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諾琳珂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約法三章:第一、不能凌辱太后和幼帝。第二、不得傷害文武百官,第三、不得傷及百姓。一場和平演變,兵不血刃就把朝代給換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從此,“唐宗宋祖”的宋太祖建立了宋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凡政權更迭通常都要經過長期的戰亂才能完成,何以陳橋兵變能做到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周世宗託孤失策

    周世宗可以說是一個有雄心大志的皇帝。他一心想統一天下,一生南征北伐,然而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九歲。其實,在他自感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開始做起了防範措施。當時的情況下,兒子年幼只有七歲,對皇權有威脅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另一個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柴榮只是劉威妻子的孃家侄兒,並不是郭威的親兒子,所以,這兩人都是有可能爭奪皇位的。為了削弱兩人的勢力,周世宗先是奪取張永德的兵權,交由趙匡胤來掌管;然後又把李重進調離權利中心,培養趙匡胤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這兩人的勢力削弱了,可趙匡胤的勢力日益壯大,因為相比上面兩位,趙匡胤更是一位有潛力的優秀將領。而且,趙匡胤的人緣極好,他的”義社十兄弟“都在朝廷中任要職。所以,等到周世宗去世,後周的大部分軍政大權都到了趙匡胤的手中。

    二、陳橋兵變前的周密部署

    陳橋兵變實際上是趙匡胤與其胞弟趙光義和親信趙普精心謀劃的兵變。趙光義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趙普是那個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獲得宋太祖和後來的宋太宗都極其倚重的最牛書生。陳橋兵變的前一個晚上,禁軍中的幾個主要將領鼓譟而起,聲稱“聖上幼弱,派我們出征,即使我們賣死力打了勝仗,立了戰功,有誰知道?不如先立殿前都點檢為皇帝,然後北征。”趙普更高屋建瓴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改朝換代不僅是天意,亦是人心所向,但要做到變而不亂,必須穩住京師。為此趙普作了軍事部署。接著派人連夜回開封通知石守信作好內應。第二天黎明,趙普和參與擁立的將領們拿了象徵皇帝登基的黃袍來到趙匡胤睡覺的地方,把黃袍披在假裝酒醉未醒的趙匡胤身上,並且立即一齊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先裝著惶惑不安,後又做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己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若能聽從我的命令則可,不然,我絕不當你們的皇帝。”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從”。初五日,趙匡胤率大軍返回開封。初見兩個宰相時,聲淚俱下,裝出一副不得已的樣子,表示非常慚愧。範質、王溥還未及表態,趙匡胤的部將便舉刀斷喝:“我們一定要立殿前都點檢為天子!”範質、王溥見狀嚇得不知所措,急速跪下,向趙匡胤叩首稱臣。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正式當了皇帝,史稱宋太祖。由於他當初任歸德軍節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河南商丘),因此就改國號宋,史稱北宋。

    “陳橋兵變”之所以能夠如此的成功,主要在於趙匡胤通過十幾年的努力,以絕對的優勢掌握了後周最精銳的軍事力量——禁軍。禁軍的高階將領中除了石守信、王審琦是義社十兄弟外,殿前司的副都點檢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為布衣之交,侍衛司的韓令坤是趙匡胤的發小,此時駐紮在河北一帶;同時馬軍、步軍指揮使高懷德、張令鐸一直趙匡胤的忠實追隨者,兵變的直接參與者;而此時侍衛司的都指揮使李重進率領著幾千人駐紮在千里之外的揚州,所以陳橋兵變的唯一敵人只有一個韓通,此人在陳橋兵中組織人馬反抗,被趙匡胤的大將所殺,也是唯一被殺的官員。

    陳橋兵變基本上沒有流血犧牲、也沒有擾民,贏得了民心;政變成功後,趙匡胤優待後周皇室和官員,政治穩定,一派祥和。所以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兵變。

     

  • 2 # 曦曦觀史

    我認為陳橋兵變能夠成功,究其原因也就是四個原因,今天和大家講講趙匡胤成功奪權的“雙面把戲”。

    陳橋兵變成功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柴榮病逝,留下的繼承人恭帝僅有七歲,不能擔當大任。

