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石蘊珠寶

    劉備一統三國?咋可能嘛,三分天下已經是極限了

    說劉備手下良將多,能多哪去,不就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還有趙雲、魏延嘛,除了這幾個大將,還有麼?對比這幾個大將,曹操麾下那真是良將如雲,戰將如雨,打仗都是一把好手,即便個人武力不行,十個一起上總成了吧?

    當年曹洪、曹休、曹真,還有一個不知名的張既,聯手擊敗張飛加上馬超組合就是個例子

    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即便不大意,以關羽性格,他又能守的了荊州麼?內政搞的一團糟糕,荊州百官離心離德,都和東吳暗通款曲

    堂堂大將,當一鎮長,也沒誰了

    黃忠多老?歸順劉備時,都六十了,俗話說老不以筋骨為能,讓老將奔波,那怎麼可能嘛,只能請他關鍵時刻出手……

    而馬超呢,在大漢,職位比劉皇叔還高,這馬超歸順劉備,劉備敢放心大膽的用嗎?馬超鬱鬱而終……

    這還僅僅是武將,一統天下還得內政、人口。劉備有什麼?諸葛亮累死了,為弄點兵,對於孟獲七擒七縱……

    劉備手中除了幾個知名人才,真沒啥了,他如何能勝得了東吳曹魏?

  • 2 # 太陽不發光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從蜀漢自身來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從外部環境來分析。

    從蜀漢自身來分析:

    一是蜀漢自身策略執行上的失誤。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對策,應該是聯合孫吳抗擊曹魏,達到天下三分的目標,然後再徐徐圖之。然而關羽在處理荊州事務上卻十分任性,對於孫權十分輕視,以致於大罵東吳“婚使”。雖然這件事不是根本原因,但從中可以看出關羽對東吳的輕慢。

    如果荊州不丟失,劉關張健在,以蜀漢的情況執行諸葛亮的戰略也是頗為困難。如果達成隆中對的目標,劉備集團將“地跨荊益”。

    從人心上看,劉備相比較其他軍閥來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號召力。隆中對中也提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也就是說想要伐魏成功,需要老百姓的支援。前期劉備確實擔著漢室宗親的名號,籠絡民心,非常有號召力。可是奪取了益州之後,劉備人設就崩塌了,用武力和陰謀奪取了另一位漢室宗親劉璋的地盤,你和曹操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就算荊州不失,劉關張不死,想要奪取天下又談何容易。

    三是劉備與東吳孫權的聯盟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無法調和。

    荊州對於東吳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失去荊州,東吳就會受到曹魏和蜀漢的兩面威脅,非常被動。失去長江天險對於東吳來說是不能退讓的。事實也是如此,西晉正是從長江上游順江而下拿下東吳。

    從外部因素來分析:

    一是曹魏實力強大。

    說是三國鼎立,其實曹魏的實力要遠強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佔據北方中原地區,要知道三國時期北方的開發程度是遠遠超過南方的,人口也多。人口多,開發程度高意味著兵多將廣,糧草充足。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曹魏良將數不勝數,前期曹氏和夏侯氏不少將軍都可以獨當一面;中期更是有“五子良將”對標“五虎將”;後期鍾會、鄧艾皆是文武全才。魏中國人口數是吳國的2倍,更是蜀國的4倍。而且魏國發展潛力巨大,時間越久,魏國與其他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東吳不是軟柿子,我想劉備最有發言權。劉備打敗曹操的前提是能夠聯合孫權,不求孫權一起攻曹,至少不要背後來一刀。然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是不可能的。東吳也有稱霸之心不說,就算最低標準的割據,也不會坐視劉備壯大,這裡上面已經分析了。

    綜上所述,從外部形勢講魏國實力最強,論名將不亞於劉備,戰爭潛力更是蜀漢數倍。從蜀漢自身來說存在先天缺陷,想要一統天下真的很難。因此劉備未能一統三國是再正常不過了。

  • 3 # 都知兵馬使

    “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桃園三結義,點燃了劉備征戰沙場的星火。

    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其定下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後借得荊州。攻打長沙,得黃忠和魏延。圍攻成都時勸得馬超加入。此時劉備帳下文有:諸葛亮、法正、(龐統已死),武有:五虎上將加魏延,後有李嚴、姜維等加入,此時劉備軍中彙集了一班能臣猛將。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並進位漢中王。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上,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城。但此時東吳呂蒙趁荊州兵力空虛,以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擒獲遭到殺害。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名義,出兵伐吳。於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蜀軍損失慘重,而此時張飛也被部下害死。在戰事失利、痛失兄弟的雙重打擊下,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於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後病逝。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親率蜀軍進行了五次北伐,然每次都無功而返,並於最後一次死五丈原。至此,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的最後階段“霸業可成”夭折。

