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ysy
-
2 # 靜一號普洱茶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統稱,見於《周禮》。
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於祭祀,而祭祀時最重要的事是宰殺耕牛,所以一應象徵管家的人都稱為宰。
宰相: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此為宰相聽事誠隘。(聽事,即“廳事”,大廳;處理公事,接待賓客的廳堂。)。——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實宰相之職也。——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中國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的人。
宰相,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
宰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關於宰相職責,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階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外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侍中樞密副使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初置時,不知印,不升政事堂。開寶六年(973年),始命知政事與宰相(同平章事)於都堂(政事堂)同議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命與宰相輪班知印。元豐改制,廢參知政事之名。南渡後恢復。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
3 # 芃博趣論
享年68歲的宋朝宰相韓琦。
可以說每朝每代都有很多傑出的宰相,每位或變法或守成,在不同的時期都盡其所能。
韓琦出身世宦之家,父南韓華官至右諫議大夫。韓琦3歲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
“既長,能自立,有大志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
寶元二年(1039),四川旱災嚴重,饑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路體量安撫使。他到四川后,首先減免賦稅,“逐貪殘不職吏,汰冗役數百”,然後將當地官府常平倉中的糧食全部發放給貧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設稠粥,救活饑民多達190萬人,蜀民無不感激地說:“使者之來,更生我也。”可見其執政能力之強。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病死。趙曙即帝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簾聽政。皇太后思想守舊,一些宦官不斷向太后說英宗壞話,關係頗為緊張。為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太后,太后嗚咽流淚,訴說自己的委屈,並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歐陽修也一道委婉勸說。見到英宗,英宗則又對韓琦說:“太后待我無恩。”
韓琦勸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
從此以後,兩宮關係漸漸緩和。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病癒,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皇太后撤簾,降手書還政。閏五月,韓琦進右僕射,封魏國公。
韓琦身為宰相,卻始終以邊事為念,他曾多次就邊防問題向英宗陳說方略,建議在河北、河東、陝西等路“籍民為兵”,以為“義勇”,三丁選一,於手背刺字,農閒練兵,戰時防禦,既可增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兵軍費。
熙寧六年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
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雖然後期韓琦堅決反對王安石的新政,還有對外政策上不像早期那樣鋒芒畢露,可是他不失為一位可敬的賢相,為臣三朝,也算是鞠躬盡瘁,實乃宋朝之定海神針。
-
4 # 寰宇獵奇趣事
我們都知道唐朝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實宋朝也有類似的東西,是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其中趙普在宋朝的功臣中排名第一,可見趙普的功勞之大。趙普在歷朝歷代的謀士中並不以謀略出名,更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但其實趙普稱得上是大宋第一謀臣。
趙普最大的功勞之一是為趙匡胤謀劃了陳橋兵變,輔佐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論功行賞,趙普以功升任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宋太祖即位後繼續使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以及魏仁浦為相,以維繫舊官員之心。
四年後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位老宰相,第三次遞交了辭職退休的申請。三位都是後周的老臣,擁護宋太祖當皇帝,對於順利完成權力的過渡與交接,起到了任何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宋太祖幾次挽留,三位卻不想這樣拖延下去。宋太祖無奈,下詔批准:以範質為太子太傅,王溥為太子太保,魏仁浦為左僕射,三人從此不再主理國家政務,成了宰相級的離退休老幹部。
