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勇10866

    你所說的只是一部分。描寫人性醜惡的作品不止能獲大獎,還能比描寫善良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觀眾!原因:首先咱們都知道,因為慾望----這世上所有的事件,只要是人類挑起的,均與慾望有關!人都便有善良與醜惡兩個念面。我們因為道德倫理、輿論壓力、法律約束等種種原因,促使我們竭力壓制惡念,儘量展示善念!但壓制惡念的感覺很痛苦!非常痛苦!一旦壓制失敗----壞人出現!犯罪開始!所以,因為有了題目所說的文學作品,可以促使人們在作品的引導下釋放惡念的壓力!另外:遊戲也是人們在這個領域釋放惡念的一個重要領域!你可以理解為:這個世上沒有一個好人,大家都在儘量扮演好人,一旦這個人扮演了一生的好人!沒錯!他就是一個好人!這就是善與惡的辯證關係!

  • 2 # 空鏡solo

    我覺得這是基於文化差異和認同的問題。

    很多時候,各個國家之間、不同文化之間,大家對於很多事情的立足點和價值觀不一樣。但是對於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美德、良知以及善惡美醜的觀念是趨同的。而在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這些國際知名電影節上,評委之間的文化背景本身就存在差異,而且他們對於歌頌人性美的影片已經有些審美疲勞,況且很多時候,這些從正面描寫人性的影片大多較為空洞,不能深究,沒有一定的深度,自然在追求影片藝術造詣和刻畫深度的電影節上不出彩。

    而從另一方面看,最能引起評委和觀眾共鳴的就是對於人性的立體刻畫。這不是指單方面控訴人性的黑暗,而是透過展現、剖析人性的不足,才能更加反襯出人性光輝的一面,才能讓觀眾更加立體的感受到人性美的難能可貴。

    像是最喜歡刻畫人性陰暗面的南韓電影,往往在不遺餘力地抨擊完人性之後,又會轉而展現一些人性可貴的美好。畢竟,一部電影如果只是一味地將觀眾拉入反面的情緒,而不是引導或者展示創作者自己的態度,那麼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不成功”的。電影存在著一定的教化作用,這是電影本體自帶的屬性,所以創作者有義務引導觀眾反思、共鳴,進而有所收穫。

    但是如果是那些始終歌頌人性光輝的電影,他們自始至終就會給人們一種立不住腳的感覺,也會顯得更為膚淺,這往往不能打動一些“藝術至上”的評委。畢竟評委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他們更希望看到“深刻而新穎”的東西,更能打動他們的核心,而這些,往往是需要透過剖析人性、社會這些深刻的話題才能得到的效果。

    通常高階的事物都不是直接顯露的,而是需要通過歷練和洗禮。所以在抨擊完人性的黑暗面,再展示人性的光輝才能更打動人。人站在Sunny下,背後也會有影子,這樣的“人”才是真實的,立體的,有血有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跟天天會見面的前任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