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縣,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1]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東漢,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時北部(現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1]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統屬廣州。四會縣、懷化縣隸南海郡;廣信縣、高要縣隸蒼梧郡;元溪、端溪、封興、都城、晉化、龍鄉、夫阮7縣隸晉康郡;臨允、新興、南興、單牒、平興5縣隸新寧郡[1] ,統屬廣州。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分屬廣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設龍鄉、羅平、永熙、賓化、寧鄉、長化、定昌、寶寧、齊安、初寧、永城11縣及廣熙、齊安、齊建、臨賀4郡,分屬廣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設54縣,分屬廣州、成州、建州、新州、瀧州;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縣為高要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郡。 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劃南海郡四會縣銀屯鄉設立,屬同時所置的綏建郡,地望為今縣中部和東部。劉宋年間(424~453年)分封陽縣立永固縣,地望為今縣南、西南部。南齊年間(479~502年)分封陽縣立洊安縣,屬臨賀郡,地望為今縣西部和北部。隋朝開皇九年至大業十三年(589~617年)懷集縣屬南海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齊州、威州分別設治於洊安縣、懷集縣。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懷集縣、洊安縣屬南綏州。唐朝開元二年(714年)並永固縣入懷集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四會、懷集、化蒙、洊安4縣隸廣州[1]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縣為洊水縣。五代(907~960年)懷集縣、洊水縣屬南漢興王府(即廣州)。宋朝開寶五年(972年)並洊水縣入懷集縣,自此形成今懷集縣的基本境域。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懷集縣隸廣州[1] 。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懷集縣改隸湖廣中書行省賀州。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隸廣西梧州府,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懷集縣由梧州府改隸平樂府信都廳[1] 。 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廣西梧州府。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隸屬廣西平樂督察專員公署。
懷集縣,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1]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東漢,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時北部(現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1]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統屬廣州。四會縣、懷化縣隸南海郡;廣信縣、高要縣隸蒼梧郡;元溪、端溪、封興、都城、晉化、龍鄉、夫阮7縣隸晉康郡;臨允、新興、南興、單牒、平興5縣隸新寧郡[1] ,統屬廣州。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分屬廣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設龍鄉、羅平、永熙、賓化、寧鄉、長化、定昌、寶寧、齊安、初寧、永城11縣及廣熙、齊安、齊建、臨賀4郡,分屬廣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設54縣,分屬廣州、成州、建州、新州、瀧州;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縣為高要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郡。 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劃南海郡四會縣銀屯鄉設立,屬同時所置的綏建郡,地望為今縣中部和東部。劉宋年間(424~453年)分封陽縣立永固縣,地望為今縣南、西南部。南齊年間(479~502年)分封陽縣立洊安縣,屬臨賀郡,地望為今縣西部和北部。隋朝開皇九年至大業十三年(589~617年)懷集縣屬南海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齊州、威州分別設治於洊安縣、懷集縣。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懷集縣、洊安縣屬南綏州。唐朝開元二年(714年)並永固縣入懷集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四會、懷集、化蒙、洊安4縣隸廣州[1]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縣為洊水縣。五代(907~960年)懷集縣、洊水縣屬南漢興王府(即廣州)。宋朝開寶五年(972年)並洊水縣入懷集縣,自此形成今懷集縣的基本境域。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懷集縣隸廣州[1] 。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懷集縣改隸湖廣中書行省賀州。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隸廣西梧州府,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懷集縣由梧州府改隸平樂府信都廳[1] 。 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廣西梧州府。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隸屬廣西平樂督察專員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