趙普成了無可爭議的宰相人選,趙普有宰相之才,亦有宰相之功,只是當初大宋初立,必須要幾名老臣來安撫來安撫人心,於是趙普就屈居這三位老臣之下四年之久。在這四年間,趙普幫助宋太祖平定李筠、李重進的叛亂,制定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策略。
終於時機成熟,趙普升任宰相,原來的宰相都有簽署朝廷公文的權力,趙普接受任命以後,宋太祖卻沒有賦予他這個權力。趙普對宋太祖直言不諱地說:“宰相的簽署權,您還沒給我。”
趙匡胤之前杯酒釋兵權的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現在舊的宰相離職,趙匡胤正想趁著這個時機削弱宰相的權力,因此十分不情願將剛拿到手的權力交回去。於是宋太祖說:“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趙普不卑不亢的說:“簽署權力是宰相的職責,而不是皇帝的職責。”
宋太祖不肯放棄,找來了翰林學士陶谷和竇儀,希望他們能從歷史上找出一個先例,只要歷史上有哪一個宰相放棄了簽署公文的權力,宋太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回這項權力。那曾料到,翰林學士陶谷和竇儀翻遍了史書也沒找出一個先例,宋太祖只好不情不願的將簽署公文的權力重新交給了宰相趙普。
其實,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想削弱和限制宰相的權力,而宰相自然也不想放棄,在家天下的格局之下,如果連宰相的權力都被剝奪了,那皇帝真的就能為所欲為了。
皇帝和宰相鬥了一千多年,終於在明朝的時候遇上了不講理的朱元璋,以“試圖謀反”的罪名,殺掉了宰相胡惟庸。株連了還幾萬人還不算,又以“胡惟庸謀反”為藉口,把宰相給取消了,設定了所謂的“大學士”,好像跟宰相差不多,其實完全是兩回事。明清時期的大學士,是皇帝的私人祕書,只為皇帝一人效命,相當於皇帝的管家和奴僕。這種身份很難培養出他們的公心。宰相卻不同,宰相是國家公務人員,職業所繫,不得不辦公事,從而也就不得不有公心。即便是極端自私的人,也要顧及公共利益和公眾的評價。
從朱元璋撤銷宰相後,國家徹底變成了皇帝的私人家庭,國事也成了家事,在也沒人能限制皇帝的權力,因此明朝的皇帝都變得很奇葩很任性。有的幾十年不上朝、有的自封天下兵馬大元帥、還有的沉迷木工活無法自拔,國家越來越混亂。大思想家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廢宰相始。”
宰相制度,是傳統家天下時代裡少有的幾點亮光之一。撲滅這點亮光,傳統政治就徹底一片漆黑了。權力,既是一個善器,可以通過它去維護公眾的利益,推進人類的進步事業,促進合理的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權力同時也是一支魔杖。一旦拿在手裡,君子也會變成小人,聖賢也能化為魔鬼。
宋朝的大臣非常懂得這個道理,就用“道理最大”這句話語,限制皇權,宋朝的皇帝們,也都繼承宋太祖的做法,跟大臣們一道遵循“道理最大”的原則,使得整個大宋朝的政治相對比較溫和,散發初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古典民主的氣息。
-
5 # 尼古拉斯奇異果
在北宋時期,產生過眾多的名人,然而,有一個宰相,直到如今,也難以下定論,當時,他被許多人罵為大奸臣,但在後來,卻被後人評定為千古名相。此人,便是在詩歌、文學甚至如今在園藝等眾多方面有傑出貢獻的北宋名臣王安石。
參考《王安石變法》、《神宗實錄》、《宋史·王安石傳》,人們便可以發現。其實,王安石之所以發生變化,主要源於熙寧變法,也就是如今人們通常稱之為的“王安石變法”。從如今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場變法並不是為了解決當時北宋存在的問題,更像是為了解決危機,而臨時想出的一場變革。
當時,北宋面臨兩大難題,一方面是北方的敵人不斷南下,宋朝在疲憊的抵抗中早已出現透支的跡象,另外,最大的問題便是北宋的國力積貧積弱,老百姓的收入本來就很低,但朝廷國庫又一直處於虧空狀態,所以不得不增加和各種徵收。而范仲淹的變法失敗,又迅速加劇了北宋的衰退。
因此,在王安石等人的主導下,北宋推出了熙寧變法,其主要內容為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市易法等等。從本質上來看,這些方式並不是為了減輕當時百姓的壓力,而是為了快速讓天下的錢財流入國庫中。最明顯的便是市易法,就是為了加速北宋貨幣的流通,最終能夠儘快流入國庫以此來應對當時面臨的各種問題。
然而,這次變法並沒有取得成功。雖然在初心上,王安石想為大宋改變這一局面,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但理想過於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些方式由於操之過急,最後卻成為了“與民爭利”的情況。
再加上當時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呂惠卿、呂嘉問、李定、曾布等人在北宋老百姓心中一直是“小人”,所以最後這種稱呼也燃至王安石身上,將其拖入了被罵為“大奸臣”的泥潭中。《宋史》作出如此評價,“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而到後來,由於文學作品的挖掘,王安石逐漸被隱藏去了他在朝廷上的失敗,更多的出現在人們心目中的是他關於文學藝術的貢獻。尤其是他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其深刻的意境為:遠遠看去,那並不是白雪壓枝,而是梅花在寒冬中盛開,陣陣幽細的香味暗中飄來。這一句,也在後來成為許多盆栽愛好者的在種植梅花的必學名句。在如今,很多人不談王安石的失敗,但對於盆栽愛好者來說,王安石的梅花卻難以忘記。
-
6 # 小太陽D
宋代有南宋和北宋,不過南宋沒什麼出名的宰相,南宋60任宰相里面,最出名的就屬秦檜了,至於北宋,那肯定是有王荊公之稱的王安石了,於政他主張熙寧變法、于軍他又有熙和開邊,不說其流傳更廣的文學作品,只在政治軍事方面的貢獻,就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宰相了。
