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想寫點什麼的東方既白
-
2 # 夢裡詩書
相較於電影技術的突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作為李安的又一部新作在故事上並沒有太大的波瀾,但這並不妨礙這部電影的出眾,技術的體現在電影中真正做到了成為藝術的輔佐,令人走進了一個美國普通士兵他的世界。
從視覺效果來看,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感觸其實不能用驚豔來形容,顛覆性的沉浸體驗仿若打破了人與銀幕間的隔閡,讓人從視覺上仿若身臨其境般的走進了主人公比利·林恩的世界,以此從他的視角為出發去面對戰爭,去看待家庭,去審視國家所誘發的思考,構築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但技術的革新在電影中其實又一把雙刃劍,能否不單只是注重那新奇的觀感,而真正走進李安煞費苦心希望將觀眾帶入的人物視角,感悟到其厚重的人文關懷,成為了電影對觀眾的要求。
電影在故事上相較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來說看似非常簡單,就是一個19歲的美國大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戰爭中表現英勇,成為了美國英雄的代表,被邀請在感恩節橄欖球賽中場時亮了相,電影對技術的使用,沒有呈現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奇觀,更沒有飛天走地驚險刺激的動作,技術在電影的體現並不是一場《阿凡達》或是《速度與激情》,李安還是那個在人物中表露情感,在故事中構築人文的李安,至少在這部電影裡他沒有期望透過技術去構築一個驚豔的世界。
當真正沉浸於這個故事,其實不難發現電影所構築的核心並非是反戰,而是一個年輕人他在經歷戰爭後的成長與選擇,透過電影技術所達到的人物帶入感與剋制內斂的敘事中細膩的情感把控,不經意間思緒已然足以被這一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所打動,被塑造成英雄的比利·林恩,他風光無限下的孤獨成為了最為動情的內在,於此中電影也令人真正走進了他的心靈世界,反英雄主義的人文關懷在李安的這部電影中是如此的耐人尋味。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或許並不是李安最好的佳作,但個人所見卻是他最為敢於創新,並將技術與藝術合二為一,視覺與人物心理高度統一的難得之作,以此令觀眾走入比利·林恩的世界,方才倍感真實真摯。
-
3 # 影行人
在從小說到電影的轉換中,李安導演選擇了將關注重點放置在人物成長與心靈歷練的描寫上。影片記錄了主人公在戰時與演出中經歷的一些關鍵事件和節點,利用插敘閃回的敘述方式將主人公置於戰中與戰後不同的經歷境遇與內心矛盾中,透過對比來展現華人的戰爭觀念與刻畫主人公的成長曆程。看似平淡的情節背後聚焦於人物複雜的心理世界,心路歷程的波瀾起伏比之故事情節上的高潮迭起實則有著更強大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原來戰場特別危險,回到生活中,才覺得戰場裡更安全。”少年比利•林恩在戰時的危險與恐懼中接受洗禮,高幀攝影下的子彈殼一顆顆清晰地散落在地,槍炮聲、呼喊聲震耳欲聾,把戰爭的殘酷性血淋淋地展現給了觀眾。比利•林恩在看到蘑菇在槍林彈雨中的本能反應挺身而出,與敵人近身肉搏,這卻讓他成為了飽受讚譽的英雄。戰時的衝鋒救援是平凡舉動還是英雄專屬?在被記者問及到當時的心理感受,他的回答獲得了敬佩的掌聲,也給世人一記響亮的耳光。當比利•林恩獨自站立在舞臺中央接受榮譽的禮讚,歡呼聲與對戰聲、煙花與炮火對於他來說彷彿是那般相似。攝影機的環繞攝影將觀眾深深的代入到了比利•林恩複雜的心理世界。影片的最終片名“中場戰事”非常契合主題,戰爭的確殘酷,但戰外世界的生活同樣令人恐懼,這也是影片最打動我的橋段。“我們只要把門開啟一條小縫,Sunny就會照進來。”比利•林恩從懵懂少年進入戰場,在和蘑菇交流中得到精神慰藉後見證了戰場的殘酷與死亡的恐懼,回國的短暫休息讓自己處在飽受讚譽與慟失好友的陰霾中,在商人表面的敬畏下卻是利用與盤剝,家人關愛與未來的選擇始終在徘徊,偶遇心愛的女孩卻難以與之共度一夜春宵……戰爭與生活的經歷後,比利•林恩最終鼓起勇氣做出人生的抉擇重回軍營,其中有忍痛割愛的不捨,也有內心世界的惶恐,不管未來的路如何坎坷,但一路的挫折與歷練使得他自己在這世界上找到了參與自己成長過程的一席之地。“4K/3D/120幀”的技術名詞作為本片的最大亮點,在沒有120幀的城市退而求其次選擇60幀觀看雖然遺憾但也有了一絲慰藉。整個觀影過程彷彿是在影院的一次全新體驗,3D的亮度提升配上高畫質的畫質讓觀感更舒暢,更加流暢的畫面增強了運動質感,使得電影更加趨近於身臨其境的體驗。影片中出現了大量演員直視攝影機與觀眾對話的鏡頭,這更能豐富觀眾在3D加高幀技術裡觀影的臨境真實感,同時也使得創作者與觀眾的交流更加鄭重與密切。影片利用大量的近景特寫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演員們臉上的毛孔、血絲與神情都被觀眾窺視得清清楚楚,使得導演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更加清晰明瞭,但大量特寫鏡頭與3D的組合使用降低了電影的立體感,使創作者的情感表達與觀眾的體驗接受有一些相斥的矛盾。電影重來都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技術的不斷創新進步也更加豐富著創作者的內容表達。從24幀到48幀,到60幀再到120幀,這樣的技術啟幕在一段時間裡雖然不會得到普及,但它無疑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大跡點,成為推動著電影前進步伐的動力與活力。技術是表現故事與情感的方式,前者是載體,核心在於後者。李安以技術方式的創新與變革尋求內容表現的挑戰與突破,年邁而不忘純粹的電影初心,掌聲也好、質疑聲亦罷,足以令人心生敬佩。
