育不可避免的提到性,社會談性色變,沒有人敢說,我們的文化就是內斂的,這種話題很少有人提及。
性別教育這是一個比較敏感又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前衛者認為,應該從小讓孩子接受性別教育,甚至是性教育,保守者認為,不宜刻意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客觀說兩種觀點各有千秋,前者立足於認知,後者著眼於傳統。
性別教育,為何成為了許多父母所忽略的成長課題?
究其原因,個人認為主要在於文化傳統原因及不好把控尺度兩方面。
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羞於啟齒談論性的話題的。含蓄是我們慣有的語言方式,要讓父母跟子女談性別,談性,絕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不自然,難於啟齒,尤以父女之間為甚。所以很少有父母刻意與子女談性教育,除非是意識到了“危機”,才會針對性的談起。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國際化趨勢如何走向,社會文化趨同如何日益密切,但不可否認,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具有自己文化傳統的薰陶之下,必然會影響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包括對性的觀念和對自己子女性別、性教育的理念。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中國式”的性別教育雖有弊端,但它相承了傳統中含蓄的特質未嘗不是好事。
不好把握尺度,是性別教育面臨的尷尬局面。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獲取性別的相關知識,從而形成正確健康的性別觀念。這些知識在中小學課程內容做了相應的設定,從知識的角度讓孩子接受性別教育,比較符合我們的國情和傳統。
家庭教育是生活化的,就性別教育而言,家長很難從純知識體系進行教育。而一旦在生活化狀態下,很不好把握尺度,孩子不自在,家長不自然,效果也大打折扣,講不好更糊塗。
家長能做的是讓孩子具有性別意識,保護好自己。家庭教育是沒有必要將性別或性教育講透徹,只需要讓孩子具有性別意識,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角色,保護好自己。
總之,性別教育雖然是孩子成長必須面對的課題,但其終究只是孩子自我認識和自我接受的一個方面,正確引導、適時點拔是必要的,大張旗鼓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