    柴榮算是一位比較有為的君主,但是天妒英才,柴榮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而他留下的兒子僅僅只有七歲,難以獨擋一面,所以在柴榮的彌留之際,他將後周的諸多事宜託付給了趙匡胤。

    所以趙匡胤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巨大的權利,這也為後來趙匡胤實現黃袍加身的願望提供了條件。

    二是當時的緊迫政治局勢,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很多百姓和士兵希望趙匡胤能夠掌權,改變後周的危難局勢。

    當時傳聞契丹和北漢要攻打後周,範質慌忙派趙匡胤出戰,在趙匡胤一行人到了陳橋驛,在軍中響起了一些言論:“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這樣趙匡胤就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

    面對國內皇帝年齡尚小,不足以委以大任,國外契丹虎視眈眈盯著後周,所以在這樣的內憂外患情況下,為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提供了可能。

    三是這場沒有流血的兵變,其實是趙匡胤暗中策劃的,它不是沒有一點點發生的預兆,黃袍就披在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

    而我們後來聽說的趙匡胤推辭皇位的故事,其實是被歷史美化的。趙匡胤其實覬覦皇位已久,所有的傳言、天象,其實都是趙匡胤辛辛苦苦做出來的。

    早在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時候,就有流言傳出有人挖出一塊木頭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

    其實這就是趙匡胤故意為之的,當時柴榮已經病重了,趙匡胤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的未來籌謀劃策了。

    趙匡胤被士兵們披上黃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手下的士兵對他的尊崇以及他的能力。

    所以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趙匡胤能夠發動兵變成功。

  • 3 # 飛翔的瀘州人

    軍人政變無非就兩點。

    第一點就是當時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勢力弱小,又號令不動那些驕兵悍將。

    這一點相當重要,趙匡胤的政變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如果當時後周有一個厲害的太后,類似北魏馮太后那一類的女強人。

    請問一下,趙匡胤敢這樣做嗎?我認為不會,只可能會伏首稱臣。

    而且五代的亂不同於之前朝代,以前朝代軍人都是聽將領號令。

    而五代則反過來,軍人反客為主,不聽話的將領可以殺了換了一個。

    不滿意,死。相當滿意,活。

    這例子數不勝數,就舉個例子吧!

    鄴城之變;它暴發的背景就是後唐莊宗因為抑制軍人勢力,而導致軍人勢力反噬。

    所謂後唐莊宗沉迷酒色,重用小人芸芸,只是抹黑他而已。

    本質上就是莊宗對軍人的勢力的壓制,導致軍人反叛。

    史書只是說,因為一個叫皇甫暉的人賭博輸了,又看什麼人心不穩芸芸。

    說白了就是,因為莊宗壓制軍人勢力,軍人勢力不滿,而皇甫暉借這個風口發動叛亂。

    首先推自己的將軍楊仁晸作為叛亂首領,結果楊仁晸不幹,皇甫暉就殺了。

    就推了一箇中上級軍官,這位也不幹,也死了。

    效節指揮使趙在禮還在,聽說叛亂髮生想跑路,結果被抓住。

    皇甫暉又把那兩個死了的人頭拿出來給趙在禮看,試問,如果是你,你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皇甫暉只是一個普通部兵,就靠這事情發達了,史書上這位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換做是你,你會不會效仿他?因為大家身份都一樣,憑什麼他能幹,你就不能幹?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還只是五代,這風氣在唐末的時候就層出不窮了。

    趙匡胤奪取政權,首先獲得了軍人勢力的支援。

    而當時後周政權也沒什麼強人,他不奪反到奇怪了。

    第二點,自五代以來,開國皇帝都是武夫,俗稱武夫當國。

    開國皇帝是軍人,亡國皇帝也是軍人。以幼子繼位的實在少之又少,屈指可數。

    首先你想當皇帝就得是軍人,而且是那種本事不弱的軍人。

    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勗,後梁開國皇帝朱溫。

    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

    後周開國郭威,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屬於軍人出身。

    你看過五代中有一個文人嗎?沒有吧!

    所以趙匡胤的開國是得到軍人勢力支援才開始的,沒有軍人勢力支援難道就憑趙家軍?

