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紀傳說

    達摩傳法慧可,師徒授受之際,猶付《楞伽經》以印心。雖曰“教外別傳”,實須符證教典,絕非憑空臆造。迨黃梅五祖,以至曹溪六祖,皆提倡《金剛經》,故後賢亦有謂禪宗為般若宗者。六祖示現不識文字,提持心印,為禪宗正統。其門人錄成寶典,號曰《壇經》。其中語不離宗,皆歸於教,因其在廣州、韶州之曹溪,開堂說法,後世溯禪宗正脈,鹹歸曹溪,故稱之曰“南宗”。而與六祖同時弘化者,尚有“北宗”神秀,學者歸仰,數亦不少。

    六祖慧能在這裡創立了祖宗以後,影響不斷擴大,形成著名的五大法脈:曹洞、雲門、法眼、臨濟、溈仰五大宗派,這就人們口口相傳的“一花五葉”。

    既然宗派眾多,自然就有論爭。不僅宗派之間見仁見智,即使是同一宗派,見解也不盡相同。

    胡適先生評價神會是“南宗的急先鋒,北宗的毀滅者,新禪學的建立者。”“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人有這樣偉大的功勳,永久的影響。”直至晚年,他仍堅持此觀點,認為神會是“中國神宗佛教的開山宗師”,說禪宗南宗是神會一個人單刀匹馬打出來的。

    劉禹錫曾作《佛衣銘》說:“民不知官,望車而畏;俗不知佛,得衣為貴。”又說:“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還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物,眾生曷歸?”所謂“法門是漸”,則是指南北兩宗對參悟途徑方式見地上的差別。南宗主頓悟,而北宗主漸修。其實,神秀一系也不是完全否定“頓悟”的,神秀認為:“一切善業自由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念,……即為解脫。”所以他在注重“時時勤拂拭”的同時,反覆強調了“頓悟”,他在《大乘無生方便門》中說:“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起心思議是縛,不得解脫,不起心思議則離擊縛,即得解脫。” 頓悟與漸修是體與用的統一。解脫與否,只在一念之間。

    現今中國的叢林,所謂“曹半邊,臨天下”就是講的天下叢林大都是屬臨濟宗的,有一半則是屬曹洞宗的,實質上說,大都是禪宗的。

  • 2 # 靜水流深89930

    佛法乃不二之法。根本不存什麼南宗北宗之分。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弟子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師父,而相互攻擊對方。

    在唐朝,佛法興盛。禪宗形成了兩大派。分別是以慧能大師為首的南宗和以神秀大師為首的北宗。其實,兩位祖師不但毫無隔閡,而且都十分尊重對方。他們的心是無二的。只是給修行者們示現兩種不同的修行方式而已。慧能大師示現的是頓修法門,神秀禪師示現的是漸修法門。

    兩種法門並無高低之分。漸修修到到一定程度就是頓悟,頓悟也是需要一定的積累才可成就。兩種法門是相互相承的,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可惜他們的弟子,卻相互對立,相互攻擊。這就喪失了學佛修道人的初心。

    但是,什麼都要一分為二來看。兩派弟子相互對立之後,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樣反而可以發現各自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改進。

    所以說,南北兩派的對立,各有利弊。我們只有將兩派融合在一起,才能圓滿。這也是佛法裂變之後的迴歸統一,這樣才是佛法的本來面目。

  • 3 # 靜一號普洱茶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後的佛教--即禪宗 。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慧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

    時北宗神秀大師所傳"坐禪"(坐禪入定法門)即是次第法門。由北宗神秀法門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壇經》曾記錄"京城大德雲:不經坐禪修定而得解脫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師最忌諱學佛法者執著於類似"坐禪觀定"的有為法《六祖壇經》中亦記錄雲:"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師所傳為佛之心印,不拘泥萬法而領悟得道,由是不論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頓漸品)

    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祖師所創,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人有傳,達摩面壁九年為坐禪修定,所以得道,實則在任何一部傳記或者歷史中均無此事記載。只記錄"面壁九年"這四字而已。

    南宗的惠能和北宗的神秀。

    "世人盡傳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於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漸頓,人有利鈍。故名"漸頓"。"--《壇經》(敦煌本)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志為"惠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惠能"當是訛誤。

    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惠能禪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南宗門下,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北韓;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在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