    劉備麾下良將雲集,又為什麼沒能一統三國?這得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人才凋敝,缺少全能軍事統帥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由此可見,蜀漢人才的稀缺。備麾下有五虎上將,戰場上個個能以一擋百,衝鋒陷陣、引兵殺敵、鎮守一方當不在話下。然要統籌三軍,運籌帷幄,無人勝任,致使蜀軍統帥一直以來都由諸葛亮擔任,然諸葛亮長於政治,軍事稍遜。

    二、諸葛亮擅權,將領才能無法發揮

    劉禪曾說過一句話:“政歸葛氏,祭則寡人”。除了五虎上將,蜀軍中的魏延、姜維可以勉強勝任三軍統帥,然魏延一直被諸葛亮打壓,曾提“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決,諸葛亮死後安排馬岱殺掉魏延。姜維於公元228年加入蜀軍,在劉備身居漢中王時,就向劉備提出“重兵守城,遊擊擾敵”的戰術,顯露出其軍事才能,然在諸葛亮死前,姜維才領步軍五千,任徵西將軍。諸葛亮死後,回到成都,升任輔漢將軍,後升為大將軍。

    三、蜀漢政權,朝臣分工不明確

    諸葛亮自己說:“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諸葛亮在蜀漢軍中,就像一個大管家,事事親為,身兼數職。當丞相又當軍師、還擔任軍師統帥。北伐時期,蔣琬是大將軍,而留在後方,諸葛亮作為丞相卻親身率軍北伐,造成後方職權紊亂,國力衰退,多次北伐多因糧食不濟無功而返。

    蜀漢不能統一三國,最關鍵的是缺乏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統帥,加上法正這樣的人才早逝。如果法正尚在,擔任軍師,出謀劃策;魏延擔任統帥,統領諸將,戰場殺敵;諸葛亮擔任丞相,留守後方,節制百官,供應糧草,“則霸業可成”可能會實現!

  • 4 # 降降溫吧

    劉備以“仁義”為根本,可是後來我們發現,劉備的仁義僅僅是停留在表面。

    劉備因為東吳孫權多次討要荊州,於是不得不轉而討伐益州,可是他一直遲遲不肯做決定,主要礙於益州劉璋與他同宗,且沒有理由去討伐,總不能明著說要擴張地盤吧,出師無名。龐統一下就猜中了劉備的心思,請命作為伐益先鋒,在落鳳坡時,龐統不顧手下勸阻,執意走在隊伍之前,結果中了埋伏,被射殺而死。龐統給劉備留下書信“我被益州軍殺害,主公如今伐益有名”。最終劉備一鼓作氣拿下了益州。實際上這一舉動,在日後拿下益州,失去了大量有識之士的民心。

    劉備入川后,法正建議他效仿高祖劉邦輕徭薄賦,劉備卻拒絕了,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加重法治。這一舉措,讓原本自在慣了的蜀民苦不堪言。

    劉備稱帝時,漢獻帝劉協仍然在世,他得知劉備稱帝的訊息,大罵劉備假仁假義。這也暴露了劉備的真面目,表面上匡扶漢室,實際上自立山頭。這也讓劉備“仁義”大打折扣。

    關羽大意失荊州,被迫自殺,呂蒙割下他的首級獻給孫權。張飛因關羽去世,氣急敗壞,醉酒後鞭打士兵,被範疆,張達二人在睡夢中割下首級獻給孫權。二弟三弟的先後離世,劉備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決意討伐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魂歸白帝城了。劉備因為自己的憤怒,搭上了蜀軍數萬將士的性命。

    劉備缺少了天時地利人和,終將不能統一天下。

  • 5 # 老實人侃歷史

    良將多不能代表就有實力統一三國。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三國,我覺得有一下五點原因:

    1、將領不是決定性因素,人口、資源、地盤大小才是基本因素。

    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九個半(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司州,徐州,豫州,涼州,幷州,荊州北部),東吳兩個半(揚州,交州,荊州南部東部西部),蜀漢就一個益州(當時讀出師表,讀到“益州疲弊”,心想益州不行了,那其他州呢?當時沒有電腦手機可以查,沒想到蜀漢就一個益州,哎!心疼丞相)