    而趙匡胤本身也是軍人出身,但到趙匡胤的時候,軍人勢力已經漸漸衰落,不為社會所接受了。

    文人取代軍人成為了此後朝代中的政治主角。

  • 4 # 另類小歷史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他的主客觀原因。綜合後世百家的評點,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然後當了皇帝,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二條,地利。當時,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都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陳橋驛這個地方距離後周首都汴不遠,趙匡胤在這裡發動軍事政變,十分有利。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國的兵權,而且都調動了出來,二是這個地方能隨時知道京城內的一切情況,三是政變以後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第三條,人和。趙匡胤帶領大軍剛離開不久,都城內就傳起了一陣謠言,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成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都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技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人心歸順,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 5 # Y路程

    其一:縝密計劃

    柴榮親征幽州時病重,不得不返回開封,半路上有人報告說在地裡挖出一塊木頭,木頭上刻著“點檢做天子”五個字。當時的殿前司都點檢是柴榮的妹夫張永德,柴榮對他一直十分信任,但此時他已經決定將皇位傳給年幼的兒子,擔心兒子壓不住資格老威望高的張永德,見了這塊木頭起了疑心,於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罷免了張永德,提拔資歷淺的趙匡胤擔任殿前司都點檢。

    這塊木頭肯定是人為的,到底是誰幹的?沒有直接證據。

    根據“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推斷,趙匡胤無疑是最大的嫌疑人,他時任殿前司都指揮使,是殿前司僅次於張永德的二號人物,張永德下來,他頂上去,正好可以完全掌握殿前司精銳。趙匡胤這一招實際上利用了柴榮臨死前的疑心,除掉了實力強勁的張永德,不著痕跡地當上了殿前司的一把手。

    趙匡胤雖然掌控了殿前司,但他不能大張旗鼓,公然以武力奪權,那樣影響力太壞,不足以服人,他打算借鑑郭威前輩的經驗,由禁軍將領擁戴自己為帝。為了取得調兵權,趙匡胤下令謊報軍情說契丹入侵河北一帶,宰相範質等人一聽就慌了神,沒有核實情況真假,就請趙匡胤帶兵出征。

    趙匡胤出征前,又派人在開封散播“點檢做天子”的訊息,一方面為自己製造輿論,另一方面試探朝廷的反應,結果讓他很滿意,禁軍中已有不少將士私下議論“將以出師之日,策點檢為天子”,而朝廷高層則是“晏然不知”,進一步堅定了趙匡胤發動兵變的決心。

    趙匡胤親自點將,把石守信、王審琦留在開封作為內應,自己帶大軍出征。途中,趙匡胤的幕僚團隊開始發揮作用,他們炮製出“大日鬥敗小日”的異象,讓人相信趙匡胤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到了陳橋驛,趙普、楚昭輔、李處耘等人繼續在軍中煽風點火,鼓動將士擁戴趙匡胤為帝。

    在大家的賣力表演下,禁軍將士成功被煽動起情緒,“強行”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擁戴他做了皇帝,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的縝密策劃終於收到回報,他率軍返回開封,鎮壓了敢於反抗的死對頭韓通,其他人無計可施,只得乖乖向趙匡胤俯首稱臣。

    趙匡胤擅長韜光養晦,他低調謙虛,不顯山不露水,卻暗中培植勢力,陳橋兵變前已經羽翼豐滿。

    後漢太祖郭威在位時,年輕的趙匡胤在柴榮麾下任職,在禁軍中結交了一幫鐵哥們,包括李繼勳、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人,他們意氣相投,結為兄弟,史稱“義社十兄弟”。這些人當時跟趙匡胤一樣,只是一些無名之輩,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不斷立功,官職越升越高,成為禁軍中的實權將領。趙匡胤與這些“義社兄弟”保持著密切聯絡,這些“死黨”就是後來陳橋兵變的骨幹。

    趙匡胤憑藉戰功晉升節度使後,取得了“闢署”權——可以招聘自己的幕僚。恰好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去世,劉詞的很多幕僚丟了工作,趙匡胤便將劉詞麾下的趙普、楚昭輔、王仁贍等人招納到自己帳下,後來又從其他節度使處,陸續招來呂餘慶、李處耘、沈倫等人。這些人各懷奇才,為其出謀劃策,趙匡胤擁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參謀團隊,成為後來陳橋兵變的智囊。