經過調查,王安石覺得,北宋之所以這麼孱弱,並不是國家花費太多,而是產出過少,絕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土豪手裡,要不就是朝廷對於農民過於苛刻,所以他想加大農民生產,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開發自然資源,是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
我們看看他都頒佈了什麼新的法律來改變現狀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稅法: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徵收田賦的依據。
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
市易法:在東京設定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均輸法: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通過上述幾項法典,使得十分弱小的北宋有了起色,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不僅如此,還減少了農民的負擔,讓農民從勞役中得以解放,促進了生產發展,使得北宋成為了國富民安,十分美好的場景。
因為之前的勝利,熙寧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臨夏)、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治所今甘肅西和)、永寧寨(今甘肅甘谷)等地設州、買馬,進行民族貿易,此舉受到了邊境各族的熱烈歡迎,史載"熙河人情甚喜"。朝廷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通遠軍自置市易司以來,收本息錢五十七萬餘緡",吐蕃政權逐漸瓦解。
經略熙河、招 撫吐蕃各部族的成功,實現了王韶所預想的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邊疆各族人民,使其免受西夏的侵擾和掠奪。市易司的設定及其實踐活動,更為新法創造了新的經驗,增添了新的內容。 此外,被西夏的掠奪戰爭而阻斷的絲綢之路,又變得暢通起來。
熙河之役的勝利,"是北宋王朝在結束了十國割據局面之後,八十年來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勝利。"對於飽受外患的北宋是極大的鼓舞,使北宋對西夏形成了包圍之勢,達到了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
結語王安石憂國憂民,不說性格,只論功績,無愧於宋代最傑出的宰相之名。
-
7 # 史勁造
正所謂“南宋出將,北宋出相”。在“北宋四大名相”:趙普、寇準、司馬光、王安石中,要論最傑出的宰相在下投王安石一票。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從文學角度來看,他的散文、詩歌、宋詞可謂無一不精,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從政治角度來看,在他主政時期發起的變法運動,很大程度上使得北宋變得富強起來。近代梁啟超先生甚至認為:“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指王安石)庶足以當之矣。”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神宗皇帝早就聽說過王安石的大名,於是剛登基就將王安石調入京城並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的相關事宜。北宋王朝建立已有百年,內部出現了很嚴重的“三冗”問題(冗員、冗兵、冗費)國家機構臃腫,百姓生活困難。王安石主政後他在宋神宗的堅定支援下,開始對北宋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徹底改革。
由於此次的變法運動的態度方式強硬,如此一來就觸動了當時強大的保守派的利益,所以佔朝堂大多數的保守派大臣就指責王安石“奸邪”,對他更是恨之入骨。經過了王安石變法,北宋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國富民強的目的。其中,對內國庫內的積蓄可供當時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對外北宋又成功收復了河、洮、岷等五州,還向外拓地兩千餘里土地。
-
8 # 軒轅小弟
要說宋代最傑出的宰相,按時間線首推寇準,他可謂是把宋代的文人治國表現的淋漓極致。
至於他的嗜好,最著名的就是:把人氣的要死,最後還要念著他的好。
宋史裡面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事情,說有一天寇準和皇上討論個事兒,寇準說話有點直,說著說著皇上生氣了,起身就打算走。寇準一看,你還想走?上去一把抓住皇上的衣服,說:“先別走,這事兒還沒完,有個結果你再走。”
皇上沒招,壓著怒氣處理完事情才回去。這事多氣人,但是後來皇上還是說:“寇準這人很不錯,我有了他,就像魏徵一樣啊!”
再說澶淵之盟那會兒,宋真宗知道遼國大軍入侵,本來是想南遷避難的。寇準知道了他的意思,一點面子都不給,連勸帶嚇唬的,逼著宋真宗御駕親征。走到一半的時候,宋真宗又害怕了,寇準不僅自己勸宋真宗,還把宋真宗的侍衛拉到自己的陣線,把真宗嚇的不敢逃跑了,後來要議和,宋真宗給談判使臣的底線是,一百萬兩銀子。寇準聽說了,找到使者說,我不管皇上是咋定的,你要是給遼國超過三十萬兩,回來我就把你砍了。皇上的旨意他都敢違背?你說氣人不氣人?不過後來談成了三十萬,把真宗美死了。
再比如寇準和王旦,這倆哥們兒其實合作還是很不錯的,澶淵之戰的時候,寇準當宰相,王旦就是他的副手。
王旦對寇準也是非常好,但是後來寇準被貶,王旦幹了宰相。王旦想辦法把寇準招了回來,寇準看著自己的副手幹了宰相,心裡不平衡啊,給王旦找了不少不痛快。
後來王旦要去世的時候,皇上讓他再推薦個有本事的人,王旦告訴他:只有寇準能行!
雖然皇上很討厭寇準的脾氣,但是後來,還是把他招來了。查查史料就知道,寇準把王旦氣得不輕,但是王旦最後還是要推薦他。
按現在話說,你就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妖精。
再說個寇準的嗜好,那就是喝酒!
