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04011238922

      首先是導師承擔的專案情況。  一般來講,承擔專案數目比較多,經費比較多的導師是可以優先考慮的。有了專案,研究生的學習才有了課題,有了經費,研究生的學習才有了物質基礎(實驗裝置,電腦等)。一般來講,專案比較多的老師,科研水平自然也比較高,否則也沒有辦法申請到專案。專案分為兩種,一種叫縱向專案,即國家投入的專案,比如 863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等。這類專案研究的性質比較強,所做的工作比較前沿。另一種是橫向專案,即公司出錢做的專案。這類專案通常比較實用,有點類似於小的IT公司裡做的事情。很難說哪種型別的專案好,但是,無論哪種專案,都需要老師有相當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申請到。此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只有專案的其負責人才有意義的,而參與人的分量就大打折扣了。因為很多專案在申請時,需要組建一個團體,湊夠一定人數,所以許多專案裡掛名的老師作為參與人是什麼也不做,也分不到多少錢的。因此,如果你看到有某個導師,參與了許多專案,而沒有作為負責人主持過專案,那意義就不大了。當然,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知道一個老師的專案情況呢?這個比較難統計。很多老師都會把自己的專案情況列在學院主頁導師查詢的相應連結裡。如果沒有列上的,就只能自己去打聽了。  其次是導師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情況。  注意這裡我說的是“高水平論文”,而不是“論文”。以前我把發表論文看到很神秘,現在才知道,發論文其實不難,真正難得是發表高水平論文。我實驗室的師兄說,發表一篇頂級學術會議的論文比發表一百篇國內普通期刊的論文還有分量。可是,對於還沒進實驗室的菜鳥來說,怎麼才能識別一個老師發表的論文的質量呢。最近我剛剛學到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首先一個判斷標準是“總引用次數”,即一個老師發表過得每篇論文被其它論文引用的次數之和。道理很簡單,只有論文的水平高,有價值,才會被別的論文反覆引用。另一個判斷標準複雜一些,叫“H-index”,具體的定義大家可以上網查。據說這個標準比總引用次數更能準確反映一個人的科研水平,至於為什麼,我也不太清楚。  最後,選擇導師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老師本身的品行以及對待學生的態度,也就是老師在學生中的口碑。  有些導師,對學生異常苛刻,動輒辱罵學生。在這樣的導師手下學習工作,即使做再有意思的專案,也會讓人很痛苦。而且,我覺得作為一個研究生,本來就更多應該靠自學,因此一個導師在品行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是比在知識方面的教育更重要。不過,對一個導師品行的判斷,比對專案和論文水平的判斷要難得多。只有透過和導師本人或者其實驗室同學的接觸,才能慢慢體會到。  總之,如果想在選擇導師時更加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導師,還需要同學們自己和導師多多溝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是覺得自己說錯話,是一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