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子遇到后稷
-
2 # 山野村夫書法
文化是一種信念,當今文化只有成為世界的文化,才能有真正的自信, 文化尺度變了,這個尺度就是人類尺度,世界尺度
-
3 # 國學演義
首先在建立分享文化之前,我們先以小孩成長路線為例探討人們不願分享的原因,小孩在成長初期很難進行分享理念的灌輸和教育,因為在它成長初期是需要逐步經過“物權”“分享”這些意識的覺醒,也就是說在它學會分享之前是需要建立“物權”的概念,形成獨佔的意識,後期才逐漸習得社會化屬性,比如“分享”。所以在這裡也對大人們進行一下倡導,當您的小孩子不願進行玩具分享時,請千萬不要責備,這可能是孩子尚處在社會化意識萌芽階段造成的。那麼將小孩成長的規律應用到成人心理世界中可以發現,成人不願意分享,一大原因亦在於“物權”環境尚未建立,這可能是主觀也可能是客觀環境造成,而另一大原因則是成人的社會化屬性受阻,也就是人們未能從分享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或感受到分享的價值。具體原因表現為:
1)“物權”環境缺乏。現在不管是外部法律環境還是內部公司制度都較難保障個人智慧財產權,尤其是在資訊傳播工具和渠道眾多的情況下,個人的文字類知識成果似乎極易被人“竊取”,尤其在我們這個諮詢行業,方案作為諮詢的最重要交付物代表著團隊的成果結晶,部分可用來作為標準化模板進行後續專案推廣,如果被“分享”,則可能被競爭對手利用繼而失去方案的優勢。對於部門內部來講,如果支援部成員辛苦原創或透過人際渠道獲得的知識成果被“分享”後而無任何產權確認或回報,則會對其分享積極性造成影響。
2)“分享”對自身無益處。除前述分享較難保障智慧財產權外,部分人認為分享如果不能獲得對等價值交換,而只是單方面的付出和奉獻,則不值得進行分享。
3)“分享”對他人無價值。這種觀點在部分不自信人群中表現較為明顯,這類人認為自己觀點或成果物較難為他人創造價值,或是因為分享物質量不高或是認為與他人工作不相關,故而分享無意義。
瞭解上述人性特點之後,利用文化塑造流程模型,並結合不願分享的背後原因我們可嘗試建立分享文化!
回覆列表
分享文化,可以分為:文化講習,文化體驗,文化創作及欣賞。我本人就是在做這些文化活動,從拜師學習,到現在成為國學導師,持續時間有十幾年。文化講習,就是邊學習邊探討,加深印象,懂的應用;文化體驗,就是參觀文化書院博物館,拜師參學,到高山古剎中實際修習,做一文化之中的修行者;文化創作及欣賞,就是發展一項實際操作的文化技藝,如書法、太極等等,一方面創作提升自己的價值,提高文化藝術修為,文化創作是文化分享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