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ost丶fire
-
2 # 有書知道
70、80後的成長還是有自由空間的。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三個初中女生撿完田裡的稻茬,就坐在地裡仰望著藍天的白雲瞎聊八聊,一笑就激起一群群的麻雀。
還記得放學後小夥伴來到我家,擠進廚房裡,圍在火爐旁,隨手拿一把鐵勺,放幾勺白糖,在火上烤啊烤,興高采烈的看著白糖融化成。
然後,你一根筷子,我一根筷子伸過去,蘸滿糖漿放進嘴巴里,開心極。
媽媽回來常常氣急敗壞,硬化的糖糊在勺子上,任她又摳又撬,怎麼弄也弄不下來。但是我的女兒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快樂了。
大約是1996年的時候,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30%,甚至50%。
70、80後們直觀的感受是:高考不一定難考了(說到這個,江蘇考生請保
持冷靜),父母的經濟壓力好像更大了。
等到70、80後們也成了父母,這個經濟壓力已經變得很實在,同樣實在的還有來自教(gao)育(kao)的壓力。
70、80後這代人的父母普遍學歷都不高,接受的家庭教育說不上失敗,但質量也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他們經過高考的洗禮,見證過高考成績點石成金的奇蹟,對於高考這根指揮棒無法忽視。而且農村越來越凋敝,城市越來越欣欣向榮。
想讓娃生活的好一點再好一點,似乎唯有好好學習這條路。如果說還有另一條路的話,那就是照死了學。
他們大部分人膽子還是不夠大,不敢逼著娃走第二條路,只好不得不天天帶著娃在城市的水泥森林裡穿梭,從這個機構到那個機構,上完數學上英語,學完游泳,學畫畫。
讓TA玩?和誰玩?小夥伴們都在上培訓課呢。
到地裡拾稻茬?地呢,地在哪兒呢?有時候上個公園也是為了參加所謂的戶外生存課或者是課堂拓展課。
他們的不敢其實是不自信,不自信自己能做個百分百完美的父母,不自信我們的學校能給孩子提供萬全的應試方案,不自信我們的社會能給孩子提供寬容向上的生存環境。
他們不敢,真的不敢。
也許他們在想:盡力養娃,娃兒的娃們就能夠有被放養的希望了。
也許他們是對的。改變總是會發生的。
回覆列表
時代不同啊,那時候條件沒現在好,那時都生活艱苦,父母起早貪黑都不一定過得好,沒有太多時間精力照顧小孩,想不放養都難。
現在社會繁榮,人們安居樂業,大多數人都有條件,也認識教育孩子的重要,願意花時間精力培養孩子,總不能讓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崎嶇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