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儉不居
-
2 # Cc慎行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凡事不是設身處地難道就不能解決問題了?否則舉一反三、推己及人、如臨其境等等這些詞哪來的?不然醫生只有自己得了某種病才能成為某種病例的專家顯然就是個偽命題,不成立。
心裡醫生學的是心裡學,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所以,如果從心裡學的前身哲學開始,心裡學已經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了,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理論與實踐教程,醫生面對患者,個體雖然不同,但是規律必定可循,醫生的專業知識當然至關重要,但是有一顆治病救人的仁心才是最重要的。
-
3 # 趣識百科
首先,從專業知識方面來講,心理醫生透過專業系統的學習,可以獲得前人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後得到的關於各類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各種知識,在對病人進行診治時,這些知識可以病情分析和對症治療的理論依據。第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更多需要的是關心,理解和被傾聽,心理醫生在與病人交流時,透過給予他們傾聽,來了解病人的心理癥結所在,並做出積極迴應和建議,可以較好的解開病人的心結,促進心理康復。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心理治療技術中的——“共情”。“共情”方法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治療師透過共情技術,能深入到患者內心,去體驗他們的情感和思維。然後透過觀察患者的言語和行為,再借助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分析出病人的病情和人格之間的聯絡!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你哭治療師陪你一起哀傷,你笑治療師陪你笑,和你共同品嚐人間疾苦!不過治療師在和你共同體驗情感時,他們仍能保持定力,然後運用理智的分析,幫你找到情緒問題的原因!
這個是個技術的問題,就像外科醫生一樣,透過他們學習的外科知識,準確的找到病變補位,透過手術刀把壞掉的補位除去!對於心理醫生來說,共情就是構成於手術刀的成分之一。心理治療技術很多,正是這些技術的全力合一,就構成了一把鋒利“手術刀”,來解決患者的心理疾病!
所以治療師不必要、非得患過嚴重的心理疾病。當然,如果一位已婚且生過小孩的女性治療師,對於理解懷孕期間出現心理問題的孕婦來說,會更匹配些。男性治療師在這方面會差些!同樣也會有治療師和患者不匹配的情況,比如剛剛離婚的治療師,在面對有婚外情的患者時,在患者濤濤講述自己如何發展婚外情的時,治療師也許會把自己的情緒帶到工作中,這時就需要轉診了!
囉囉嗦嗦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