-
4 # 獨狼映畫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用一部《阿凡達》開啟了商業電影新時代,這不僅僅是電影的新時代,還是科技發展的新時代。
而如今,來了李安執導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將4k技術帶入觀眾的。一時間,4k、3d和120幀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那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李安導演是最著名的華人導演之一,也是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
他的作品有很多,除了早期的“家庭三部曲”之外,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為人稱道,李安可以說是一位幾乎沒有爛片的導演。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述了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與其他七名倖存的突擊小隊成員,因為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
片中不僅涉及了對戰爭的反思,還有在大戰爭背景下個人命運無法自我掌控的無奈。李安不是那種愛講個人英雄主義故事的導演。
他比那些導演更尊重電影裡的人。無論這些角色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場景、關係中,有什麼樣的角色或身份,他想表現的都是那些角色難以言表的、微妙的情緒和情感。
4k技術,120幀讓劇中每個人微表情的細微變化都能表現的清清楚楚,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這些人真真切切的活著,並不是某一種英雄符號,某一種標籤,他們更加生動,真切。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不僅僅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也讓李安導演的電影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回覆列表
曾和朋友交流過這部影片。
我認為李安這部電影有點小題大做了,如果每個士兵都有這麼多的心理活動,都磨磨唧唧,那國家的安寧還要不要了。
她淡淡道:“每個士兵都是平凡人,比利也只是一個19歲的少年。換做你,你親歷了那樣血腥的場景,你會不會也夢魘纏身。何況他只是本能地去救班長,卻未料到會被眾人知曉。最後被當做英雄一樣膜拜。如果有選擇的話,誰又願意犧牲自己平凡自在的生活,去做一個他人眼中的英雄。戰爭的殘酷在於血腥,也在於毫無選擇。”
大抵是被觸動了,我再一次品味這部影片。
比利和拉拉隊隊長菲珊分別的那一幕出現在了影片結尾。當我聽到菲珊質疑比利留下來時,大概明白了心思細膩的李安為何拍攝這部影片了。
——Girl, I"d just about run away with you.
——寶貝,我真想和你私奔。
——Run away? But you"ll are getting redeployed.You are a decorated hero.
——私奔?但是你們還要重返戰場呢。你是個授勳的英雄。
——Right,of course.
——當然了。
我或許聽到最後那聲回答的無奈,你是英雄,你怎麼可以為了兒女私情放棄戰場?
事實上,比利被當成英雄後,心情一直很複雜,他不斷地回憶起那天的場景
比利雖然救下班長,卻沒有保護好他,眼看著他被敵人殺死,還沉浸在悲傷中的他卻還要頂著英雄的帽子像小丑一樣在橄欖球公開賽中表演。
就像原著裡比利說的話:
這感覺其實很奇怪,那明明是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但我卻因此得到表彰。
所以這部影片最後的落點並不是戰爭,卻反映了一個矛盾而現實問題。
處在和平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關心戰場上士兵們的想法,他們體會不到戰場的殘酷,只是把英雄放在舞臺上,作為一種象徵,去消費。
士兵重返戰場不是為了獲得榮譽,而是想要逃離這個無法融入的早已遠離了的現實社會。
英雄的歸處只有戰場,他們不再屬於和平。
很多人都覺得這部影片枯燥乏味,這大概也是辜負了李安的一片良苦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李安的這部電影採用了最新的4k與120幀3d技術,超級超級超清的畫質能消除影片與觀眾的距離感,也使得這部片子有點傾向於紀錄片。
用細膩的小故事,來表現主人公從懷疑人生到認識到自我屬性的心路歷程也是李安擅長的。
所以在李安的片中,主角大都是被自己困住的,受過傷的少年,他們思考自我,在人生路上漫漫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