    趙匡胤雖然沒有豪門背景,但他在禁軍耕耘十餘年,始終在殿前司任職,從基層軍官幹到最高的殿前司都點檢,殿前司的各級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基本上唯其馬首是瞻。另外,趙匡胤跟侍衛親軍司的很多將領也擁有良好的私人關係,這為他發動陳橋兵變提供了強大的武力保障。

    趙匡胤早年在禁軍韜光養晦,籠絡人心,培植勢力,羽翼豐滿,為陳橋兵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 6 # 傻傻205666629

    趙匡胤本人有勇有謀,有野心。這是陳橋兵變成功的原動力

    招攬人才,組建團隊

    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一個團隊經營,趙匡胤深知其道理,為此招賢納士,柴榮在位時,趙匡胤就在軍中以結拜方式拉攏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為兄弟,史稱“義社十兄弟”。

    至此在趙匡胤周圍聚集有衝鋒陷陣作戰將領,又有出謀劃策智囊總參,執行兵變團隊組建完成這是陳橋兵變成功的內在因素。

    總體策劃,實行兵變

    團隊組建完成後,就要為目標達成策劃方案959年柴榮北伐染病,機會終於來了,掌握軍權的張永德因木牌事件,被勉去都檢點的軍權,任命趙匡胤接替都檢點職位。這是趙匡胤陳橋兵變成功的必要條件

    謊報戰事,發動兵變

    公元959年7月柴榮去世,柴宗訓即位,只有七歲,年少,符太后主政。公元960年正月前方戰報,北漢勾結遼進攻後周,於是招開戰前緊急會議,會議決定任命趙匡胤調動部隊前去抵抗,實際上北漢勾結遼進犯純屬子虛無有,這是趙匡胤導演的,謊報戰事這是兵變成功的導火索。

    960年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部到達今河南新鄉的陳橋驛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的成功,趙匡胤個人素質及願望是兵變成功的內在因素,團隊建設,總體策劃,歷史機遇是成功的外在因素。你覺得我這樣分析的對嗎?

  • 7 # 今夕看歷史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陳橋兵變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天時。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即位的恭帝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局十分不穩定。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範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託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給予趙匡胤最高的軍權,可以自由調動全國的兵馬。

    第二條,地利。當時,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都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陳橋驛這個地方距離後周首都汴不遠,趙匡胤在這裡發動軍事政變,十分有利。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國的兵權,而且都調動了出來,二是這個地方能隨時知道京城內的一切情況,三是政變以後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第三條,人和。趙匡胤帶領大軍剛離開不久,都城內就傳起了一陣謠言,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成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都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技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人心歸順,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都具備了,趙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接下來,趙匡胤就可以根據國內的現實情況和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運籌帷幄,指揮著自己的軍隊實現華夏一統的巨集圖偉業了。

  • 8 # 素年錦時啦

    陳橋,位於現在河南開封的東北方,往南是黃河,往北出過許多古代的割據政權,例如五代十國時期後梁。

    當年趙匡胤在這裡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事件,最後黃袍加身,成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

    陳橋兵變,聽上去簡單明瞭,殊不知它只是整個事件的結果,而過程要複雜的多,兵變能夠成功,必然有相當多的偶然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下面說說我的觀點:

    第一,當時的趙匡胤並不是禁軍的最高統帥,當時的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鎮守淮南,沒有辦法在京城起到作用,而副都指揮使韓通耳目不靈,排程不周,最後以殺身成仁效其忠貞。

    第二,趙匡胤利用自己的權力,讓自己的人手全面接管京城的防衛工作。

    第三,陳橋兵變最重要的偶然因素是契丹入侵,這是一切事態發展的起因。

    趙匡胤以攻打契丹人為名,向除了禁軍之外大周最大的一股軍閥勢力-河北藩鎮派出重兵,以防止有人鬧事。

    接下來趙匡胤領著一支軍隊武裝遊行到陳橋,在那裡黃袍加身,然後“被迫”回京登基,從此慢慢結束了混亂不堪的政局,天下大勢漸漸走向“合”。

    總結一下,陳橋兵變之前,因為趙匡胤不是禁軍最高統帥,沒有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勝在他的準備工作很多。

