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溦詨

    明朝,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

    明朝的朝會制度始創於明太祖朱元璋,完備於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會,也稱正朝,在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舉行,儀式極為隆重,僅低於皇帝登基儀式。正朝在奉天殿(後改名皇極殿)舉行,主要是朝賀,皇帝並不問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時定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舉行。于慎行《制典》篇說:“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參,而不引見奏事。”實際上仍是朝賀的性質,同樣不處理政事。與政事有關聯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時主要是指早朝,每日舉行,初在華蓋殿舉行,後多在奉天門舉行。

    永樂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變化。當時永樂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時已是冬氣嚴凝,繁瑣的儀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員久立不堪,於是儀式與奏事分開。簡短的儀式後,大臣們到右順門內便殿依次奏事,無事者則退還各自衙門辦公。這就是通常說的“御門聽政”。

    清代沒有專門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有些早朝的意思。順治皇帝親政之前,國事都由多爾袞代為處理,當時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燒燬,辦公一般在武英殿。

    多爾袞於順治7年死後,順治親政,修復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多在那裡處理,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政務,當時未成年的順治、康熙早起還要上學,因而召見或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如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

    康熙成年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6點,夏秋季早上5點,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彙報,這有點像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番等重大決策都是由御門聽政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憊惰,到咸豐年間“御門聽政"廢止。

    雍正年間設定軍機處,每日早起由軍機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據需要或一人獨自奏對,或多人奏對。地點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三希堂外間,有秘道與軍機處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項要擴大範圍商討,則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再有清朝皇帝多喜愛園居生活,大多數時間都在三山五園渡過,聽政地點為康熙在暢春園清溪書屋,雍正在圓明園萬方安和,乾隆在圓明園含經堂、嘉慶、道光在圓明園勤政親賢、咸豐在圓明園北遠山村,同治帝時圓明園被焚,頤和園尚未重修,而且是垂簾聽政,所以就在故宮養心殿聽政,光緒年間在頤和園仁壽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死後,是什麼樣子的?自我意識會消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