寇準自己喝酒就算了,他還喜歡找人家喝酒。有時候找了一些官員,在自己家喝酒,直接把門鎖上,不喝過癮不讓走!一喝就是一晚上,後來一說喝酒大家都嚇得不行。
澶淵之戰的時候,宋真宗害怕啊,於是經常讓人看看寇準在幹嘛。來人一回報就說,寇準喝酒呢!宋真宗就放心了。
據說有個官員很能喝酒,寇準很喜歡,賴上這個酒友了,天天喝天天喝,快把人家喝死了,人家老婆來鬧事兒,寇準才放過他的。
寇準不僅和官員喝酒,還和皇帝喝酒,宋史裡面就記載,有一次他和皇上一起喝酒,喝的大醉才回去。
當然還有趙普,王安石等,宋朝是個名人和宰相倍出的朝代,這裡就不一一推舉了。
-
9 # 山西學歷諮詢賀老師
我個人認為蘇頌
蘇頌,1020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少時受到嚴格教育,1042年登進士第,先後做過刑部、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期官至宰相。蘇頌少時聰敏好學,不管是經史子集還是天文曆法,或是演算法醫藥、律呂地質,均為精通。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極為輝煌有成就的一生,不僅是傑出的歷史人物,更由於其在天文學和醫藥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英國科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為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就連現代國際天文學界對蘇頌的發明也是非常的重視。
水運儀象臺
蘇頌為官50多年,政績頗豐,不過他留給後世的最為珍貴的財富,不在於為政,而是天文學和醫藥學方面的發明創造,他撰寫著作,發明實物,領先西方數百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研製出的水運儀象臺,被稱作是“世界時鐘的鼻祖”,同時也被譽之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可見其地位之高。中國古代的日晷、水鍾等只能算作計時器,而蘇頌研製出的水運儀象臺雖然同樣是精準計時,但由於其在工作時有擒縱器參與,這便與計時器有了本質的區別,演變成為時鐘。
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本草圖經》
在醫藥學方面,蘇頌主持編撰完成了《本草圖經》21卷,歷時四年。《本草圖經》內容豐富,收圖900多幅,圖集與解析吻合度高,有利於辨認,收錄了常用藥方1000多幅,引用各類著作兩百多種,為糾正藥物混亂、辨認和應用藥物做出了卓越貢獻。李約瑟在評價《本草圖經》時說其不僅是中國藥物史上的鉅著,也是世界藥物史上的壯舉,領先了西方世界四百多年。
假天儀
由於蘇頌的博學跟他在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創造了七個世界第一:第一,由於水運儀象臺頂部可拆開可閉合,所以是世界上首個天文臺圓頂自由啟閉室。第二,蘇頌把觀察用渾儀與時鐘機械結合起來,並且在原理上完全成功,發明了首座天文臺跟蹤機械轉儀鍾。
第三,由於“天衡”系統(作用相當於現代的卡子)對水運儀象臺總動輪的擒縱控制,從而被稱為是“世界時鐘的鼻祖”。第四,蘇頌還著有《新儀象法要》,並在此書中留下了五幅星圖,且首創了圓橫結合的畫法,解決了繪製失真的問題。第五,《新儀象法要》中還留有世界上最早最系統完整的機械圖紙,一共有各類圖紙六十多幅,繪製有各類零件150多種。第六,世界上的第一架假天儀也是蘇頌發明的,以水利執行,一晝夜轉一週。
第七,《本草圖經》中的藥圖被系統的儲存流傳下來,是世界上首部十分完善的保留至今的本草著作。
-
10 # 風雲生活記
宋代最傑出的宰相當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學上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散文簡潔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散文的實際作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詩風含蓄深婉,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
慶曆二年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調任鄞縣知縣,在任四年間,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但此次變法並沒得到宋仁宗的採納。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起用他為江寧知府。從此,王安石得到神宗的器重。
熙寧元年(1068)年,宋朝面臨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犯的困勁。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宋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出變法。神宗贊同變法,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政府財政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長,財政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的繁榮景象。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回覆列表
首先,宋代分為北宋與南宋兩個時代。、
北宋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歷經了168年,九位皇帝,宰相有89位。其中著名的宰相有寇準,韓琦,王安石,司馬光等,但是最傑出的宰相個人認為是應該是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不僅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更重要的是他在北宋後期掀起著名的變法運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他變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改變北宋後期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開始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維持了北宋的統治。
南宋從公元1127年到1279年,歷經了152年,九位皇帝,宰相有78位。但是南宋和北宋有很大的不同,北宋重文輕武,所以出的著名宰相很多。南宋是重武輕文,名相不多。最為著名的宰相也只有文天祥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廬陵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主要就是在元朝滅亡南宋時,挺身而出領導抗元鬥爭.兵敗被俘後,堅持民族氣節,不投降.頂住誘惑.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