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辦呀。
西漢開始,實行的不是秦時單純的郡縣制,也不是上古完全的封建制,而是兩者結合的郡國制。之所以如此,是不得已,秦朝就是因為郡縣制推行太快,導致了帝國的崩潰。漢初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在不斷擴大中央皇權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頗具實力的諸侯。起先是異姓諸侯,之後是同姓諸侯。
但是,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已經不可更改,郡縣制作為主流已經確立下來,保留一部分封建的成分,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整個西漢的歷史,就是一個削除諸侯,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
這本來已經是歷史大勢,不再回頭的事。但是在西晉時,封建制又有了一個大的反覆。晉武帝司馬炎平吳一統,居然大封同姓,封建諸侯。這算是對歷史的一次反動。
但真的是晉武帝傻了嗎?他看不到封建制的弊端嗎?
非也,非也,時也,勢也。
晉武帝跟封建諸侯同步實行的政策,是罷州郡兵。這兩個政策要結合在一塊看。
漢末三國,天下大亂,其根源,就是中央闇弱,地方坐大。借鎮壓黃巾起義之機,地方豪族逐漸形成了軍閥,擁兵自重,群雄逐鹿,這才造成了漢末的亂局。
此時,士族勢力崛起,但起初掌控局面的,卻是曹操這樣的寒族。曹操是個強人,但是待曹操一死,曹丕想要坐穩權位,就不得不稱帝,明確君臣名分,並且要拉攏士族,支援曹魏的皇權。曹魏對宗室管得比較嚴,以至於司馬氏篡位之時,並無宗室力量可以出來抗衡。這些都是司馬氏的前車之鑑。
所以晉武帝總結經驗教訓,為了鞏固自己和司馬氏皇族的統治,一方面,要裁抑地方實力派和其他計程車族勢力(罷州郡兵),另一方面,就要鞏固司馬氏自身的實力。既然有這樣的考慮,那麼封建勢在必行,也算是順應時勢之舉。
本來,就算地方上有諸侯鎮守,如果中央足夠強勢,那麼這些王爺們不敢有非分之想,局面是能控制得住的。奈何給晉武帝接班的晉惠帝,是個傻子,政事操於外戚、朝臣之手。為爭權,皇后賈南風引諸侯帶兵入洛陽,從而開啟了“八王之亂”。
由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避免“八王之亂”,要麼就不要分封諸王,要麼就得有足夠實力,可以鎮住這些兇悍的王爺。
可是既然封建是當時天下情勢下的無奈之舉,那麼也就難以避免。而要想中央朝政清明、穩定,是不是該假設繼位的不是個傻子,就算不是有為之君,好歹有個中人之資也好呢?可惜,這樣的假設,已經無法實現。
更何況封建諸侯本就是個定時炸彈,即使晉武帝身後的這一代皇帝執政時期不會爆發,也終有一日會發作。這已經是為之前的歷史證明了的,懸念無非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以上
不好辦呀。
西漢開始,實行的不是秦時單純的郡縣制,也不是上古完全的封建制,而是兩者結合的郡國制。之所以如此,是不得已,秦朝就是因為郡縣制推行太快,導致了帝國的崩潰。漢初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在不斷擴大中央皇權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頗具實力的諸侯。起先是異姓諸侯,之後是同姓諸侯。
但是,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已經不可更改,郡縣制作為主流已經確立下來,保留一部分封建的成分,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整個西漢的歷史,就是一個削除諸侯,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
這本來已經是歷史大勢,不再回頭的事。但是在西晉時,封建制又有了一個大的反覆。晉武帝司馬炎平吳一統,居然大封同姓,封建諸侯。這算是對歷史的一次反動。
但真的是晉武帝傻了嗎?他看不到封建制的弊端嗎?
非也,非也,時也,勢也。
晉武帝跟封建諸侯同步實行的政策,是罷州郡兵。這兩個政策要結合在一塊看。
漢末三國,天下大亂,其根源,就是中央闇弱,地方坐大。借鎮壓黃巾起義之機,地方豪族逐漸形成了軍閥,擁兵自重,群雄逐鹿,這才造成了漢末的亂局。
此時,士族勢力崛起,但起初掌控局面的,卻是曹操這樣的寒族。曹操是個強人,但是待曹操一死,曹丕想要坐穩權位,就不得不稱帝,明確君臣名分,並且要拉攏士族,支援曹魏的皇權。曹魏對宗室管得比較嚴,以至於司馬氏篡位之時,並無宗室力量可以出來抗衡。這些都是司馬氏的前車之鑑。
所以晉武帝總結經驗教訓,為了鞏固自己和司馬氏皇族的統治,一方面,要裁抑地方實力派和其他計程車族勢力(罷州郡兵),另一方面,就要鞏固司馬氏自身的實力。既然有這樣的考慮,那麼封建勢在必行,也算是順應時勢之舉。
本來,就算地方上有諸侯鎮守,如果中央足夠強勢,那麼這些王爺們不敢有非分之想,局面是能控制得住的。奈何給晉武帝接班的晉惠帝,是個傻子,政事操於外戚、朝臣之手。為爭權,皇后賈南風引諸侯帶兵入洛陽,從而開啟了“八王之亂”。
由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避免“八王之亂”,要麼就不要分封諸王,要麼就得有足夠實力,可以鎮住這些兇悍的王爺。
可是既然封建是當時天下情勢下的無奈之舉,那麼也就難以避免。而要想中央朝政清明、穩定,是不是該假設繼位的不是個傻子,就算不是有為之君,好歹有個中人之資也好呢?可惜,這樣的假設,已經無法實現。
更何況封建諸侯本就是個定時炸彈,即使晉武帝身後的這一代皇帝執政時期不會爆發,也終有一日會發作。這已經是為之前的歷史證明了的,懸念無非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