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潘龍江擴充套件為:和久必戰,戰久必和。所以投降是必然的,不然就會被滅掉。

  • 2 # 楊大眼看歷史

    基本沒得機會!

    幾個方面吧。一是道義上,當時魏國代漢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還在懷念漢朝的基本也沒了,蜀漢“北伐中原,復興大漢”的口號,基本也就自己喊喊,也沒得人信了。

    二是經濟上,川蜀雖然天府之國,但在農業社會和大平原還是有差距的,況且三國時期經濟中心還在北方,打仗就是打錢糧的。

    三是人才上,蜀漢後期真的是人才凋敝,拿得出的姜維還是挖牆腳挖來的,而魏國鍾會、鄧艾、羊祜、杜宇等等。主要還是人口基數少,文化又落後魏國,培養不出來那麼多人才。

    另外,蜀漢到後期,內部已經是矛盾重重,本地計程車族和劉備帶來的外來勢力一直沒能好好融合,相互間的矛盾已經很激烈了。

    復興是不可能的,但老劉家要是再撐撐,把司馬炎熬死,司馬衷要是當了皇帝,說不定能繼續苟延下去了。

  • 3 # 天香雲外飄

    《三國》當中,即便是劉禪,沒有投降魏國,蜀國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

    導致蜀國不再能夠,東山再起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由社會發展趨勢決定。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已經是呈現大一統的趨勢了;其二是,由綜合國力決定。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最弱;其三是,由蜀國的民心向背所決定。當時,蜀國的民心,尤其是益州本土勢力和南部蠻夷地區,都希望蜀國早日被滅亡。

    蜀國,早在劉關張時期,就文有諸葛亮,龐統和法正等人的輔佐,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等“五虎上將”的安邦了。可是劉備集團,經奔走鏖戰多年,最終卻只能夠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而到了諸葛亮時期,諸葛亮一方面勵精圖治,對內整頓軍紀朝綱,發展生產,平定南方地區;另一方面,對外結好孫吳,實行聯吳抗魏。蜀國的綜合國力,開始蒸蒸日上了。然後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結果卻依然是“願以隻手將天補”,最終,由於積勞成疾,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地區。

    及至姜維時期,姜維繼續秉承了,劉備及其諸葛亮的意旨一一出兵討伐魏國,企圖來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結果姜維卻也是“九伐中原費徒勞”……最終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蜀國後主劉禪舉國投降!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就連司馬昭本人,都在為諸葛亮和姜維,而扼腕嘆息!

    借用《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原文,“……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在《三國》當中,即使劉禪不投降魏國,蜀國也不可能東山再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角色行為消退?什麼叫角色行為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