    一方面他又用計策“借兵”,壯大殿前司的同時削弱守衛在國都內的禁軍,另一方面製造謠言,事半功倍。

    最後,趙匡胤下詔,定國號為宋,而這正是他所領節度的州名。

  • 9 # 談古論史xiaodong

    導語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960年正月,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在河南陳橋驛發動兵變,被擁戴為帝。他帶兵回到開封,逼迫後周恭帝禪位給自己,結束後周,建立宋朝。五代十國時期,兵變頻繁,不少帝王通過兵變上位。趙匡胤在後周資歷尚淺,為什麼能一舉成功?有三大因素不可或缺。

    黃袍加身一、韜光養晦,羽翼豐滿

    趙匡胤的祖上世代為官,官職都不高,他的父親趙弘殷是個職業軍人,先後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擔任禁軍將領,但成就有限,幹到後周時也只是一箇中層軍官。趙匡胤受父親影響,在後漢時投軍,他的仕途發展指望不上老爹,只能靠自己奮鬥。

    趙匡胤擅長韜光養晦,他低調謙虛,不顯山不露水,卻暗中培植勢力,陳橋兵變前已經羽翼豐滿。

    後漢太祖郭威在位時,年輕的趙匡胤在柴榮麾下任職,在禁軍中結交了一幫鐵哥們,包括李繼勳、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人,他們意氣相投,結為兄弟,史稱“義社十兄弟”。這些人當時跟趙匡胤一樣,只是一些無名之輩,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不斷立功,官職越升越高,成為禁軍中的實權將領。趙匡胤與這些“義社兄弟”保持著密切聯絡,這些“死黨”就是後來陳橋兵變的骨幹。

    趙匡胤憑藉戰功晉升節度使後,取得了“闢署”權——可以招聘自己的幕僚。恰好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去世,劉詞的很多幕僚丟了工作,趙匡胤便將劉詞麾下的趙普、楚昭輔、王仁贍等人招納到自己帳下,後來又從其他節度使處,陸續招來呂餘慶、李處耘、沈倫等人。這些人各懷奇才,為其出謀劃策,趙匡胤擁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參謀團隊,成為後來陳橋兵變的智囊。

    趙匡胤雖然沒有豪門背景,但他在禁軍耕耘十餘年,始終在殿前司任職,從基層軍官幹到最高的殿前司都點檢,殿前司的各級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基本上惟其馬首是瞻。另外,趙匡胤跟侍衛親軍司的很多將領也擁有良好的私人關係,這為他發動陳橋兵變提供了強大的武力保障。

    二、朝廷麻痺,缺乏防範

    趙匡胤早年闖蕩江湖,見多識廣,後來又征戰沙場,殺人無數,可以說誰都不怕,最忌憚的應該就是後周世宗柴榮和宰相王樸。巧合的是,這兩位大人物都是英年早逝。

    柴榮是一代雄主,生前威望極高,也是趙匡胤的伯樂。趙匡胤最初只是他的侍衛軍官,多虧柴榮的信任重用,趙匡胤才能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可惜天不假年,柴榮三十九歲便英年早逝,遺命由他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恭帝。

    史料記載,趙匡胤十分忌憚後周宰相王樸。王樸天生奇才,性格剛直,曾向柴榮提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是柴榮最器重的肱股之臣,但王樸在柴榮死前便已去世,這對“雄主名臣”的組合英年早逝,放眼朝堂上下,已然沒有趙匡胤的對手。

    柴榮駕崩前調整了後周高層,提拔資歷較淺的趙匡胤任殿前司都點檢,並指定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相,以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韓通為京城衛戍司令,輔佐年幼的恭帝。

    範質、王溥、魏仁浦都是文官出身,不擅長搞權術機謀,缺乏對禁軍高階將領的有效防範;韓通雖然是武將,但有勇無謀,跟別人關係不好,勢單力孤。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故意在開封散播“點檢做天子”的訊息,京城人盡皆知,後周高層卻十分麻痺,沒有做出任何防範,給了趙匡胤可乘之機。