    50歲時,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後出家受具足戒。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令 為"教授師"。相傳弘忍為付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後,他在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聞其盛名,於久視元年(700)遺使迎至洛陽,後召到長安內道場,時年90餘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於尉氏置報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禮重。中書令張說也向他問法,執弟子禮。神龍二年(706)在天宮寺逝世,中宗賜諡"大通禪師"。弟子普寂、義福(行思)繼續闡揚其宗風,盛極一時,時人稱之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兩京之間幾皆宗神秀。後世稱其法系為北宗禪。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從他作的示眾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見《景德傳燈錄》卷四)他繼承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立說。因此,他把"坐禪習定"、"住心看淨"作為一種觀行方便。後惠能弟子神會出來論定南北宗優劣,以神秀之禪由方便入為漸門,以惠能禪直指人心為頓門,於是有南頓北漸之分。北宗禪僅傳數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將北宗禪傳往日本。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併為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臺(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禪宗法脈源流

    曹洞正宗法脈源流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中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藥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巖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淨因自覺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巖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鬆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鬆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淨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 4 # 凡中9度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巨集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

    五祖弘忍對四祖道信禪法的繼承和發展,建立了東山法門,這是中國禪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標誌。 其門下弟子(出家),根據記載的共有28人,其中一時稱“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為出名。

    五祖弘忍傳法於惠能,被奉為禪宗六祖。由於惠能系的禪法主要流傳於中國南方,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正傳自詡,而不許神秀門下“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系便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為“北宗”。

    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兩大基本派別。

    安史之亂以後,盛極一時的神秀北宗逐漸趨於衰落,但仍綿延發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滅法,以寺院為主要依託的北宗禪才完全衰落下去。

    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則逐漸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亦稱"佛心宗"。

    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

    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

    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巨集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

    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至於現代禪宗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 5 # 地藏王座下小童

    什麼叫南,什麼叫北?道也分南北?真是一幫糊塗蛋!道可道,非常道!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法門不同,殊途而同歸!何有好壞優劣之分?南北之爭,爭的是人心,恐怕是…爭的人敗了,但他的法門確實有意義的法門而已。人有愚鈍和慧通,成道卻是沒有先後的啊!

  • 6 # 和光天下

    本來沒有紛爭,紛爭是因為各自的角度不同。

    能夠降服其心的就是正法,讓心清靜下來的就是正法,邪法能夠降伏其心,也是正法,正法降服不了其心,也是邪法。

    法法皆空。

  • 7 # 紅樓中人

    佛陀正法時代本來就沒有宗派,隨著後學根性變淺,再加之外道和魔道的滲透渾水摸魚,佛教才分了很多宗派,有的宗派並沒有佛的傳承而自立門派,自我吹噓唯我獨大,唯我宗我派能渡眾生等等,宗派(除佛陀的傳承)的成立就是佛門內部爭鬥的開始,佛門內部的爭鬥只能損毀佛法,是佛法衰退的標誌。所以宗派爭鬥是必然的事,沒有利只有弊。

  • 8 # 荊山書生

    佛教傳入東土千年餘,至唐五祖弘忍,座下二弟子,曰慧能,曰神秀。

    一日見菩提,神秀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弘忍法師沉默。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法師繼續沉默。

    又一日,眾人想學佛,

    神秀曰:天下眾人,無始無明,坐禪習定,方能修心。

    慧能曰:迷時靠師渡,悟時靠自渡。

    弘忍法師繼續沉默。後來山分二祖,曰南北宗,法師拈花一笑:

    眾生不懂,爭為何?不爭為何?

    琉璃世界,漸悟頓悟終有所悟,何來悟?爭者不悟,痴人不悟。

    神秀重過程,慧能重結果,過程結果相始相生。

    南派爭,北派爭,爭者心動,不爭不動。

  • 9 # 星樹

    本質上還是沒人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也是正常的

    不管是南宗北宗的爭論和分歧 還是現在各個流派的分歧 說到底就是沒人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 大家以佛陀講法為準佛陀不在了 就各說各的

    佛家的流派甚廣 大乘小乘之爭一直也都在 也有人說其實所謂的小乘 很接近佛陀的教誨 大乘不是佛說的 各個不同

    佛家內部爭論也不休 密宗的路子 跟南宗 北宗就不同 但也是佛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事情能感情用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