    蜀漢以一州之力對抗曹魏九州,只要曹魏不犯錯,慢慢的,力量對比就會越來越有利於曹魏。所以後期曹魏的策略是對的——我只要守住慢慢消耗你。而丞相必須採取積極的進攻策略,因為要想統一天下,蜀國不能等,越等越糟。

    2、劉備前期爭天下的路線模糊。

    直到遇到了諸葛亮(207年),才算確定了自己集團的路線——取西川劉璋,跨有荊益,聯吳抗曹”。而此時曹操早已經遵循荀彧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路線(196年迎漢獻帝於許都),基本掃除袁紹在北方的殘餘勢力,正欲南下統一天下。東吳很早(194~196年)就確立了自己的路線:左右逢源,在各方鬥爭中爭取自己的發展。

    3、蜀漢資源最少,所以容錯空間也最小。

    所以關羽麥城敗亡、劉備夷陵大敗後,蜀漢就幾乎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後來馬謖失街亭也徹底失去了出川入陝的最後機會了(個人感覺丞相六出祁山,這次的機會最大)。相反,曹魏先是赤壁大敗,後來定軍山失了夏侯淵,襄樊失了于禁七軍,但還能用司馬懿的烏龜戰術耗死你——無他,曹魏的實力家底太強,以十州之力消耗你一個益州,時間在曹魏這裡。

    4、真實的歷史中蜀漢良將並不多。

    真實的歷史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蜀漢真正能獨當一面的將領不多,關羽算一個,丞相算一個,當然丞相不止是一個將帥。他倆都能獨當一面,甚至碾壓對方的一流將領:關羽擒于禁七軍,威震華夏;丞相各種花式吊打曹魏,司馬懿被欽點為“千古第一女裝大佬”。

    如果標準稍降一些,張飛(長阪坡之勇,義釋嚴顏,大破張郃),黃忠(定軍山一戰如果完全是他指揮的,那就非常夠看了),趙雲(如果街亭是趙雲守的,估計失不了),姜維(守衛劍閣讓鍾會吃癟,策動鍾會反叛,差點復蜀——閃耀三國,最後的感動),魏延(子午谷奇謀也許可以),向寵(丞相看得上的人),都可以做到兩軍對壘不吃虧。但真的相對於曹魏,都不夠看。

    5、蜀漢可以說是創業的典範,一個讓人嚮往的政權。

    君有三顧茅廬之誠,臣有鞠躬盡瘁之忠,兄弟有萬人難敵之勇。即使自己已是漢中王為了給兄弟報仇可以捨生赴死,毫不含糊。國內被丞相治理得井井有條,賞罰分明。姜伯約,一個敵國降將,終其一生都在報答丞相的知遇之恩。

  • 6 # 韶華傾夢

    劉備之所以沒有能夠一統三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劉備崛起的太晚了,而且蜀漢過多的把成功率壓在了江東這一邊。

    所以,劉備真正崛起的時間是在赤壁之戰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勢力搶先江東佔據了荊南,才有了可以角逐天下的根基。

    而荊州的地盤,就讓關羽來鎮守著。關羽是一位合格的將領,但不是一位合格的執政者。因為關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的性格,使得關羽和荊州同僚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同時,在加上劉備忙於管理益州,對荊州的過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在襄樊之戰後,關羽丟失了荊州。

    所以,益州雖然易守難攻,但同樣的,劉備勢力想要攻打敵國的出口也較少。只要對方能夠佔據關隘要道,蜀漢怎麼能夠輕易地攻取。到了最後,也只不過是勞民傷財而已。

    最後,便是蜀漢過多的把成功率壓在了江東一方上。因為曹魏的勢大,蜀漢要是想穩定的發展,只能和江東聯盟。但是,蜀漢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可是江東卻不是這樣想。在江東的孫權看來,江東可以和蜀漢進行聯盟。但是,蜀漢的勢力和發展的勁頭要永遠比江東的慢。否則,就是養虎為患。

    蜀漢對江東來說,就是一位“小弟”,“小弟”的崛起和勢力絕對不能比做“大哥”的快和大。畢竟,孫權要在蜀吳聯盟中佔據優勢,這樣才能夠有話語權。但可惜的是,蜀漢為了穩定發展,只能夠妥協於江東,特別是夷陵之戰後。

