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三瀾

    首先,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夠讀書識字的,而正史透過文言文傳播是很困難的,老百姓不喜歡正兒八經的東西,都喜歡帶有誇張色彩的東西,而演義就恰恰彌補了這些,所以直到後來為什麼說評書和說相聲的人能夠得到最底層人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風趣、誇張、易懂,而歷史就在這個時候被誇大了,但是老百姓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就是歷史,所以直到現在《三國演義》還經常被看做歷史,評述、相聲功不可沒。

  • 2 # 文通今古

    我想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答案。我想以《三國演義》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1.首先是古代正史與演義小說性質的不同。一來古代正史晦澀難懂,多為文言文,一般人讀不懂也不願意讀,而演義小說大多用文言白話寫成,讀者喜聞樂見,畢竟讀起來一點兒都不吃力。二來,就算讀者有能力閱讀古史,也很難從市面上或者別的途徑弄到這種書。既然沒有辦法讀正史,只能相信演義裡面的內容就是真正的歷史。

    2.演義小說對歷史的再解讀一定程度上是與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符合的,換言之,這種小說的創作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建構,比如說,關羽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成忠勇,義薄雲天的完全正面形象,這其實是對當時統治者推行忠孝的主流價值的附和,加之政治力量的推廣,這種形象就更加廣泛流傳了。

    3.就是樓上說的大家都有希望從文學作品中獲取快感的意圖。現實往往不夠曲折離奇,而小說許多虛構化的成分給人一種審美的快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3 # 歐比旺羅克

    人喜歡聽故事,故事內容的真假不影響故事傳播,有趣的故事流傳久遠,這與真實無關,聽故事的也未必相信裡面的假內容。

    下面有兩個故事。

    故事一是真實的:2019年3月29日中午,某人吃了兩個饅頭,一下午沒餓,晚上五點半感覺餓了,吃完晚餐後就飽了。

    故事二是假的:張無忌掉落到一個山洞裡,沒有吃的,餓了好幾天,突然發現有各種長相特別的蘑菇,吃完不僅飽了,內傷也治好了,還增長了十年的功力。

    請問你相信哪個?又喜歡看哪個?

    相信這事和事情本身的真假也沒有關係,比如:

    有人相信買魚放生就是行善積德,有各種好處。

    有人相信打雞血能返老還童。

    有人相信初五放炮能發財。

    還有人相信讀書能把腦袋讀壞掉。

    看小說也好,看電影也好,看是看,相信是相信,不必為了看而相信,或為了相信而看。

    盯著一堵牆看,這牆是真實的,但小孩還是願意看大灰狼喜洋洋動畫畫片。請問,牆真實還是動畫片真實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不喜歡的工作,卻還是要硬著頭皮幹,你敢放棄一切去追求你喜歡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