    三、準備充分,謀劃縝密

    五代十國不乏兵變上位的帝王,後唐明宗李嗣源、後漢太祖郭威都是先例。相比這兩位前輩,趙匡胤年紀輕、資歷淺、地位低,想要兵變成功,離不開縝密的陰謀策劃。

    趙匡胤奪取皇位的策劃最早開始於柴榮死前。

    柴榮親征幽州時病重,不得不返回開封,半路上有人報告說在地裡挖出一塊木頭,木頭上刻著“點檢做天子”五個字。當時的殿前司都點檢是柴榮的妹夫張永德,柴榮對他一直十分信任,但此時他已經決定將皇位傳給年幼的兒子,擔心兒子壓不住資格老威望高的張永德,見了這塊木頭起了疑心,於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罷免了張永德,提拔資歷淺的趙匡胤擔任殿前司都點檢。

    這塊木頭肯定是人為的,到底是誰幹的?沒有直接證據。

    根據“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推斷,趙匡胤無疑是最大的嫌疑人,他時任殿前司都指揮使,是殿前司僅次於張永德的二號人物,張永德下來,他頂上去,正好可以完全掌握殿前司精銳。趙匡胤這一招實際上利用了柴榮臨死前的疑心,除掉了實力強勁的張永德,不著痕跡地當上了殿前司的一把手。

    趙匡胤雖然掌控了殿前司,但他不能大張旗鼓,公然以武力奪權,那樣影響力太壞,不足以服人,他打算借鑑郭威前輩的經驗,由禁軍將領擁戴自己為帝。為了取得調兵權,趙匡胤下令謊報軍情說契丹入侵河北一帶,宰相範質等人一聽就慌了神,沒有核實情況真假,就請趙匡胤帶兵出征。

    趙匡胤出征前,又派人在開封散播“點檢做天子”的訊息,一方面為自己製造輿論,另一方面試探朝廷的反應,結果讓他很滿意,禁軍中已有不少將士私下議論“將以出師之日,策點檢為天子”,而朝廷高層則是“晏然不知”,進一步堅定了趙匡胤發動兵變的決心。

    趙匡胤親自點將,把石守信、王審琦留在開封作為內應,自己帶大軍出征。途中,趙匡胤的幕僚團隊開始發揮作用,他們炮製出“大日鬥敗小日”的異象,讓人相信趙匡胤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到了陳橋驛,趙普、楚昭輔、李處耘等人繼續在軍中煽風點火,鼓動將士擁戴趙匡胤為帝。

    在大家的賣力表演下,禁軍將士成功被煽動起情緒,“強行”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擁戴他做了皇帝,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的縝密策劃終於收到回報,他率軍返回開封,鎮壓了敢於反抗的死對頭韓通,其他人無計可施,只得乖乖向趙匡胤俯首稱臣。

    陳橋兵變結束語

    趙匡胤早年在禁軍韜光養晦,籠絡人心,培植勢力,羽翼豐滿,為陳橋兵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又利用幼帝即位後“主少國疑”、朝廷高層麻痺的有利環境,通過縝密的陰謀策劃,步步為營,使得陳橋兵變一舉成功,他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實力和運氣的完美結合。

  • 10 # 中外點評

    前言: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綜合後世百家的點評,陳橋兵變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天時。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即位的恭帝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局十分不穩定。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範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託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給予趙匡胤最高的軍權,可以自由調動全國的兵馬。

    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國的兵權,而且都調動了出來,

    二是這個地方能隨時知道京城內的一切情況,

    三是政變以後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第三條,人和。

    趙匡胤帶領大軍剛離開不久,都城內就傳起了一陣謠言,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成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都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技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人心歸順,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 11 # 酷歷史

    公元960年正月,周朝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奪取周朝大權,改周為宋,做了宋朝皇帝。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於武官家庭,祖父當過營、薊、涿等州的刺史。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的一名禁軍軍官。

    趙匡胤生於洛陽,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趙匡胤生長在動盪不安、群雄角逐的五代十國時期。

    那時,武功往往是人們往上爬的最好階梯,也是人們建功立業的唯一途徑。趙匡胤受家庭的薰陶和社會的影響,孩童時就喜歡擺弄刀槍,做打仗的遊戲。

    長大後,年輕的趙匡胤毅然選擇了精練武藝以求功名的道路。因此,他對刀槍劍斧、騎馬射箭都比較熟悉。少年時期,他曾馴服一匹烈馬,聲名遠揚。

    公元948年,22歲的趙匡胤離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與他父親有舊交的防禦使王彥超。但未被王彥超收留;後來,他又投奔隨州刺史董本,因為董本的兒子瞧不起他而離開隨州。