  • 7 # 從1968開始

    劉備沒能統一三國,這是三國從政治、軍事、文學上講的遺憾美。要是劉備眾望所歸統歸一統,那麼從傳世後人的三國文學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了,而曹魏統一,讓大家有些許不情願,讓這些不情願和不滿意也就造成了三國文學的經典和不朽。

    從傳世的文學作品中,褒劉貶曹這是傳統,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而各類文學作品作者也自認是朝代的正統,惺惺相惜,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都在作品中美化劉蜀,貶低曹魏,在作品中宣揚光復漢室才是正義和應該的,凡是和劉蜀敵對的就是非正義和不應該的。所以從三國演義誕生之日並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後,劉關張就成了民間的英雄,關羽張飛的紅黑臉譜成為了正義的象徵,而曹操的白臉就是奸臣的嘴臉。所以,提問者首先是被三國演義這類的演義文學作品所感染,對待三國曆史也變得非紅即白,就認為劉蜀不能統一是一種遺憾,對真正歷史成就的創造者曹魏反而有一種牴觸,所以就有了劉備手下良將頗多的感覺,而主觀認為有良將不能一統,更是對曹魏草包統一有些不甘。

    這種疑惑沒有好與不好,這是三國演義成功的魅力所在,羅貫中讓你深入的沉浸在小說中,為劉蜀不能統一三國的1800年後還在憤憤不平。

  • 8 # 洛史玄

    劉備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那需要什麼條件呢?

    人口

    前期人員充足,龐統,法正,諸葛,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後期,先是龐統,法正的離世。導致了謀略上先輸了一局。接著,鎮守荊州的關羽陣亡,導致劉備失去了荊州之地。荊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人才儲備的基地和戰略前出,同時也是重要糧食補給地。東能聯盟好孫吳。北方能有效牽制住曹魏勢力的北方部隊。失去一州之地,相當於失去了一個拳頭。關羽的陣亡也讓劉備憤怒不已,讓本身就弱小的劉備對上了,其他2個勢力,夷陵之戰,劉備有賠上了益州的兵馬,最糟糕的是許多後備將領也在這次戰鬥中陣亡,這無疑是蜀漢雪上加霜。兩次戰役兩場失敗,兩州人員流失嚴重,兵員得不到補充。曹魏有大後方的支撐,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兵員。

    戰爭靠的是人,沒人怎麼和人爭天下。

    地理

    三國時期北方一直是中國的經濟體中心,人口都在北方。南方乃蠻荒之地,地廣人稀。益州多山地,地形複雜,防守有餘,進攻不足。在失去荊州後,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了。益州雖有天府之稱,然其糧食也只能自給自足,這也是因為人口基數少。諸葛亮能在兩年內回覆益州的經濟也是依賴於此。兵馬為動,糧草先行,益州的地形地貌導致糧食無法按時有效的到達前線。這也是諸葛5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在加上大將相繼離世。當初劉邦出漢中得天下,靠的是張良,蕭何,韓信。讓諸葛一個人做三個人的事,失敗是必然的。地形的複雜也導致了經濟體的滯後,要想富,先修路,路不修好搞活不成經濟。沒經濟實力一切都是空談。

    軍事

    軍事強則戰鬥力強。兵貴神速,一支強悍的騎兵也是贏得一場戰鬥勝利的關鍵因素。這就是諸葛數次北伐一定要先取得涼州的目的。涼州多產馬,有馬馳聘天下,無馬寸步難行。

    合適的條件,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出合適的選擇往往是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

  • 9 # 大帥說歷史

    統一一個國家需要的條件太多了,《三國演義》把蜀國作為正義的一方來描寫,把曹操作為違背正義的一方來訴說,大眾瞭解到的三國是帶著主觀色彩的,所以很多人希望劉備能夠獲勝,有那麼多良將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獲勝,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缺少天時、地利

    題主說的沒錯,劉備的確有很多大將,例如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這樣的大將,也有諸葛亮、龐統這樣威震三國的謀士,也在他們的幫助下,從一個編草鞋的草根變成了稱霸一方的霸主,從寄人籬下的厚臉皮玄德公到一呼百應的劉主公,劉備的勢力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第一: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是西蜀的門戶,荊州丟失,就缺少了北上攻打曹操的近道,而蜀國也徹底的被封鎖在了四川盆地。

