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妲己,那簡直是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代名詞。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將妲己與褒姒並列,並將商、周滅國的原因歸結於這兩個女子,認為是她們用美色蠱惑,害的王朝衰落,國破家亡。在民間傳說、戲曲故事中,妲己便是惡女的象徵。那麼,妲己最後的下場如何,她是怎麼死的呢?
公元前1047年,被後世稱之為“紂王”的商王帝辛征討一個名叫“有蘇”的部落,並帶回一件“戰利品”,這件戰利品就是蘇妲己。當時,紂王已經即位三十多年,年逾六十歲了,面對正值青春,美豔動人的妲己,自然是喜愛有加。根據《史記》記載:“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列女傳》補充道:“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
司馬遷又寫道:“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為了討好妲己,紂王不再銳意進取、南征北戰,而是一心享樂,蒐集各種珍奇的野獸和寶物,並建造“酒池肉林”,日夜嬉戲玩樂。紂王沉迷妲己,不問朝政,以致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為了懲罰背叛的諸侯、百姓,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這種酷刑又被稱為“炮烙”。《列女傳》裡對它有著詳細的描述:“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用現在的話來描述,就是將人綁在燒熱的銅柱上,在柱下也鋪滿燒熱的炭,這樣一來,受刑者不是被銅柱燙死,就是掉到底下被炭火烤死,死狀非常悽慘。而妲己看見人們慘死,卻非常高興,可見其心腸之歹毒。
至於妲己之死,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妲己是被姜子牙所殺。而根據《史記》的記載,武王伐紂,紂王兵敗,“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周武王殺掉作惡多端的紂王后,也將禍國殃民的妲己殺掉,防止她繼續惑亂人間。
不過,在另一本史書《三國志》中卻記載了另一種說法:“袁紹之敗也,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孔融寫給曹操的書信中,提到妲己被賞賜給了周公,此後便音信全無。筆者認為,雖然孔融是名家之後,學識淵博,但出現謬誤的可能性當然高於司馬遷,妲己的下場,應當以《史記》為準。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作為一個始終對大陸有著野心的國家,大陸認為邪惡有害的東西而日本就可能認為是吉祥的東西,正謂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吧。
提到妲己,那簡直是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代名詞。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將妲己與褒姒並列,並將商、周滅國的原因歸結於這兩個女子,認為是她們用美色蠱惑,害的王朝衰落,國破家亡。在民間傳說、戲曲故事中,妲己便是惡女的象徵。那麼,妲己最後的下場如何,她是怎麼死的呢?
公元前1047年,被後世稱之為“紂王”的商王帝辛征討一個名叫“有蘇”的部落,並帶回一件“戰利品”,這件戰利品就是蘇妲己。當時,紂王已經即位三十多年,年逾六十歲了,面對正值青春,美豔動人的妲己,自然是喜愛有加。根據《史記》記載:“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列女傳》補充道:“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
司馬遷又寫道:“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為了討好妲己,紂王不再銳意進取、南征北戰,而是一心享樂,蒐集各種珍奇的野獸和寶物,並建造“酒池肉林”,日夜嬉戲玩樂。紂王沉迷妲己,不問朝政,以致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為了懲罰背叛的諸侯、百姓,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這種酷刑又被稱為“炮烙”。《列女傳》裡對它有著詳細的描述:“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用現在的話來描述,就是將人綁在燒熱的銅柱上,在柱下也鋪滿燒熱的炭,這樣一來,受刑者不是被銅柱燙死,就是掉到底下被炭火烤死,死狀非常悽慘。而妲己看見人們慘死,卻非常高興,可見其心腸之歹毒。
至於妲己之死,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妲己是被姜子牙所殺。而根據《史記》的記載,武王伐紂,紂王兵敗,“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周武王殺掉作惡多端的紂王后,也將禍國殃民的妲己殺掉,防止她繼續惑亂人間。
不過,在另一本史書《三國志》中卻記載了另一種說法:“袁紹之敗也,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孔融寫給曹操的書信中,提到妲己被賞賜給了周公,此後便音信全無。筆者認為,雖然孔融是名家之後,學識淵博,但出現謬誤的可能性當然高於司馬遷,妲己的下場,應當以《史記》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