    這時,趙匡胤已身無分文,連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一天,趙匡胤投宿在一所廟中,廟中和尚見他如此貧困潦倒,但舉止談吐又頗具雄才大略,便開導他說:“我給你一點路費,你向北走,會有好運的。”傳說,當趙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廟時,見到一個占卜者,便湊上去,問訊自己的前程。

    他先問能否當一名小兵,卜顯示“不吉”;又問能否當一名刺史,卜又顯示“不吉”。他不解,再問能否當皇帝,卜上顯示:“吉”!於是,他向南投到後漢樞密史郭威的帳下,郭威見趙匡胤氣質不凡,便留在軍中。

    公元951年,趙匡胤與一批將領擁立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在推翻後漢的過程中,趙匡胤因為作戰有功,後來被提拔為禁軍軍官,這激發了他繼續往上發展的勇氣。

    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因智勇雙全、連戰連勝,先後被提升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衛軍的高階將官。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趙匡胤隨駕南征,又立下大功,佔領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趙匡胤部下捉到100多名百姓,指認他們為盜匪,準備斬首示眾。

    新來滁州上任的軍事判官趙普卻不同意全殺,他說:“你不審問清楚就一律處死,如有被誣陷者,豈不誤傷人命?”趙匡胤說:“這裡的百姓,都是俘虜,我將他們全都赦免無罪,已經夠仁義了。可他們這些人還要做盜匪,不動刑罰,就不能儆戒他人。”

    趙普不同意趙匡胤的說法,反駁道:“南唐雖屬敵國,但百姓有什麼錯?你既然想一統中原,為何要把這裡百姓看作俘虜?”趙匡胤無言爭辯,只好說:“你若不怕辛苦,就煩請代為審理這些人吧!”趙普對這100多平民認真查問,絕大多數沒有作盜匪的證據,除個別有物證定罪外,其餘無罪釋放。

    百姓們非常高興,稱讚趙普英明。趙匡胤由此對趙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周兵攻佔滁州,南唐國主李煜害怕了,向柴榮求和未果,便命齊王李景達為帥帶6萬兵馬直奔揚州。

    揚州當時的守將是韓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趙匡胤率兵來到六合,準備去支援揚州,但韓令坤已撤出揚州,趙匡胤聞訊,捎信批評了韓令坤。韓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揚州,與唐將張孟俊遭遇。

    周兵各個勇敢善戰,唐兵大敗,張孟俊被活捉。過了幾天,唐兵主帥李景達發兵攻周。趙匡胤率兵迎戰。趙匡胤發現有幾位兵士畏懼不前,便用劍在他們的皮笠上砍出痕跡,做為記號。

    這一仗,雙方不分勝負。收兵後,趙匡胤將皮笠上有劍痕的兵士斬了,通報全軍。第二天再戰,周兵以一當十,殺得唐兵一敗塗地,最終平定南唐。

    周軍節節勝利,直逼幽州,但柴榮大病臥床,不能繼續指揮作戰,只好撤軍。趙匡胤隨柴榮皇帝徵遼有功,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衛軍,兼檢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歸德(今河南商丘市)軍節度使一職,權力越來越大。

    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訓年幼。這時的趙匡胤由於屢建戰功,聲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軍外,還兼宋州歸德節度使(今河南商丘),負責防守京師。

    於是,當年占卜時得來的一顆當皇帝的心願,便開始萌發,並很快膨脹起來。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立即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裡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

    夜裡,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

    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

    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祕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

    這天夜裡,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臥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

    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準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

    這一年,趙匡胤34歲。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率領大軍回師京城。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大軍很快便進入開封。進城的軍隊對人民秋毫無犯,市面秩序井然,人心安定。

    後周百官大臣聽說趙匡胤擁兵自立,已經回到開封,慌作一團。有人把皇宮大門關起來,企圖抵抗。

    趙匡胤來到通往殿前都點檢官署的左掖門時,作內應的石守信立即把宮門開啟,趙匡胤順利地回萬歲”。因為趙匡胤原來所領的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該國號叫宋,仍以開封為都城,稱東京。這就是歷史上的北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豆收穫後怎樣貯藏才能存放長久呢?