    蜀地,四周多崇山峻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雖然曹操等外部勢力很難打進來,但是蜀地內部也很難打出去,所以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都沒能成功,因為險峻的山地讓後勤補給成了很大的困難。

    第二:劉備被火燒連營七百里

    關羽被殺,劉備率領八萬大軍,東征找孫權決戰,為關羽復仇,不料中了陸遜的引君入甕的計謀,公元222年6月,劉備的八萬大軍的40多座軍營在“猇亭”被全部燒燬,水路、陸路兩路大軍被徹底切斷聯絡,八萬大軍的防禦力量在大火的蔓延下全線崩盤……

    這一下,蜀國元氣大傷,劉備後來也在白帝城丟掉了性命

    所以,比良將,曹操這局輸不了。

    一、華北平原,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物產豐富,可以為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

    二、三國時期的北方人口比南方密集,並且北方人較南方人身體高大強壯,戰鬥力強。

    三、中國地勢西高東西北高南低,有很大地理優勢,有利於像向南統一,自南向北的統一在歷史上很少見。

  • 10 # 沉睡的天堂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小編根據當時的地理位置及國力深入分析了一下:

    三個大點:

    一、「良將多」就能統一三國麼

    二、是不是真的「良將多」

    三、順帶提一下地理制約

    一、「良將多」就能統一三國麼

    事實上,歷史並不是很多三國遊戲那種思路:只要屯一堆高階神將,武力和統帥90+的,再屯一堆高階文官,智力和政治90+的。武將帶兵出去砍瓜切菜,文官在家種田發財,一城也可以逆襲搏天下。

    三國對峙,一定是整個國力的比拼。

    粗略對比一下,魏國是450萬人口上下,蜀國90萬人,吳國240萬人上下(都按稅戶計算,此外還有大量未載冊的流民)。

    總之,政權面積、控制區域的人口,經濟和農業的發展基礎,都直接決定了國力強弱,決定了兵員、後勤、人才供給。

    這時候再看諸葛亮的《後出師表》(真偽暫且不論):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諸葛亮說,之前劉備從四方帶入益州的精銳部屬(包括趙雲之流),逐漸衰老凋零。這些都不是一個州郡就能養出來的。用一個州的力量去打持久戰是行不通的。

    面對壓倒性的國力差距,不是坐擁良將就能輕鬆逆轉的。

    二、是不是真的「良將多」

    這又是典型的演義思路了。畢竟演義裡以蜀漢為正統視角,著重點都在蜀漢,自然顯得蜀漢都是良將。

    在三國前期,劉備身邊還帶著一大票「糾合四方之精銳」,有北方集團,有荊州集團,有益州土著集團。中後期這些人逐漸老去,士兵和官員的補充都來自本土——這又直接和人口數量以及人口素質掛鉤。

    三國裡真正人才佔統治性優勢的必然是魏國。

    首先控制區域和人口基數擺在那裡。更何況傳統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在北方。加上曹操一系列唯才是舉的政策。

    一個直觀例子,看看陳壽《三國志》:《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

    以及魏志裡每一卷的傳主密度更高。

    雖然卷數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加上蜀漢無史,散失了一部分,不過管中窺豹,也可見一斑。

    三、地理制約

    還有其他更多可以談的,比如地理因素。不詳寫,簡單提一下。

    蜀漢要打出去,要麼向北,從漢中出秦嶺,就是諸葛亮北伐的路線;

    要麼從東邊,不過關羽失掉荊州之後,這一路已經很難了。

    而北伐過秦嶺,都是山區。千里運糧,後勤極為不便(故有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一說)。

    而想想蜀漢,從成都到漢中,再從漢中出秦嶺出祁山......

    蜀道難,守是好守,但要攻出去,也何嘗不難。

    反觀魏國,如果只是想做好防守的話,完全是以逸待勞。

    這樣下去,魏國只要守好關中。蜀漢打不出去,國力又遠遠不如對方,拼不起消耗——拖得越久,差距越大。

    綜上,三國時期,劉備/劉禪的蜀漢無論整體國力,還是人才基數,都遠遠不如其餘兩國,更遑論地理限制等等因素。

    首先良將不算多,其次即使有很多良將,依然很難。

    光從紙面上看,統一的難度是極大的。

    當然這也更顯出諸葛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騙了以後,你是覺得騙子該死呢?還是自己太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